賈立芹+李玉成+趙書梅
摘 要 通過近年來對洪山巖體正長斑巖的深入工作,從礦化、蝕變、含礦等方面詳細分析總結了其特點,并與斑巖型銅礦床特征進行了類比,提出洪山巖體可能存在斑巖型銅礦。
關鍵詞 洪山巖體;正長斑巖;蝕變礦化特征;斑巖型銅礦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07-0165-01
洪山巖體由于獨特的含礦(銅、金多金屬)特征,重砂、化探、物探良好的吻合異常,以及銅礦、金礦點的發現,引起人們的關注。洪山巖體巖漿活動早期為堿性火山巖噴發、巖溶噴溢和堿性次火山巖的侵入,中期為輝石正長巖類的侵入,晚期為堿性正長巖類的侵入。形成了噴出相、次火山巖相和晚期侵入相完整的火山機構巖相特征。正長斑巖屬于晚期侵入相。
1 化探異常特征
1979年河北省區調一隊在洪山地區做了1:10000土壤測量,共圈出5個銅及多金屬成礦預測區,此處異常呈長條狀,面積0.6 km2,Cu元素高值是在北部大于1000×10-9,中部700×10-9和南部500×10-9與PbZnMo異常在此吻合。區內見有銅礦化點,發現激電異常多處,最高ηs5.5%,此異常最好。
2 巖石特征
含礦巖石主要為灰白、淺肉紅色,斑狀結構,基質半自形粒狀微晶結構。斑晶由鉀長石、斜長石及少量假象黑云母組成,粒徑一般0.4 mm~1.6 mm,鉀長石含量20%~25%。基質由鉀長石、斜長石、黑云母組成,粒徑一般0.02 mm~0.2 mm,鉀長石含量75%~80%。不透明礦物由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假象、藍輝銅礦、藍銅、褐鐵礦組成。巖石具有明顯的細脈侵染狀銅、黃鐵礦化。
3 正長斑巖銅礦化特征
銅礦化體都產在近東西向的斑巖體內,斑巖體地表出露寬約70 m,長軸200余米,短軸寬近180 m,西側與中粗粒堿性正長巖互相穿插呈似魚尾狀,斑巖體局部見有較強的銅礦化,單樣銅品位0.89%,在其下垂深20 m老硐中礦化寬度大增,向下銅礦化有增強趨勢,根據老硐取樣化驗結果,斑巖體深部大都不同程度的含銅,其特征是巖石粒度微細,呈斑狀結構,銅礦化較普遍。
銅礦化由浸染狀或細脈狀兩種方式出現。在堿性正長巖體頂部者,以細脈狀為主,同時也有浸染狀或團塊狀者,經表生作用形成之碳酸銅,多形成碳酸銅溶液淋濾入巖石之節理裂隙面中,沉淀結晶成孔雀石之薄膜,此類礦化現象尤較普遍。膠狀孔雀石局部可見。細脈狀之銅礦化與石英脈有關,脈寬一般在0.2 cm~1 cm左右,呈網格狀產出,但一般脈較稀疏,每米范圍內可見平行脈一般為2~3條,多者達4~5條,少者1~2條,其中礦化又極不均勻,以石英為主,局部地段由銅礦物所占據,地表僅可見流失孔;另于巖體內局部地段尚可見平行排列密集之梳狀細石英脈(寬0.2 mm~2 mm),均為無礦之純石英脈,團塊狀之銅礦化系出現于兩組裂隙之交叉處。
4 含礦特征
正長斑巖銅礦體分布于與巨粒正長巖接觸的正長斑巖一側,粒度極為細小,其中銅礦化呈侵染狀或細脈侵染狀,礦與非礦無明顯界線,需靠樣品分析結果區分。經過進行老硐清理編錄工作,初步圈出4個礦體,單工程揭露礦體最大厚度7.22 m,工程控制最大長度約40 m,礦體長度未完全控制。礦體總體產狀340°∠70°,銅品位在0.2%~0.53%之間,單樣銅品位最高1.82%。正長斑巖中部分樣品含金在0.1×10-6,金巳達銅礦床中伴生組分綜合評價指標。所有樣品均進行了銀的化學分析,銀含量分別全部大于1×10-6,最高達14.4×10-6,其含量達到銅礦床中銀伴生組分綜合評價指標。據光譜分析測定,銅礦石中還含有稀散元素鎵(Ga),含量為0.003%~0.004%,部分樣品鉈(TI)含量為0.02%,其含量達到銅礦床中鎵(Ga)、鉈(Ti)伴生組分0.001%綜合評價指標以上。
位于1:10000土壤化探異常的洪山溝Ⅳ號化探異常內,德家山莊北部的細粒正長斑巖內,TC1探槽內刻槽取樣1 m,含銅0.63%,主要為裂隙面上分布的孔雀石化薄膜。由于在斑巖體內,加之處于物化探較好的Ⅳ號異常內,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5 巖石蝕變特征
礦化巖石及其蝕變特征,據野外及鏡下觀察,與礦化有關細粒正長斑巖,含有數量不等的霓石,就其外觀及出露情況分析,均可見程度不同的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黑云母化、硅化和微弱的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多交代霓石,或呈細脈沿裂隙分布;絹云母多沿長石顆粒邊緣呈細脈和晶簇出現;黑云母呈鱗片狀或團塊狀星散出現;硅化表現為三種形式,即細脈狀(寬度
1 mm~數厘米)、梳狀細脈(寬0.2 mm~1.2 mm,每10 cm內約30~40條)或侵染狀(石英細粒沿長石等礦物顆粒分布)。
地表圍巖蝕變極發育,有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黑云母化或硅化。其中綠泥石化波及范圍較廣,呈細脈狀或沿裂隙面分布;黑云母化多出現在與礦化有關的破碎帶兩側,沿角礫邊緣或間隙呈細脈狀或團塊狀密集出現,向兩側漸呈星散狀分布;硅化作用范圍亦較廣,石英呈細粒狀沿長石顆粒間膠結長石。
6 與斑巖型銅礦特征對比
洪山溝有細脈浸染狀細粒正長斑巖體存在;火山口或火山管道的存在,使正長斑巖體沿該火山通道或火山頸侵入;礦石中具有典型的浸染狀或細脈浸染狀構造,存在金屬硫化物微細粒或微細粒結合體呈星點狀分布在蝕變巖石中,或分布在石英細脈及碳酸鹽脈中,且礦化普遍。以上均與斑巖型銅礦特征相似,因此預測本區可能存在斑巖型銅礦床。
7 找礦方向的初步探討
正長斑巖體位于洪山巖體NNE向控礦斷裂之北西側一小型寄生火山口中。該小型寄生火山口遙感圖像呈環形,正長斑巖體即沿該火山通道或火山頸侵入。
從一般火山巖型斑巖銅礦成礦理想模式分析,深部和內部為銅、鉬、鎢礦床,向上向外為強黃鐵礦帶—弱黃鐵礦,最外為鉛鋅貴金屬,又是這些礦化可能成為尋找深部銅礦床的指示性礦化或找礦標志。從本區發育的礦化情況分析,黃鐵礦化、鉛鋅礦化和銅礦化共生,混雜出現,但黃鐵礦分在火山機構兩側,而鉛鋅等分布稍靠內部這些情況反映火山機構剝蝕程度應該到了黃鐵礦化和銅礦化帶的交換部位,真正的銅礦化帶位置還未剝露,在深部找銅還是很有希望的。
參考文獻
[1]河北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984.
[2]河北省邯鄲市洪山古火山機構銅金多金屬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內部).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