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不少原生態文化項目進入生產領域,但其市場性生產所依托的資源或技術一般是傳統的。這些傳統資源或技術是既定的和特殊性的,從而與貨幣性的“同質化”財富(資本)生產的市場經濟路徑之間的某些因素形成矛盾,體現了原生態文化產業化的特殊性,反映了原生態文化活動和發展的規律性。具體包括:文化自身價值目標與商業價值目標的分割和張力;原貌性保持與重構性消費之間的對立和張力;獨特性價值保持與普適性傳播之間的矛盾和張力。基于此,原生態文化的市場化開發,應解決文化傳承與經濟需要的雙重目標和任務,應在生產性保護中構制文化載體的經典性和傳承性,應注重傳統維度與現代維度的平衡性,保持開發的適度性。
關鍵詞:原生態文化項目;文化再生產;產業化;特殊矛盾;開發準則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2-0093-07
An Analysis on the Spe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digenous Ecological Culture Projects
LIU Zong-bi
(Axiology and Economic Philosophy Research Institute, Kaili University,Kaili 556011, Guizhou,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many Chinese indigenous ecological culture projects enter into the production field, but their production resources or technologies their marketing production depends on are generally traditional and indigenous. These established and particular traditional resources or technologies are in conflict with some factors of the monetary “homogenous” wealth (capital) of marketing economy path, which reflects the regularity of the indigenous ecological culture activities and development. This specifical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conflicts: first, the segmentation and tension between the cultural value target and commercial value target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second, the confrontation and tension betwee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riginality and the consump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digenous ecological culture; thir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tension betwee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unique value and the universal diffuse of the indigenous ecolog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marketing development of the indigenous ecological cultur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caused by the dual target and task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nomic needs, establish the heritage and classic peculiarities of cultural carriers in the productive preservation, and make a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us keeping a moderate and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Keywords:the indigenous ecological culture projects; cultural re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special contradiction; developmental guidelines
我國原生態文化現象融入文化活動、企業生產以及學術研究等多個領域,其中經濟領域是重要方面。根據調查,目前國內以“原生態”冠名的企業330多家,加上以產品冠名的企業則達到500多家。這說明原生態文化的許多項目走了市場化的經濟道路。但是,原生態文化項目市場性生產依托的資源或技術是傳統的,這些傳統資源或技術是既定的和特殊性的,從而與貨幣性的“同質化”財富(資本)生產的市場經濟路徑之間的某些因素形成矛盾,體現了原生態文化產業化發展規律的特殊性。
一、文化自身價值目標與商業價值目標的分割和張力
原生態文化活動作為民族文化主體應對現代化轉型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再生產,在生產具有雙重目標:一是傳統文化項目受到沖擊,存在需要解決本身作為文化內容如何實現傳承與發展的問題;二是傳統文化傳承的背景是以工業化、市場化為核心機制的現代化進程,文化也以產業分工的形式進入生產,要求以新的機制發揮作用。對于第一個目標,就其生產的性質而言,它被關注的意義是文化本身的,在價值的指向上僅僅是指文化內容的使用價值,即相應文化所包括的物質享用、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等。而第二個目標則是經濟目標,它是在基于使用價值的基礎上,以滿足人們物質享用、文化娛樂的精神享受為前提來進行的產業化經營,以實現財富增值為目的的生產。這里已把文化項目當作經濟資源來利用并上升為交換價值來追求,當作商品來經營。
關于這兩個目標,一般來看,因商品包含使用價值和價值(交換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載體,即商品的價值得以規定是以使用價值存在作為前提的,以致有人認為在原生態文化的產業化發展中,文化本身的保護與文化的開發具有統一性,不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商品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它表達了市場經濟運行中最基本的矛盾,二者的實現在不同市場主體上是不能同一發生或實現的。在市場交換中,特定人們對商品占有的情形是不能同時既占有它的使用價值又占有它的交換價值的,即處于交換中的商品,對于特定的某一主體而言對其只能擁有其中之一。因此,交換中的雙方,必然地要么讓渡使用價值或讓渡交換價值,否則就無法實現商品流通,無法在社會中實現商品經濟目的和商品的消費使用。
從市場經濟的運行看,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交換價值),雖然它們是商品的兩因素,但從要素內容的結構看,它們構成了商品內涵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但它們卻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以分裂的對立狀態呈現,即排斥的方式來實現本身,包含了兩因素的分離性。商品的兩因素的對立在交換過程中,要通過讓渡(否定)其中一方來過渡到另一方,否則交換不能完成。原生態文化活動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發生,其以產業化的方式重構和傳承,無疑也蘊含了作為商品的上述矛盾,并以此分離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實踐目標,顯現了原生態文化活動在使用價值目標與商業價值目標的分割和張力,構成了當代原生態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中的特殊規定或者特殊規律。
原生態文化活動中的文化使用價值目標與商業價值目標的分割和張力,不是指原生態文化項目作為商業產品本身內在矛盾的關系,而是指原生態文化既作為產品生產又作為商品生產所具有的矛盾。按照常識,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矛盾是可以在不同市民間的流通交換讓渡中解決的,但是由于原生態文化項目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這兩種財富規定,被外在地分割為不同主體來承擔,尤其使用價值的方面以一定的公共性社會目標來實施,這種并列的生產形態形成了一種新的矛盾關系和張力。下面,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這一侗族村寨的保護和開發作為例證。
改革開發后,侗族地區也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工業化、市場化進程,不斷在提升對外開發水平。除了發展工業、農業之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成為侗族地區黨政主抓發展的路徑,其中以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成為主打方向之一。在這一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利用變成了時代的任務。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的保護,另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而這雙重目標同時落在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民族村寨上。
在黔東南,除了雷山縣的西江苗寨,還有黎平縣的肇興侗寨成為了承載這種目標和任務的典型代表之一。肇興作為侗族的典型村寨,它承載侗族社會發展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是侗族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是侗族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前者只是要求文化本身實現持續保持,后者則要迎合市場需要進行相應地開發、打造、包裝。按照商品的內在關系而言,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兩個因素是互為前提的并以之統一為商品的,即文化項目本身具有特定的自身內涵和意義,才能保證文化項目市場化開發的可能。但是,文化保護與傳承本身具有獨立于文化商業開發的經濟意義,并構成一定的社會目標和政府責任,而且由于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相對獨立性,它不能完全采取商業的形式,更需要文化自身的形式。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以使用價值承載的文化保護及其傳承目標不同于以交換價值承載的經濟目標,二者在文化實踐中具有明確的分際。
不僅如此,而且在承擔這兩種職能的主體構成中,被分割為兩類人來完成,即文化本身的持續保持由當地原住民即村民來承擔,而相應的開發、打造、包裝則是當地政府和開發商。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開發的文化產業化過程中,文化的傳播和生產者被分離地以兩種人格身份出現。一方面當地原住民即村民主要充當了使用價值生產的角色,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開發商則承擔了價值(交換價值)生產(控制)的角色。
在這兩個角色中,使用價值的人格角色只是價值(交換價值)生產中資源配置要素,處于被動狀態,而交換價值的人格角色則是資本的人格化,是控制生產要素的要素,處于主動狀態。政府、開發商以投資人身份,把民族村寨及其附屬資源當作開發要素加以利用,要求當地居民按照他們的意圖執行規劃,如不能建磚房,原貌式地保持特定的生產和生活行為和方式,他們應以使用價值的資源角色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村寨居民作為主體也處于人格分裂狀態。一方面他們是自己文化的生產者和使用者,在這個層面他們是文化主體,他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文化立場,而且文化也是隨人的實踐而改變的,改變過去的某些傳統,吸收現代文化也應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另一方面,他們作為被開發的文化資源的客體角色出現,即客體化的主體出現,他們被要求服從資本生產的需要,被逼迫改變原有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而進入現代市場化的分工性生產、生活體系。在一定意義上講,它會改變、損害傳統文化。這樣,村寨具有不同的文化保護、利用目標,同樣,村民具有自身作為文化主體與文化客體的不同角色。這些不同目標和角色矛盾(分離)地表現著以上文化發展中的不同職能,這就構成了原生態文化產業化過程中的差異、對立并形成為一種博弈和張力,持續地蘊含在文化的實踐生產之中。
二、原貌性保持與重構性消費之間的對立和張力
原生態文化活動在當代是多元的,包括人們的原生性生活資源或生活方式的需要,也包括人們用于商業開發的需要,因而出現了對待文化的不同情況,如侗族大歌在鼓樓里被自娛地歌唱,與在歌廳和舞臺里商業性演唱是兩種不同的情形。它們包含了原生態文化的內在矛盾,前者的維度屬于真正的原貌性保持,后者屬于重構性消費。二者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對立和張力,也使人們在認知上形成矛盾。
2013年9月27日至29日,貴州省黎平縣舉辦第六屆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之際,召開了“侗族大歌、侗戲保護與傳承的全國論壇”學術研討會。會上有學者針對侗族大歌從鼓樓的傳統演唱模式改為現代化舞臺和其它形式和場景的演唱情況,提出現代化舞臺和其它形式和場景的演唱已經不在原有的文化背景上表達,這種情形是否仍屬于侗族大歌提出了疑問,即如何理解原有文化背景與新文化背景下侗族大歌演唱形式的差異,人們應該在何種意義上理解已經發生了這種變化的侗族大歌,即在現代化舞臺和其它形式和場景演唱的侗族大歌是否仍屬于侗族大歌?
毋庸置疑,現實的侗族大歌演唱已經包括了以上這兩種情形。針對這種情況,人們認識上也形成了兩種態度:一是基于傳統社會背景和要素的要求,只有在鼓樓演唱的侗族大歌才是原本意義上的侗族大歌,即原生態侗族大歌,而在現代化舞臺和其他形式和場景演唱的侗族大歌則不是原生態的侗族大歌;二是從文化理解為變化和發展的范疇來看,只要包含傳統的基本要素,都應可以歸入一定的范疇。因此,那些在現代化舞臺和其它形式和場景演唱的侗族大歌也應是侗族大歌。
以上兩種觀點表達了原生態文化的兩種實踐主張和分野,即原貌性范疇與重構性范疇之別。在理論上,范疇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存在類別的規定。原生態的原貌性保護,更多地是從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文化的。文化遺產保護一般以維持對象原有狀況為基本目標,即不以改變對象原因狀況為基本原則。文化遺產保護要求原貌性保護,不允許改造、加工,有的甚是不能移動。之所以如此,在于不只是文化遺產載體容易被損壞、被腐蝕,根本原因是維持文化遺產載體的原貌才能保持它作為歷史媒介的意義,完整提供其應有的文化信息含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各國文化遺產制定有各種公約,各國也相應出臺有關法律或條例,都從價值目標和技術路徑等各種層面提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定和要求。我國許多文化遺產都以原貌性保護為主。個別項目需要恢復重建,那也是以原貌性為準則。文化遺產的旅游參觀,都要求實施限制性規定,目的是解除過度負荷形成的對項目的破壞,不能因經濟目標而犧牲遺產性質,造成破壞性開發,這是有嚴格規定的[1]。
而非文化遺產的文化保護思路則不同,往往以生產的形態出現。它們的文化內容不一定是經典性的,通常是世俗性和大眾化的,是民間普遍參與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的傳統文化實踐,沒有嚴格標準和技術指標,屬于自由運用。而之所以如此,在于這些文化的出現,它本身的發生是適應工業、商業的市場社會轉型,使傳統范疇實現價值重新發現并轉換為現代社會需要的和能夠融進當代社會生活的現象。文化產業化現象是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重新把握、利用傳統資源、技術的行為。因此,在許多以原生態文化冠名的企業、產品中,傳統資源和技術是進入生產領域的,對傳統資源的利用是可以加工、改造的。山東省青島市的青島原生態活性炭科技有限公司,它生產的是清潔空氣的各種活性炭室內產品,它使用了原生態概念,這是從排除工業污染維持傳統的“生態”環境的價值目標和功能來設計產品的,它只是在價值理念的功能追求上關聯了傳統,但是在項目的原料、技術和使用場景上都屬現代[2]。
根據這些事例,原生態文化實踐又具有了不同于原貌性保護的一種重構性形態,這種形態具有促進文化發展的特征。基于此,人們以“原汁原味”來描述和使用原生態文化概念,不包括重構因素或排斥重構因素,那只是對原生態文化現象的片面指認。
事實上,原生態文化活動具有雙重面向:一方面是原生態文化在資源上來源于傳統,因而基于文化遺產的視角強調文化本身的保護與傳承則主張原貌性保持;而另一方面,原生態文化產業化需要面對市場,從而基于市場開發的商業視角則強調的是在文化范疇內實現價值重新發現并重構為當代社會需要的對象客體和產品。原生態文化本身包含了“傳統”與“現代”的二重性,它就是這樣一種矛盾性的結構物。如果過于強調傳統因素的偏向,它就抑制了傳統在當代的創造性,弱化了文化的當代性及其意義,使文化本身逐步喪失傳承功能,出現流失的可能。而如果過于強調對傳統的現代加工和創造的偏向,那它就減弱了傳統性,從而喪失文化的獨特性,對文化的多元性也造成損失,在另一個層面上弱化了傳統文化的流傳,或者直接取締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存在,全盤否定了傳統文化,危及民族的認同本身。
以上這兩種情況,反映出人們的主觀意志形成的兩種對待傳統文化的意見。基于維護傳統這一立場的人們認為,原生態文化就應該是原貌性保護,把“原汁原味”當作原生態文化的基本特征,苛求人們對任何文化遺產都不能改動,在靜態上謀求文化的歷史保存價值。而基于開發需要為立場的人們,認為文化是活態的,靜態保護只是一種虛幻[3]。因此,應當面向當代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進才能利用并表征其價值。這兩種規定構成了一種相互對立的關系。
誠然,原生態文化活動是一種以傳統文化為資源的文化再生產,所包括的“傳統”與“現代”的二重性是一種客觀存在。這種矛盾性的存在就是原生態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它表達了文化以此為關系銜接過去和面向未來。這種關系是辯證的,即一種揚棄的關系。傳統不過是現代體現出來的傳統,而現代不過是過去發展而來的現代,現代是包含對過去繼承的,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因此,原生態文化現象在實踐上就是矛盾的,表現為原貌性保持與重構性消費之間的對立和張力。社會實踐不能否定這種對立和張力,而在于如何把握好這種對立和張力,即掌握這種矛盾關系的度。
三、獨特性價值保持與普適性傳播之間的矛盾和張力
原生態文化項目作為文化的特定形態,它的特點可以從許多方面觀察出來,如客體內容的多元性、文化資源的傳統性、文化緣起的實踐性、價值呈現的重構性、生活導向的生態性等。但是,原生態文化的根本魅力還在于它的獨特性,包括與其它文化之間的異域性差別和異質性差別。原生態文化活動所涉的內容包含遺產、生態、經濟、法律、習俗、音樂、舞蹈、教育、宗教、食品、服飾、醫療、旅游、體育、節慶、繪畫、攝影等[4],但它緊扣傳統。一般地把源遠流長、內容獨特文化事項歸入“原生態文化”的客體,基于這樣的資源歸類,并通常把“原生態”的屬性解釋為原始、原生、原真、原貌的文化形態,概述為原汁原味。這里,原汁原味的使用在于強調對象的文化內涵和負載的信息、技術及其特征與現代文化的區別,實質是從傳統性的角度強調了文化內容的獨特性。
原生態文化不僅在于強調其來源的非當代性,關鍵還在于強調它發生和存在于特定族群,是其它民族不具有的這一情形。由于文化的族群性特征,“原生態文化現象”與民族性是直接關聯的。在某種意義上“原生態文化”主要就指的是民族民間文化,因為作為傳統存在的文化大多是以民族形式存在的,而且往往是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少數民族一般居住在邊陲地區,受現代化的沖擊不大,從而傳統文化容易保存,以致原始、原生、原貌的民族民間文化得以保存下來,構成了傳統文化的資源。原生態文化不僅在內容上具有民族性的關切,而且在價值意向上也具有民族性的關切,以此形成了民族性的特征[4]。文化的民族性在一定意義上就表達了其發生和存在的獨特性,進而構成了不可代替性。
原生態文化的獨特性和不可代替性往往使其客體形態的資源類型具有稀缺性[5]。文化與經濟不一樣。經濟具有全球化傾向,并且在財富形式上具有以貨幣為媒介的“同質性”的結構化和實踐特征。但文化的價值形成卻是基于文化內容的多樣性,即文化的多樣性是文化本身的價值所在。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保持文化多樣性作為文化保護和發展的基本目標。
而需要深入理解的是,文化的多樣性是針對全球整體而言的,而對于特定的文化項目在文化整體之中的構成則是單獨的或唯一的,即以獨特性來表達多樣性。這樣,以文化的獨特性保持來實現文化的多樣性,則是文化學界的基本共識。原生態文化實踐以及文化遺產保護都屬于以這種價值觀為前提的行動,只是它們保護或利用的出發點有所不同而已。顯然,原生態文化實踐則以追求文化項目的獨特性為維度。這無論是從文化項目本身的保護與傳承來看,還是從文化項目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開發來看,其價值依據都立足于此。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看,原生態文化項目都屬于人類特定的生產生活經驗以及知識與技能,構成了人類知識或智慧的特定方面并形成不可代替性,因而具有保護、傳承的意義。
而在經濟意義上,正因為它的獨特性,使其在多元文化中構成了文化的異域性或異質性,這種差異性就構成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從而異文化的認識、體驗也就成為族群之間互動的內容,文化旅游的經濟項目才生長出來。因此,以旅游為路徑的原生態文化產業化,在經濟目標上也是基于其文化的獨特性形成的,只不過這種獨特性是使用價值形態上的規定。但是,任何商品都包括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不會成為商品。
原生態文化在經濟開發上,第一是就文化項目使用價值的發現或提升,關注文化項目特有的生產生活價值是必須的工作內容。這樣,目前幾乎所有原生態文化項目的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都把它的獨特性作為價值構成的立足點。事實上,這些進入工業化的傳統文化,采取“原生態”冠名或產品性能的介紹,就是在構筑其產品使用價值的獨特性并謀求以此獲得市場份額。這是原生態文化產業運作的一個特征。第二,所謂原生態產品的獨特性只是在使用價值層面的設計和呈現,而這個層面又只是產品生產在整個經濟活動的基礎性環節,而不是終端。產品生產出來后,它還要進行市場推介和消費,即成為他人需要的產品并獲得交換,才真正成為完成了的商品。而作為經濟項目,在市場上要力求通過讓渡把使用價值實現為交換價值,事實上交換價值才是目標。原生態文化的當代再生產,實質是傳統文化的產業化實踐,把單純的使用價值的產品提升為具有價值規定的商品。商品生產是以分工和交換為基礎,以追求財富的社會形式(貨幣為媒介的資本)為目的的,其特點具有不斷擴大化的特性。這種擴大化的生產,必然表現為傳統文化項目被作為產品不斷地生產出來。一般地,具有實體化的物質產品,必然地采取規模化的形式進行,而非物質項目也會通過不斷地重復演示、展示來實現市場化的消費。
總之,只要是走入產業化的路子,追求規模化、普遍化生產就成為必然選擇。這樣,在規模化的運作下,所謂原生態文化項目就會發生存在方式或認知情形的變化:一方面,可再生產的實體項目從稀缺性變成了非稀缺性;另一方面,非物質項目通過旅游的觀賞、體驗的消費性展示,文化信息傳播不斷擴大,使特定的文化項目從少數人認識變成多數人認識或普遍性的了解,原有的文化神秘感逐步喪失。為此,傳統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它不僅在對象上使可再生產的原生態文化項目由少變多,而且它們的認識出現從少數人的了解變成多數人的了解,從而不斷消解其獨特性存在和鮮為人知的屬性,這是原生態產業化發展內含的一種趨勢和特征。但是,原生態文化的產業化又是以傳統文化的這種獨特性及其蘊含的使用價值以及鮮為人知的狀況作為前提的,保持原生態文化項目的特殊性價值和非普遍性認識,才可經營并有產業化的可能條件。這樣,在這個過程中必然發生原生態文化產業化,形成了獨特性保持與普適性傳播之間的矛盾和張力。推進原生態文化產業,在其產品的獨特性保持與普適性傳播之間的矛盾應當引起注意和科學地把握。
四、“原生態文化”項目市場化開發的準則問題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關系。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矛盾的關系及其互動形成的必然性就是發展的相應規律。原生態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內在矛盾體現了傳統文化產業化的規律,進行原生態文化的市場開發,應基于這些矛盾所包含的規律來建立實踐的準則并采取應對措施。筆者以為這些主要包含如下方面:
(一)原生態文化的市場化開發應解決文化傳承與經濟需要的雙重目標和任務問題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文化的產業化趨勢推動原生態文化項目進入市場。這是必然性的,而且真正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必然是生產性,只有進入了生產環節的項目,才能獲得現實的價值并在利用中構成文化的活態存在。活的文化才是正在傳承中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原生態文化有項目進入市場,表明這些項目具有生命力的。但是,作為市場中的文化項目是由雙重價值構成的。一方面是文化本身的使用價值,要求從文化本身的實際意義上進行傳承、保護;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換價值即經濟價值,對文化項目以商品的形式進行開發、利用。目前的原生態文化實踐,在價值目標構制上既不是單純的文化本身,也不是單純的經濟實現,應當研究和推進兩者的同時實現。其中的重要路徑就是改進原生態文化開發、保護的主體結構,使原生態文化的原住民同時體現原生態文化活動的雙向主體角色,發揮雙重職能。
(二)原生態文化的市場化開發應在生產性保護中構制文化載體的經典性和傳承性
原生態文化活動是一種傳統文化資源的再生產,所包括的“傳統”與“現代”是雙重性的,這種矛盾性本身就是原生態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這種關系是辯證的,其中的揚棄關系,就是如何使現代融入傳統,正確把握原生態文化原貌性保持與重構性消費之間的對立和張力。這種機制的落實,就是在原生態文化的市場化開發的生產性保護中構制文化載體的經典性和傳承性。文化進入實踐(生產)才能實現真正的保護與傳承,但文化的保護必須要有一定載體作為中介進行。中介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行為活動。只要文化能夠借助于中介展示其意義并使之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經典項目,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那么文化的保持就成為可能如傳統文化項目的“申遺”就是一種“經典化”方式,當然不局限于此。這樣,原生態文化項目的保護和開發,以現代融進傳統,要在技術路徑上做到構制文化載體的經典性,才能更好地實現其傳承性。
(三)原生態文化的市場化開發應注重傳統維度與現代維度的平衡性,保持開發的適度性
原生態文化項目的產業化發展,它具有把傳統文化的特殊性變成為普遍性,消解原有的個別性規定。但是,原生態文化的產業化又是以傳統文化的特殊性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的,進而也是交換價值的前提。因此,保持原生態文化項目的特殊性價值才會有產業化的可能。這樣,推進原生態文化產業,在其產品的獨特性價值維護與普適性傳播之間,應當在技術使用、信息含量方面注意保持平衡,對傳統文化應用有所創新,但又不能過度開發,用現代來體現傳統,才能使原生態文化既作為傳統范疇又作為現代范疇存在并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評定準則[EB/OL].(2014-03-06)[2014-04-03].http://baike gogou.com/v66226885.html.
[2]劉娜.山東青島原生態活性炭有限公司[EB/OL].(2013-03-04)[2014-04-03].http://ysthxt.cn.china.cn/company-information.html.
[3]熊關.原生態文化保護觀質疑[J].商業時代,2007(17):97-99.
[4]劉宗碧,唐曉梅.我國原生態概念使用譜系[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71-80.
[5]曾羽,麻勇恒.基于“生態稀缺”的思考[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