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背后400倍-1500倍增值的投資者中你很難找到中國資金的影子,正是中國的監管理念阻擋了神話故事發生在中國
馬云的阿里即將在美國IPO,其市值應不會低于2000億美元(12000億人民幣)!
至此,中國新興互聯網產業中的領導力量都成為了清一色的國際公眾公司。他們的業務發生在中國,他們的股東卻是全球的。
當翻遍阿里的招股說明書后,我最感慨的就是從始至終投資于馬云的那些“資本家”,他們怎么可以那么有膽有識,特別是那個軟銀,兩次三番地投入了8000萬美元,十幾年后,這家投資商的回報可以超過400倍!
其實還有更驚人的。來自南非的一家公司幾乎與軟銀投資阿里同時投資騰訊3200萬美元,今天這筆投資已經獲得了1500倍左右的增值。
即使是稍顯遜色的新浪、搜狐、網易,哪一家背后不站著一排成功的投資者。只不過,這些投資者中你很難找到中國資金的影子。
中國的投資圈到了好好尋找一下原因的時候了,是我們的投資者沒有眼光、膽識,還是別的什么原因讓我們總是錯過這些“神話般”的故事。
我很快就發現了第一個可以追究的原因,那就是我們的證監會。嘿,真的,我不是一個政府的天然反對者!但你看,美國的證監會就沒有過問阿里巴巴準備以多少倍的市盈率首發股票(實際上這個數字將肯定高于50)。更重要的,美國的證監會聽任一個被美國的新聞媒體反復質疑的VIE問題而不顧,準備任由美國的投資者自行判斷這一問題的風險。
什么VIE?我就沒打算搞懂,因為知道我反正買不到阿里的股票。但對于美國投資者,那應該是一個挺大的問題吧,至少《紐約時報》、《金融時報》是這么說的。還有,就是馬云個人的商業道德,也是那些“該死的媒體”嘮叨個沒完的話題,他們說馬云當年把支付寶弄出阿里巴巴公司時很不地道,幾乎可以說是背著大股東雅虎偷偷進行的。但馬云事后告訴我們,他是因為中國政府的政策變動不得已而為之。我的天!中國政府的政策變動、這樣的風險可能遠遠大于馬云的個人道德,美國的證監會也居然可以讓投資者自行判斷風險。
實際上,正是中國的監管理念阻擋了神話故事發生在中國。他們把公司上市募集資金當成高考擇優錄取,考分最高的學生入學后,就發現他們最多成為一個又一個官僚制度中的鏍絲釘,而與創業神話相去甚遠。
此外,另一個深刻的原因恐怕還在于投資者。與中國的投資者不同,在美國有相當多的投資者抱有一種值得尊敬的投資理念,他們把投資看得很高尚,而不是羞于示人;他們要求他們的投資不但有回報,還要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而在我接觸到的中國投資者中間,鮮有這樣的投資理念,講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借助權力形成“護城河”,其次就是如何與資源方結成利益聯盟,從而可以阻擋競爭對手的進入。簡單地說,我們這里不關心公司如何做得比別人好,只關心是否有辦法讓別人做不好。
我還有一個體會,我發現中國的投資者在做他們的投資考察時會顯得更像創業者,他們看上去總是會比創業者更懂得創業者準備做的事。這些投資者經常會說,我覺得這樣做行不通,那樣做消費者無法接受。我聽到的最有意思的問題是,一些投資者問創業者,你要做的事別人做過嗎?為什么別人做不成你要做?遇到這樣的問題我真是哭笑不得——如果別人做過,我還跟你說什么?如果別人做成了,那還要我們在這里談什么?
對于投資者來說,你一定要懂得你不是創業者,你要做的只是找對一個創業者;你不需要比創業者懂得更多,你只需要看創業者身上的氣質是不是對,他會不會對你的投資負責,他是不是真正熱愛他要做的事,他是不是可以盡一切努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總之,你的投資寄托在你投資的人和事上,成功與否你大可交給命運。如果你的風險偏好低,你可以分攤多個這樣的投資;如果你的風險偏好高,你完全可以大大地賭上一把。但不管如何,像一個真正的投資家做的,投完你的錢,等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