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體慧 鐘廈 齊迎妹
摘要:知識分享是問答網站中的主要行為,本文從知識分享的行為周期、知識分享的四個環節以及知識分享的五個過程,對知識分享的行為機理進行了全面地分析,完整地了解了問答網站知識分享的運行機制和過程。
關鍵詞:問答網站;知識分享;行為機理0引言
Web2.0時代每個人的分享欲望也會越來越強烈,互聯網已經成為知識分享的一個重要平臺,這預示了問答領域越來越多的需求。作為網絡應用的問答網站把用戶作為信息產生的生產者,用戶根據需求提出和發布問題,第三方用戶見問題后回答并上傳答案,在一問一答間產生的各類信息就在互聯網平臺上產生新的信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問答網站知識分享的運行機制和過程,本文將從微觀的角度出發,研究問答網站知識分享的個體是如何實現的。
1知識分享的行為周期
在問答網站中進行知識分享至少包括兩個主體,一個是提問者,一個是回答者即知識分享者,知識分享者要依賴于提問者的提問,才能將自己的知識分享出去。一個知識分享者個體完整的知識分享要經歷以下四個環節:發現問題、分享答案、接受反饋、問題關閉,四個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行為周期。這幾個階段的發生、發展以及變化,會影響到知識分享的進度以及最終效果。一個完整的知識分享包括上面五個主要的過程,這些過程就構成了個體知識分享的內部實現,下面將詳細闡述知識分享四個環節以及五個過程。
2知識分享的四個環節
(1)發現問題。這是知識分享的第一步,也是知識所有者要實現知識分享的前提條件。知識提供者通過主動或被動尋找需要知識分享場景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一開始的知識分享者都是被動性發現問題,接受問答網站根據一定算法和機制提供的隨機問題,然后回答問題,隨著時間推移變成自發性發現問題。(2)分享答案。這是知識分享的第二階段,主要是知識提供者已經看到提問者的問題,知識提供者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斷給出答案。分享答案次數本身沒有任何限制,根據提問者的反饋,知識提供者可以進行一到多次分享答案。(3)接受反饋。這個環節發生在知識提供者已經分享了一個或多個問題答案,而此時提問者處在尚有話要說的情形中。由于提問者可以反饋積極的評價、暗示或者物質精神獎勵,這些反饋信息被傳遞到知識提供者后將會對知識提供者產生很大的影響。(4)問題關閉。這是知識分享的最后一個環節。由于提問者提供的問題客觀上都有一定的回答期限,超過特定的期限如果沒有答案或者沒有有效的答案,那么當前問題在問答網站中會人為或自動被關閉。
3知識分享的五個過程
根據前文知識分享的行為周期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知識分享涉及五個過程:問題發現過程、知識分享實施過程、問題關閉過程、知識分享迭代過程、反饋迭代過程,下面將詳細展開敘述和研究。
(1)問題發現過程。主要是研究知識分享者是如何找到要分享知識的問題的,具體過程為,知識分享者通過主動發現或被動推送機制來發現問題,然后再結合自身的興趣點篩選待回答的問題,從而完成問題的發現。(2)知識分享實施過程。主要是回答讓知識提供者在發現感興趣的問題如何完成知識提交分享的。分享知識實施的過程為知識分享者首先獲取待回答的問題,然后搜集自身的私有知識信息和第三方渠道公開信息,利用格式化工具與手段,完成待分享的知識的格式化工作,最后將格式化后的知識輸出到問答網站上。(3)問題關閉過程。主要由提問者發起或者自動過期,這里著重將有分享答案的問題關閉過程。(4)知識分享迭代過程。主要是不同知識分享者之間的答案分享迭代活動,后一個知識分享者在前一個或多個知識分享者基礎上回復評論、編輯以及回復新的答案。(5)反饋迭代過程。主要是待分享的問題已經有答案,而提問者對原有問題進行和補充說明,或者反饋原有答案與提問者預期的內容不吻合,然后知識分享者重新修正并整理新的知識,從而能夠滿足提問者的需求。
4總結
根據上述行為周期、行為環節以及行為過程的研究,從而對問答網站知識分享的行為機理進行了分析與梳理,具體總結如下:第一,從行為周期角度分析,從發現問題、分享答案、接受反饋,到問題關閉表示了一個行為的全過程或行為周期,其中接受反饋在一個問答可能不會出現,而發現問題、分享問題、關閉問題的環節活動是存在的。第二,從行為過程角度分析,問題發現過程、知識分享實施過程、問題關閉過程、知識分享迭代過程、反饋迭代過程這五個過程與知識分享四個環節是遙遙呼應,解答了每個環節可能遇到的行為過程與機理,有助于準確理解問答網站知識分享行為的本質。問題發現過程是第一個過程,也是非常關鍵的過程,知識分享實施過程是最核心的過程,它直接決定知識分享行為是否能夠繼續,知識分享迭代過程、反饋迭代過程這兩個都是中間優化過程,保證知識分享行為的質量,最后是問題關閉過程,實現知識分享的退出實現,從而保證知識分享者能夠持續進行新問題的知識分享行為。參考文獻:
[1] LiuY,Bian J,Agichtein E.Predicting Information SeekerSatisfaction in Community Question Answering[C].In:Proceedings of the 1stAnnual International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Singapore,Singapore.New York:ACM,2008:483490.
[2] Harper F M,Raban D,Rafaeli S,et al.Predictors of Answer Quality in Online Q&A Sites.Proceedings ofthe26th Annual SIGCHI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2008.
[3] Kim S,Oh S.UsersRelevanc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Answers in a Social Q&A Sit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for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
[4] 周琪.問答網站:不只是問答這么簡單[J].電腦與電信,2012(09).
[5] 吳克文,趙宇翔,朱慶華.社會化問答網站使用模式分析——以雅虎知識堂為例[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9(12).
[6] 淡金華,趙捧未.基于百度知道的知識自組織現象及啟示[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02).
[7] 朱玉.傳播視角下的“百度知道”[J].新聞世界,2011(09).
[8] 克萊·舍基.認知盈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9] 徐剛,鄧勝利.交互問答平臺的運作機理分析[J].圖書與情報,2009(06).
[10] 張興剛,袁毅.問答類社區用戶關系網絡研究——以百度“知道”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