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敏
摘要:《論語》記載了多則有關孔子關于教師素質的言行,他對教師素質有著深刻的認識,“才”:要學與問結合;“德”:崇高的職業(yè)道德。這對推動當前加強教師素質的建設提出了寶貴的借鑒。
關鍵詞:《論語》;教師素質;才;德《教育大辭典》中指出,教師素質是“教師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應具備的心理和行為品質的基本條件”。[1]我們認為,對教師素質的認識應在教師“教書育人”這一根本性職責框架下進行,[2]也就是“德”與“才”兩方面。因此,教師素質內涵主要包括教師專業(yè)知識素質及教師職業(yè)道德素質,以后者,師德為教師素質的核心。孔子是歷史上創(chuàng)辦私學的第一人,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論語》作為孔子言行的記錄,其中記載了很多關于為人師所具備的德、業(yè)、學、識、品、行等諸方面的要求,也記載了多則有關教師素質的言行,可以看出孔子對教師素質的深刻認識。
1才:學與問的結合
(1)學而不厭,不恥下問。孔子要求學生要“學而不厭”,因為學問不是永恒不變的擁有,它如流水一般,動則盈不動則虧,必須在不停地淘汰和容納中才能獲得淵博廣闊的知識。他自己也深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因此必須要保持“學而不厭”的學習態(tài)度。對于教師來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師對知識的學習與接納更要走在學生的前面,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多他們想要的知識。因而,教師一定要銳意進取,謙虛好學。同時,孔子要求教師只要別人有一孔之見一技之長就須虛心請教,要“不恥下問”,因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皠t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在學問上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給我們的啟示是每位教師都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邊教邊學,懷著一顆虛懷若谷的心不斷學習,不斷進步。(2)別怕說“不知道”。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不僅是要求學生從小培養(yǎng)對知識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更是對老師在學識上求真務實態(tài)度的明確要求。很多教師為了樹立在學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甚至扭曲了一些知識的原本,把自己不知道、不確定的知識輕易地傳授給學生,這樣看似不重要的小舉動對學生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教師應當首先要給學生樹立好榜樣,在知識面前,一定要求真務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非不動裝懂;教師應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學生,只有在學識面前保持求真的態(tài)度,才能獲得真知。做學問是一件很辛苦的一件事,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對于一位教師來說,他必須耐得住寂寞和清貧,能夠抵住外面浮華的世界,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做學問,不能浮躁,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毅力和堅韌,兩千年前的孔子難道不是我們今天“為師”之人的典范嗎?(3)活到老,學到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認為,對知識的追求不應該是一時的,尤其對于教師來說,知識不該如一攤死水,而是要時刻跟緊時代的步伐,學習更多、更廣、更寬的知識,一直學習,一直進步,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所掌握的新知遠遠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師更應該有危機意識。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知道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到二十倍。[3]因此,教師應該向孔子那樣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教育理念,做不被時代所拋棄的老師。
2德:崇高的職業(yè)道德
(1)有教無類,關愛學生。有教無類愛護和關心學生是傳統(tǒng)師德的重要內容。孔子最早提出“仁愛”原則,孔子認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心中一定是充滿愛的,反映在師生關系上,就是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孔子本人就是這樣的典范。孔子之愛首先表現(xiàn)在不隱其學。他傾其所能全力教育學生,對知識毫無保留,正如他所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之愛還表現(xiàn)在對弟子的尊重與嚴格。孔子從不吝嗇對弟子的贊美,也從不掩飾對弟子的批評,總是一語中的地指出弟子們的優(yōu)缺點,鼓勵他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弟子們寄予厚望:“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他最喜歡的學生顏淵死了,他異常悲痛,并說:“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而且感慨萬千:“噫!天喪予!天喪予!”可以說孔子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教師的職責,真心實意地關愛學生。孔子之愛還表現(xiàn)在有教無類上。他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人不管富貴貧賤、聰明愚笨、年齡長幼、品德好壞、關系親疏,只要愿意學習并交納一定學費,孔子都一視同仁接納為自己的學生,都盡心盡力地教育他們,關心他們,他以師者的博愛胸懷經常關注學生的學業(yè)品行,生活身體。熱愛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同樣是當代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根本。教育是愛的共鳴,魯迅先生曾說:“教育根植于愛。”教育如果沒有情感、沒有愛,那就是空洞的說教。在教育過程中,無私地奉獻師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只有贏得學生的信任、尊重,師生之間才能進行心靈的溝通。在社會大背景下的今天,一些不和諧的悲劇偶爾在校園里發(fā)生,但如果教師更加關心學生、關愛學生,在滿足了學生最基本的愛的需求的基礎上再來傳授知識,這樣令人痛心的事情是不是就能避免了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教師深思的問題。(2)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孔子是我國古代首創(chuàng)啟發(fā)式教學法的教育家,比西方教育史公推的啟發(fā)式教學法的鼻祖蘇格拉底還要早一個世紀。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是這樣解釋的:“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4]孔子對學生循循善誘,或提問,或討論,或品評人物事件,適時誘導,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之能“聞一以知十。”他的學生顏淵贊嘆他:“夫子循循善誘人”,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孔子總結的一種教學策略,就是要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他們遇到難題不能解決時,再去點撥、誘導,而不能一味硬性灌輸。[5]“誨人不倦”是教師奉獻精神與敬業(yè)精神的寫照。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默默耕耘在三尺講臺,這尤其需要有崇高的敬業(yè)精神。孔子本人就是敬業(yè)的典范,孔子立志從教40載,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對傳承孔子學說做出了重要貢獻。正是孔子的這種兢兢業(yè)業(yè)、嚴謹治學的敬業(yè)態(tài)度,讓他的弟子們都對他尊敬有加。他的弟子子貢稱道夫子:“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對此孔子還謙虛道:“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這一點對我們教師的啟示是我們在面對學生時,更應該多一分耐心、多一分認真,在教導學生時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3)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孔子認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施以言教——“循循善誘”,更須輔之以身教——“無言之教”,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和偉大人格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正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無論從道德還是學習,孔子都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好榜樣,最終做到“不失人,亦不失言。”這是每個教師都應該向孔子學習的地方,在學習上、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的做好學生的榜樣。一個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生活態(tài)度,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留下痕跡,因此,教師的言行、品德非常重要。
孔子一生不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淵博的學識贏得學生的欽佩,并以其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贏得后人的敬重。《論語》留給后人的為師藝術也在不斷地浸潤著教師的心靈,關于孔子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值得我們深思的太多,我們應該不斷反省,不斷向孔子學習,朝著具有優(yōu)秀教師素質的方向前進,努力成為一個好的、合格的、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K].1990.
[2] 謝安邦.朱宇波.教師素質的范疇和結構探析[J].2007,19(2).
[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1984.
[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白君堂.《論語》“師道”今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