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洪濤等
摘 要:MOOCs一出現就對傳統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該文在梳理MOOCs發展現狀及其特點的基礎上,研究了基于MOOCs的教育理論,分析了其對當前高等教育體系的影響,最后給出了基于MOOCs的高等教育新課程模式,并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s) 高等教育 教學模式 課程市場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c)-0014-02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當前大數據時代最為活躍的一種網絡教學模式,具有自組織、大規模、開放性、社交性等特點,并開始觸動世界主流高等教育市場的根基[1],其出現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這種基于“開放共享”理念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條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自2012年迅猛發展以來,已經形成了包括Coursera、Udacity、edX等在內的三大MOOC平臺以及地域特點的小平臺,不斷推進MOOCs的普及和發展。
1 MOOCs的發展及其特點
MOOCs出現時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直到2011年,斯坦福大學教授Sebastian Thrun在互聯網上免費開設了一門模塊化課程—“人工智能”,吸引了來自190多個不同國家的約160,000名學生注冊學習[2],第一次是MOOC這種形式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引起媒體的狂熱報道。接下來的一年,看到商機的投資商和面向挑戰的世界頂尖大學合作,陸續推出了包括Udacity、Coursera、edX等在內的三大MOOCs平臺,正式拉開了MOOCs教育的序幕,使MOOCs這種教育模式越來越為全世界所接受,同時也讓更多的大學加入到MOOCs的各種新式的實踐中[3]。
MOOCs作為一嶄新的教學模式,擁有一些傳統教學模式不具備的特點[4],包括易于使用、覆蓋廣、自主學習等,具體如學習者學習地點不受限制、參與課程的人數不受控制、學習模式不作要求,既可以借助于視頻授課,又可以利用網站、博客、社交網絡等多種信息手段或平臺進行學習。這與傳統的當前在國內風靡一時的高校視頻公開課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MOOCs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它具有大規模、在線、開放、多樣化等優點。
當然MOOCs的劣勢也不容忽視。其中第一個最主要的缺點相對于傳統學院式教學而言其面臨的高退課率[5]。Coursera平臺統計,在注冊參加人工智能的16萬名學生中,最后只有14%的人念完了課程。edX平臺注冊學習MIT的一門電路課程的15.5萬名學生中,最后只有約5%的通過了這門課程。
第二個最主要的缺點是其面臨的教學體驗。雖然相對于傳統網絡教育而言已經有很大的改進,但這種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在師生互動、教學氛圍有天然的缺陷。大學教育學生學習的內容并不只是課程本身,更多的是一起學習生活過程中的社交體驗,形成人生成長過程中比較重要的社交關系,可以說,社交關系培養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成果。
第三個缺點就是建構一門MOOCs要求比較高。MOOCs課程的發起人需要有對本課程領域相對深層的掌握,同時還需具有高超的協調組織能力。MOOCs課程的學習者不受時空、年齡、領域限制,課程建設要兼顧和協調這種不同的學習者群體將可能面臨很多困難。但是由于相關文化背景上的差異可能造成不同學習者以及老師之間會有交流上的障礙,這就需要MOOCs老師投入精力去建設,才可能成功。
2 主要MOOCs形式的理論及教育改革模式
當前MOOCs的教學模式并不唯一。當前相關的MOOCs研究主要面向基于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的cMOOCs和基于行為主義理論的xMOOCs兩種主要形式。cMOOCs與xMOOCs兩者在教學理念上存在很大差異。cMOOCs主要以CCK(關聯主義及關聯知識)、Mobi-MOOC等課程為主要代表,主要采用面向關聯主義思想的相關學習方法和理論,側重于知識建構于創造,強調創造性、自主性和社會網絡學習。xMOOCs更類似于傳統教學過程和理念,主要是利用新的網絡和信息技術,側重于知識的傳播和復制,是MOOCs的一種市場條件下的發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商業推廣價值。
關聯主義(Connectivism)是2005年Siemens在首次提出的一種信息時代的網絡學習理論,即知識是網絡化聯結的,學習是連接專門節點和信息源的過程[6]。關聯主義理論的運用使得cMOOCs課程和傳統課程有較大的差異。它通過共同的學習討論議題將教師和世界各地的學習者聯系起來,教師是學習的出發點,學習者通過交流、協作,產生學習信息,建立學習網絡,擴展知識獲取的邊界,從而使得學習是一種對網絡信息和資源的建構。Downes歸納出了cMOOCs課程的相關特點,包括課程資源匯聚、知識創新、創作共享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基于內容的,側重于知識的傳播與復制,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概括。xMOOCs目前包括兩種主要模式,即翻轉課堂模式和自主學習模式。xMOOCs課程一般會在某個指定的時間開始。學習者必須按照要求提前了解課程進行注冊,教師定期發布授課與學習資源,并在其中安排問題和測試,使得學習者的注意力能夠有效集中,并加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當前主流的高等教育市場實際是個學位市場,特別是國內高等教育。大學提供的教育產品是以學校為單位的打包產品,學習者不能從其他大學或組織獲取學分來申請某個大學的學位,他首先必須考上這個大學,然后再在這個大學選修課程來達到學位授予的標準。脫離大學這個松散耦合組織[7],教師的課程以及學生的學習活動依然可以實現,這樣是不是存在可以脫離高校的一個教育市場,學生不再需要通過象牙塔就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到學位。目前互聯網的出現必然導致主流高等教育市場上課程市場的出現,并具有大規模地蠶食現有大學課程供給的能力,這將重新定義大學和對現有大學進行洗牌。endprint
MOOCs的出現使得在線課程對傳統大學的教學模式產生較大沖擊。首先其教學對象是面向全球所有學習者的,一門MOOCs的學生數量可能上萬或者幾十萬,這種規模優勢會極大降低單一課程的成本,所以MOOCs課程可以免費,將來通過提供成績證書就足以補償成本。同時這種大規模特性必然帶來MOOCs課程的專業化優勢,相關的精品課程由專業化的團隊配合專業教師來完成,其質量將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好,這種專業化趨勢也會使課程開發更加技術化和工程化。這樣傳統大學中單個教師各自為政備課的方式將慢慢被淘汰,從而出現專業化的課程制作公司,由面向專門課程的授課專家、教育理論專家、課程設計專家、課程開發專家等等專業人才構成。
MOOCs課程建設的專業化也會為MOOCs課程教學的專業化提供支撐。當前大學課程教學是一個教師一個班級,而MOOCs課程可能就是一個專業團隊面對幾萬名學生,這種專業團隊一方面進行授課,更重要的是組織學習者參與學習、形成線上線下的互動,并為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答疑、考試認證提供支持。其對當前高等教育有如下的影響:
1)MOOCs課程建設和教學的專業化會慢慢形成課程品牌,從而脫離大學,形成商業性的公司。針對這種趨勢,世界名牌高校的MOOCs探索也在進行。MOOCs一方面帶來專業化的課程和更普及的教育,另一方面通過新信息技術大幅降低政府和家庭的教育開銷。
2)雖然MOOCs對高等教育帶來挑戰,但也為高校教學方法帶來了一次大變革?;谏缃痪W絡的MOOCs讓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學習,使許多沒機會接受深造的人能夠繼續獲取新知識,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3)同時,MOOCs有助于擴大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現代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并容易形成“強校愈強,弱校愈弱”的局面,從而給中小型弱校帶來問題。目前MOOCs課程由美國常春藤聯盟高校主導或參與的機構明顯比地方高校主導或參與的機構占據優勢,這些著名高??梢詮闹蝎@益,并增加他們的影響力和更大的信譽。
4)由于MOOCs的全球性特點,它會吸引全世界有條件的學生去選擇英美等教育強國著名大學的MOOCs課程,其本土的大學必將受到沖擊,從而造成弱國教育產業更加落后甚至被淘汰,出現新的教育殖民和文化殖民。
當前國內的名校已經加入到MOOCs的盛宴中,但受制于我國落后的教育質量,國際MOOCs課程將沖擊中國傳統大學的教育,迅速淘汰重復建設的劣質課程,甚至淘汰弱小的地方院校,短期內對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作用會比較大。但從長遠看,必將照成我國高等教育現有模式的瓦解,對固步自封的高校造成比較大的沖擊。但國際MOOCs發展的趨勢已經銳不可當,我們需要制定如下措施進行應對。
高校應正確認識MOOCs的發展,積極開展MOOCs相關理論的研究和技術研發。
高校應鼓勵和推出具有自己高校特色的MOOCs課程,并加入到相應MOOCs平臺中,迅速占有一席之地。
高校應專門成立MOOCs課程設計和教學的團隊,集智攻關,建設高質量的MOOCs課程。
高校應該鼓勵學生選修國際上高水平的MOOCs課程,有選擇的放棄部分質量低下的本校課程,從而形成高水平的自主學習團隊和課程建設團隊,相互配合,共同建設MOOCs課程。
3 結語
基于新網絡技術的MOOCs浪潮是否會顛覆傳統的高等教育體制還未為可知,但對于每一個無法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當前最為優秀的替代品。應該說MOOCs并不能撼動現有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但它必將創造一個傳統大學無法企及的課程市場,是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迫使教育者思考MOOCs模式本身的理論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明華.MOOCs革命:獨立課程市場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場新格局[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3):11-29.
[2] 李曼麗,張羽,黃振中.慕課正醞釀一場新教育革命[N].中國青年報,2013-05-23(3).
[3] 鄧宏鐘,李孟軍,遲妍,等.“慕課”發展中的問題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3(19):212-213.
[4]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7188.htm.2013.
[5] 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53-57.
[6] 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istance learning,2005(1):3-10.
[7] Gamoran A.Walter G.S.Corab M.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ng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M].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ited by Maureen T.Hallinan.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New York.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