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王鋒
摘 要:通識教育改革是我國目前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該文從國內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現狀出發,提出了實踐通識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完善通識教育體系并堅持在專業教育中貫穿通識教育。
關鍵詞:通識教育 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c)-0172-01
1 通識教育內涵
真正將通識教育形成一個科學的教育體系并進行全面論述的是1945年哈佛大學出版《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這本“哈佛紅皮書”將通識教育界定為“非專業性的、非工具性的”基礎教育,它與專業教育共同構成高等教育。
我國學者關于通識教育迄今尚無一個普遍公認、規范的表述。一般認為:通識教育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性的人為目的的教育;是內容廣泛的、非專業性的基本知識、能力、價值的教育,是教學生怎樣“做人”的教育。
高職院校中的通識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立足個體與社會發展的素質教育和常識教育。通俗地說,高職教育領域中的通識教育目標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僅能夠獲得一技之長,而且具備一個健全的職業人和社會人所必需具備的足夠的文化、社會生活常識及正確的道德和價值取向。
2 我國高職院校堅持改革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基本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己經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社會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導致國內高職院校長期過分強調專業的職業性,雖然現在已經開始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但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的問題。
2.1 通識教育還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
由于高職院校重視專業的技能培養,而學生在校時間又普遍較短,在專業課時量普遍壓縮的現狀下,與職業看似無太大關系的課程或教學內容被削剪,雖然也開設了選修課,但形式化現象嚴重,管理不規范。實用價值不高的課程很難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2.2 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還不夠完善
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在這兩類課程中都存在一些問題。大多數公共必修課,例如外語、計算機、“兩課”等,都有教育主管部門的嚴格標準,而選修課的開設具有隨意性,課程體系比較零亂,往往以“新鮮、實用、有趣”為取舍標準,綜合、貫通的跨學科課程偏少。并且,公共必修課在通識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偏大。
2.3 通識教育資源不豐富
由于高職院校教師受傳統學科教育的影響,知識面較窄,而且,選修課課程數量和質量不足,也普遍缺乏適宜的通識教材。
當代科技發展迅速,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革。而且,現代社會所要求的精神文明的建設和人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當今社會終身化學習的要求都對大學通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職教育中,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才是高水平的教育。為此,高職院校樹立“通識為體,專識為用,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
3 堅持改革通識教育的途徑
3.1 完善通識課程結構,調整通識課程體系
通識教育主要包括兩大方面:通識課程體系和專業教育中的通識教育。其中,通識課程體系一般被劃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大系列。顯性課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而隱性課程是指非正式的課程,主要包括參加課余科技競賽、文體活動、社會實踐、學術講座等等,這些活動能起到課堂教學起不到的作用,對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1)顯性課程的改革
公共必修課是各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除了國家主管部門要求設置的課程外,還應根據學院自身特點,開設一些通識課程;選修課是以學生的意愿為主體,在學院相關管理規定的框架內,根據個人興趣及發展方向自由選擇的課程,大致分為三大類,即人文精神類、科學素養類、創新能力類,此外還應具備經濟管理、法律、當代社會發展狀況等社會科學方面的基本知識。應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文化藝術素養為目標,以改善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發展為重點,完善通識程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還應改革通識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多以案例和討論為主。以案例的形式,通過討論總結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推行師生互動、活動主導的教學模式;加強日常能力訓練,提倡開放式教學。
(2)隱性課程的改革
隱性課程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二課堂。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社團、科技文化活動、競賽、講座以及多種拓展通識教育等。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能培養學生的正義感、責任感和公德心,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非觀和價值觀;各種科技文化活動、講座和各種競賽對大學生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學習興趣和研究興趣的培養都是大的裨益的。
3.2 將通識教育融入專業教育
職業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對于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只有融入到專業教育中,才能實現其價值追求,而融入了通識教育理念的專業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如何能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過程中,使學生將學習過程內化為一種思維過程和學習方法,從而逐漸形成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是職業教育應當追求的重要目標。
專業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的核心內容,要想融入通識教育的理念,就必須改革專業課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設置上,要突出理實一體的工作過程綜合體驗。提倡自由、民主、開放的教育環境,師生之間能夠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和討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自然的融入科學觀、方法觀及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學生在工作實踐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的同時,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培養獨立思維、洞察力、探索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等。
參考文獻
[1] 陳向平.開發適合高職學生身心發展與人格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13(27).
[2] 劉偉輝,陳鋮.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與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7(5).
[3] 孫長遠.通專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D].曲阜師范大學,2012.
[4] 倪勝利.通識教育:真諦、問題與方法[J].教育研究,20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