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燕 李鋒成
摘 要: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是個熱點話題。作為高校共青團組織,如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探索一條投身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新路,使高校團組織煥發全新的生機和活力,是一道全新課題。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 社會建設 社會管理 創新
中圖分類號:D2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c)-0196-01
當前,新的形勢對共青團組織參與社會建設與管理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服務管理創新面臨新機遇、新要求、新動力。加強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研究,找準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定位、運作載體為共青團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提供參考。轉變工作觀念,創新管理理念,找準自身定位,探索完善長效機制,著力破解重點難點,教育引導高校團員青年主動進行自我管理和主動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助推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目前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研究缺乏,持續發展探索不夠。高校共青團在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的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問題(1)參與創新水平和行動的要求有差距,高校團員學生實踐經驗少、動手能力弱;(2)參與人員素質和現實要求有差距,存在參與服務項目與民眾的需求不對等;(3)參與創新規模和服務群體的要求有差距,高校共青團把參與建設管理的主要力量投放在院、系社會實踐小分隊或某一類實踐活動上,對參與社會項目的宣傳推廣普及工作仍需加強;(4)社會支持度和參與創新的行動發展要求有差距,資金和投入較少;(5)保障機制和參與創新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有差距,廣大高校團員青年參與社會建設管理并沒有真正納入人才培養模式之中,一定程度上帶有隨意性和隨機性。而第5項是最難點。
國外高校學生參與服務社會建設和管理工作,將服務活動納入常態管理,以支持和保護服務人員的工作和權益。如墨西哥政府就規定,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從事6個月的社會服務活動,把之作為獲得畢業文憑的先決條件之一。韓國規定其中學生每年必須參加社會服務40 h,并作為升學考核、選拔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國內,東城的高校共青團創新思路、積極利用優質的高校資源,參與東城區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工作,全面推進高校共青團在社會建設領域發揮的作用。與地方團區委資源整合,共同搭建合作平臺,把高校社團、團支部引進社區,共同開展文藝體育、科普興趣、政策宣講、志愿公益等活動,形成“五進社區”體系—— “支部進社區、干部進社區、文化進社區、科技進社區、服務進社區”。西安市新城區共青團組織大力實施“新城青年科技培訓工程”,以新城區青年聯合會為依托,培養青年人才隊伍。衡陽市共青團組織著力打造好三大平臺、辦好三件實事模式,在夯實基層基礎、統籌城鄉發展、加強外出務工團組織建設以及發揮青企協作用、打造平臺建設等方面總結出了新的模式,以提高新形勢下青年群眾工作能力和水平為主線,著力打造好“三大平臺”、辦好“三件實事”,圍繞“組織顯活力”縱深推進,積極探索“基層團組織格局示范片”工作思路,大力推動以衡陽市青少年宮為主陣地的全市青少年校外教育事業發展。[1]寧波共青團通過購買服務和政策支持,豐富惠及青少年的公共服務產品;通過引入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提升志愿服務的社會效應。廣州市成立青年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模式。它為青年自組織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讓更多的青年自組織入駐青年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旨在“聯系青年、影響青年、帶動青年”,是廣州共青團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重要舉措,是廣州共青團介入社會管理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載體之一。
高校團員學生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作為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成為廣大高校共青團在培養團員青年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加強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實踐探索,重點是打造共青團組織自身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創新平臺。緊緊抓住區域發展的有利契機,以高校共青團探索共青團員參與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的管理模式為切入點,用項目催生孵化、基地固化吸引、制度培育提升、資金扶持整合一大批高校服務社會的青年組織。通過成立公益基金聯誼會、青少年社會組織孵化培育中心等青年社會組織。構建“團干+志愿者”的服務模式,募集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金,扶持初具規模的志愿者組織參與公共服務項目,打造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的平臺,為團員青年參與社會建設和管理提供借鑒。[2]
對高校和地方基層團組織而言,以“購買服務”形式,探索社會管理的創新方式,打造校地團組織和項目平臺,有助于(1)增強高校共青團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創新意識,發揮其強大的教育引導功能;(2)進一步推動地方高校的社會合作服務項目的開展,為高校在人才培養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持和項目培養;(3)在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的同時,不僅減輕了高校團組織的工作壓力和服務成本,而地方基層共青團解決地方機關人手不足,人才培訓少等問題,通過購買高校服務和政策支持,豐富惠及青少年的公共服務產品。該方式加強和創新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踐探索,推進機制創新,探索設計更多參與面廣、符合青年時代特點的新載體,體現出高校共青團自身在整體社會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新價值。[3]
在高校共青團與地方共青團之間架設起對接平臺,實現高校服務項目與地方基層政府公共服務外包有機銜接。管理模式如下:(1)地方縣區團委根據該區的實際需求,作統一部署,向學院團委發布志愿服務隊招募信息;(2)學院團委對各社聯、各系團委、團學組織發布招募信息、項目信息;(3)學院團委對各社團組建的服務隊提出的方案進行評選,對最終投標成功的服務隊進行培訓;(4)地方縣區團委審核服務組織的組隊情況和實施方案;(5)該服務組織開展志愿活動;(6)學院團委和團區委對活動進行總結評選,并完成活動使用經費的發放。
通過過程控制、績效評估、服務培訓,提升高校共青團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的力度;借助高校資源、實踐服務基地等,發揮出補充政府公共服務的作用。加大對地方政府,企業的管理對接交流,在“社會協同”尋找新的工作載體和路徑,探索出了高校共青團、政府、社會三個層面循環服務的有效模式,帶領和引導高校共青團員積極參與到創新社會管理過程中,積極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向社會提供全方位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曉剛.新時期市轄區共青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模式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2.
[2] 楊怡然.群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思考[D].內蒙古大學,2012.
[3] 李好林.共青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