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仁

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遼陽迎來了建立領導干部聯系貧困群眾制度20周年。
20年的堅持,這一攀窮親、問寒苦的制度,在老百姓的口碑稱道中,不斷詮釋著黨群真情與大愛;這一下基層、接地氣的載體,在干部的作風轉變中,越發彰顯出特有的生機與活力。
20年的實踐,如何適應形勢的發展和任務的變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并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長效機制長期堅持下去,一直是遼陽市委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索的一個重點,也是本刊在形成這組稿件過程中始終關注的一個問題。
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遼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翟文豹。
記者:翟部長,您好。遼陽市委決定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把聯系貧困群眾工作進一步推向縱深的初衷是什么?
翟文豹:回顧20年的聯系貧困群眾工作,有一條始終鮮明的紅線,就是群眾歡迎。這也是這項工作一直薪火相傳、從未間斷的動力所在。
群眾歡迎不歡迎,群眾滿意不滿意,一直是我們開展工作的“風向標”。群眾歡迎我們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因為既能解決好我們干部隊伍自身存在的問題,也能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歡迎我們開展聯系貧困群眾工作,核心也是能更直接地解決好這些問題。我想,踐行群眾路線的關鍵是聯系群眾,群眾中最需要聯系和幫扶的是貧困群眾,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也應該體現在他們生活的變化上。
困難群眾有困難群眾的“中國夢”。目前,全市聯系貧困群眾隊伍有3.2萬名各級干部和各界人士參與其中。結合開展教育實踐活動,讓這支群眾歡迎的隊伍進一步壯大,讓這項群眾歡迎的工作進一步深化,既幫助更多的困難家庭、困難群眾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中圓了自己心中的夢,也讓我們的黨員干部在這一“送去溫暖”的過程中“帶回營養”,這正是市委要把這一工作推向縱深的最根本、最樸素的初衷。
記者:您覺得在全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大背景下,繼續深化聯系貧困群眾工作有哪些新的時代意義?
翟文豹:我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教育解決思想層面問題,通過實踐解決操作層面問題。我們深化聯系貧困群眾工作的意義,無論從教育角度,還是從實踐角度,都遠遠超出了扶貧工作本身,都與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意義高度契合。這些意義,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有利于干部轉變作風、凈化自我,以此助力“四風”問題的解決。讓黨員干部走進困難群眾家里,面對面,心貼心,嘮嘮困難群眾的困苦與艱辛,想想為啥要執政為民;聽聽困難群眾的懇請和期盼,想想為啥要務實工作;看看困難群眾的生活差距,想想為啥要艱苦奮斗?我們就是要讓困難群眾成為黨員干部的活教材,讓他們站在這些困難群眾面前,體察自己的責任,衡量自己的工作,反思“四風”上的問題,找一找在為民務實清廉上的差距,從中不斷汲取政治營養和精神力量。
有利于創新管理服務方式,以此助力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解決。我們深入推進聯系貧困群眾工作,突破了扶貧工作全村、全鄉平均化的難題,點對點對接困難最突出、問題最集中的弱勢群體。既著眼解決燃眉之急,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解決好基本需求問題和生產生活問題,也增加“造血”功能,幫他們跑資金、上項目,辦好多數人受益的事和長期起作用的事,更發揮政治溝通“直通車”作用,向他們送政策、解糾紛,采取扶貧幫困的形式化解社會矛盾和基層問題,以實現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和創新社會管理方式的“雙贏”。
有利于我們夯實基層基礎,以此助力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的解決。一些地方貧困的原因出在基層黨組織。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堅持聯戶與帶村相結合,把聯系貧困群眾工作延伸到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上。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建立聯系點、機關黨組織結成共建對子、黨員干部包扶困難戶,在進村入戶中找準聯系服務群眾不到位之處,幫助基層黨組織理清發展思路、培養黨員骨干、完善服務制度、搭建服務平臺,目的就是要打好一套“聯一戶富一片帶一村”的組合拳。
有利于全市凝心聚力,以此助力改革發展難題的解決。一批批困難群眾的脫貧致富,在社會上也產生了帶動效應。在全市教育實踐活動中,更需要把群眾口中的老八路作風堅持下去、弘揚開來,把聯系的主體擴大到全市黨員干部,把聯系的范圍覆蓋到全市困難群眾,在真幫實聯中動真情、見行動,將推動樹立形象、提振士氣和凝心聚力相結合,進一步營造干部圍繞群眾轉、機關圍繞基層轉、全市圍繞發展轉的良好局面,以優良的黨風帶政風促民風,從而形成干群一心、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
記者:對于繼續做好新形勢下的聯系貧困群眾工作,您有什么新的打算和思考?
翟文豹:作為幾屆班子抓了20年的一項工作,應該說已經形成了一套特色鮮明、系統完備的工作體系。但20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標準和措施已經不完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須要賦予這一工作以新的時代內涵。當前,重點是要解決好四個問題。
一是標準問題。這里既有貧困群眾的認定標準問題,也有我們黨員干部的幫扶標準問題。一方面,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重新設定貧困群眾的認定標準,完善貧困家庭的確定程序,分類確定幫扶群體,并從中篩選確定幫扶對象。另一方面,適應從“輸血”扶貧到“造血”扶貧、從經濟扶貧到精神扶貧、從個人扶貧到全體扶貧的轉變,為班子和干部分別確定更加科學的扶貧標準,關鍵是要讓群眾也參與到這一標準的制定中來。
二是機構問題。目前,遼陽開展聯系貧困群眾工作,既有市聯貧辦、市扶貧辦,又有城市聯貧辦和農村聯貧辦。結合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數萬名黨員干部對接困難群眾,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形式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如何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新的推進合力,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一個課題。我們將研究對組織部門、民政部門、工會組織等具有聯貧職能的部門進行力量整合,避免工作重疊,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方法問題。困難群眾的問題表現不同,幫扶部門的職能特點也不同,如何提高對接的針對性和幫扶的實效性,我們將嘗試一些新的辦法,將按照領導干部的工作職能和行業特點確定聯系對象。比如,教育系統的與貧困學生、衛生系統的與因病致貧的家庭、農業系統的與搞種植養殖的困難群眾一一結對子,推動從深層次上解決問題。同時,還將推行組團幫扶,讓幾名干部對接一個困難家庭,解決個人幫扶能力不足的問題。
四是動力問題。增強黨員干部做好聯系貧困群眾工作的動力,我們主要抓住兩條線。一條線是由市聯貧工作領導小組在全面掌握困難群體具體分布的基礎上,調整工作規劃,將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部門和干部中去,并對所聯系的困難群眾進行告知,讓群眾監督推進;另一條線是把這項工作作為年度述職和考核的內容,列入領導班子工作目標、列入干部政德考核體系、列入民主生活會“三個列入”,靠壓力傳遞動力。
記者:在當前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遼陽市將如何以深化聯系貧困群眾工作助力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
翟文豹:深化聯系貧困群眾工作本身就是遼陽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一個重要載體,其最終的成效也必然體現在群眾得實惠、干部受教育、作風有改進、工作上水平上。問題的關鍵是在助力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推進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兩者結合的關系。
比如,通過學習教育,讓黨員干部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反過來又在面對面聯系貧困群眾的過程中消化和實踐這些群眾路線的方法論;在征求意見中,變坐在機關開座談會為到田間地頭、群眾家中,從“柴米油鹽”聊起,打開群眾的話匣子,聽聽群眾的好主意;查擺問題時,也讓困難群眾當醫生,為聯系他們的黨員干部做檢查、照鏡子、找差距;開展批評時,真正把從聯系貧困群眾中汲取的政治營養,體現到對“四風”問題的實質、根源和危害的剖析上;在整改落實、建章立制上,還是堅持以群眾滿意為標準,把聯系貧困群眾的好做法好經驗體現在解決問題上,體現在推進工作上,體現在建立長效機制上。
我想,只要我們找準助力點,就能持續激發實踐動力,就能不斷汲取教育營養,推進各級班子和黨員干部在回應群眾關切中聚焦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保證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