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

2014年3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遼寧考察,來到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瀚華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向張國祥董事長詳細詢問行業貸款公司的經營情況、運行模式和有關政策。總理對公司“微中見真、微中見善、微中見美”的服務理念給予肯定,并加了一條“微中見大”,希望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壯大。緊接著,李克強總理又來到農業銀行遼寧省分行營業部,在營業大廳與員工“零距離”交談、互動,鼓勵大家踐行面向“三農”、服務城鄉的使命。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脈。回首十幾年前,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蕭條、債臺高筑,遼寧成為金融高風險區。經過十年振興實踐,老工業基地煥發了生機活力,金融業也實現了迅猛發展。如今環顧沈陽街巷,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地方銀行鱗次櫛比,東北區域金融中心正在形成,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不斷提高。
金融支持主導產業發展壯大。隨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遼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裝備制造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金融服務的貢獻。
一是助推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各家銀行針對重點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特點,以重點項目為依托,綜合運用金融工具和產品,加大支持力度。截至2013年末,全省制造業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6559億元,占全部工業貸款余額的75.8%。二是積極支持棚戶區改造。2005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先后為遼寧棚戶區改造提供60億元的軟貸款、80億元以上的常規貸款支持,有效解決了棚戶區改造項目融資難題。三是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全省積極搭建中小微企業綜合信息共享平臺,推動主要銀行機構設立小微企業支行或部門,推進銀行信貸向小微企業傾斜。2013年末,遼寧轄區內銀行業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比年初增長16.6%,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2.7個百分點。
目前,遼寧上市公司逐步形成了以制造業、冶金、石化、醫藥等基礎和支柱產業為主的新格局。據不完全統計,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十年多來,全省新增制造業上市企業21家,數量是2002年的2倍,占全部上市企業的32%;醫藥企業增至6家,是2002年的3倍,占全部上市企業的5%;戰略性新興上市企業從2002年的1戶增至11戶,占全部上市企業的9%。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近年來,我省農村金融發展較快,基本形成了以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制金融為主體,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機構全面發展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一是省農行建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進一步明確了支農導向,成為商業金融服務“三農”的支柱和骨干。二是農業發展銀行全面保障糧油收購信貸資金需求,積極探索政策性金融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支持方式。三是郵儲銀行建立了符合“三農”需求特點的零售業務體系,積極擴大涉農業務范圍,有效促進郵儲資金回流農村。四是深化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治理結構,先后組建農村商業銀行11家,增強信貸支農實力。截至2013年末,全省銀行機構涉農貸款余額5882.5億元,同比增長22.5%,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9.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新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加快組建。通過設立村鎮銀行,充分發揮了支農信貸的補充作用。截至2013年末,全省已設立村鎮銀行59家,縣域覆蓋率達86.4%。積極開展農民合作社資金互助業務試點,集中農民手中閑散資金,扶持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目前全省已有13家農民合作社開展資金互助業務試點,扶持社員數量達1∶5左右,切實解決了困難農戶的生產問題。加快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擔保機構發展,持續增強資金和信用供給能力,服務基本實現縣(區)全覆蓋。到2013年末,全省縣域小額貸款公司達到160家,縣域覆蓋率達到97.7%;縣域融資擔保機構達91家,縣域覆蓋率達到84.1%。
各家銀行根據農村信貸需求變化情況,因地制宜建立靈活的貸款抵押擔保方式,探索“信用擔保+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信貸模式,著力解決因抵押擔保不足而造成的“三農”貸款難問題。各銀行不斷推出特色、專業的涉農信貸品種。省農行推出“季節性農副產品收購貸款”“商業儲備貸款”,省農信社推出林權抵押貸款、海域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業設施物權抵押貸款等多個信貸產品,省郵儲銀行通過經營性車輛抵押和林權、農機、大棚、灘涂、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產品創新,提高貸款投放規模。
民間資本加快進入金融領域。2008年以來,遼寧省先后出臺了《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暫行管理辦法》《融資性擔保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加快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引導自然人、企業法人等民間資本投資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機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進入金融服務領域,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截至2013年末,全省批準開業小貸公司596家,注冊資本金358億元,貸款余額329億元,信用貸款比例達到59%。全省共有融資擔保機構410家,其中民營性質擔保機構307家,占75%;注冊資本總額427.1億元,其中民營資本288.8億元,占67.6%。全省共有股權投資基金及管理機構138家,管理資金規模260億元。同時,積極探索設立民營銀行,一些企業集團也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并著手進行前期準備工作。
區域金融體系創新逐步深化。2013年12月,沈陽經濟區優化金融生態改革試驗專項方案獲國家批復,標志著沈陽經濟區金融改革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加快沈陽經濟區金融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從2014年1月起,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3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逐步實現沈陽經濟區八城市個人結算業務收費全部取消,每年向區內居民和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讓利超億元。這是我省金融機構讓利幅度最大、受益群體最廣、影響范圍最大的惠民舉措。大連市政府提出圍繞大連航運發展的金融需求,以提高融資保障能力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為著力點,加快大連市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大連港集團積極發展金融業務板塊,先后設立大連港集團財務公司、船舶交易市場、船舶物資交易市場和股權交易中心,籌建港航小額貸款公司。集團所屬大港股份分別在香港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上市,是國內首家以A+H股為雙融資平臺的港口類上市公司。大連港集團還投資設立了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智庫、航運金融研究院、航運信息研究院、航運人才市場,促進航運金融服務長遠發展。先后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在大連設立船舶融資中心、物流產品實驗室、交通事業部、運輸融資部、港航產業基金、船舶產業基金以及船價評估公司等專營機構,針對航運、物流產業特點不斷推出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依托大連商品交易所,發展期貨商品交割庫,設立東北亞煤炭交易所、大連再生資源交易所、東北亞現貨商品交易所等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有效匯集了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提升了航運與金融資源聚集度。
股權及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開始搭建。去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遼寧股權交易中心高效快速完成了籌建、注冊、開業、運營,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目前,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52家,托管企業156家,共有推薦及專業會員92家,戰略合作銀行達到12家,實現各類企業融資7.2億元,交易額7600萬元。作為全國區域股權市場的代表,遼寧股權交易中心成為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監測中心首家合作市場。該中心在掛牌股份公司家數、銀行授信額度、市場創新等方面走在全國同業前列,成為股份公司覆蓋率最高、具有重要市場影響力的區域股權市場之一。在此基礎上,今年年初省政府已正式批復同意遼寧股權交易中心設立金融資產交易中心。
隨著國家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力度,未來的遼寧金融業將更加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為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起到重要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