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琴
摘 要:“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3大問題。該文從社會學的基本思想出發介紹了三農問題的內容和背景,分析了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衍生的影響,并從社會學的視角下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措施,促進農村更快、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三農”問題;社會學視角;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8-12-03
Abstract: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refer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idea of ??sociology describes the contents and context of three dimensional rural,it analysised the causes and impact of three dimensional rural,and therefore proposed the effect way to solve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from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and promoted the rural faster and bet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Sociological perspective;Effect way
1 社會學概述
社會學起源于19世紀末期,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學科,經過馬克思、斯賓塞、迪爾凱姆、韋伯等學者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有獨立研究對象、理論、研究方法和范式的一門社會科學[1]。社學的研究對象包括歷史、政治、經濟、民族、城市、鄉村、社區、社會結構、人口變動、家庭與性、信仰與宗教、現代化等領域。
2 “三農”問題的內容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3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3個問題[2]。
2.1 農民問題 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中的核心問題。農民不僅是從事農業為生的勞動階層,而且是中國人數最多的社會群體[3]。農民問題集中表現為農民文化素質低,經濟收入低,增收難度大,城鄉差距大等。
2.2 農村問題 農村問題可以歸結為農村綜合發展問題。主要集中表現為:農村面貌落后,基礎設施不齊全,經濟不發達,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低,教育衛生水平低,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另外,工業污染和農業污染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成為農村可持續發展一大障礙,農村剩余勞動力、留守兒童和老人也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2.3 農業問題 農業問題主要是經濟問題。集中表現為:農業經營模式單一,農業生產能力低,農業技術落后,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業生產投入嚴重不足與滯后,農產品附加值小、銷售率低、市場化程度低、流通環節受阻[4]。
3 “三農”問題的社會學解讀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而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貧困落后,而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所以,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農業振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的問題,還直接關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極為典型的社會問題[5]。
社會學視角下的三農問題研究,吸收多學科、多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以廣泛的視角對三農問題進行研究,把握三農問題的背景、產生的原因、衍生的影響和解決措施,有利于對三農問題進行整體性和綜合性研究。
3.1 “三農”問題的背景 計劃經濟時代倡導大力發展工業,需要農業支援工業發展,抑制了農業產業的發展;進入市場經濟時代,處于劣勢的農民、農業、農村只有脆弱的競爭力,形成了區域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工農差距拉大的現狀[6]。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不足,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收入較低,不能滿足農民的生活生產需要,于是很多農民進入城市務工,這樣就造成農村地區生產積極性降低,農業投入減少,進而引發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造成農村只有留守兒童和老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大部分農民都認為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收入遠比進城務工少,所以很多農戶家庭放棄農業生產,造成田地荒蕪,無人耕種,土地資源嚴重浪費,土地利用率大大降低。
3.2 “三農”問題產生的原因
3.2.1 農民的收入水平低 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這是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源。然后迫于生活的需要,為了獲取一定的經濟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主要勞力稀少,田地荒蕪,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3.2.2 土地資源不足 由于我國的國情是人多地少,農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農民沒有土地,并且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就出現了勞動力過剩的現象[7]。同時,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加大,不得不征收農民的土地,這也是造成農村土地減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3.2.3 資金投入少 農民本來收入就少,除去生活所需的部分,很難有過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上來;而國家投入到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的資金也很有限,這樣就造成了農業生產后勁不足,使農民看不到農業未來的希望,進一步消弱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2.4 農民的素質普遍較低 由于農村的教育設施落后,教育水平較低,所以很多農民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專業知識,不能很好的掌握與農業生產相關的高科技技術,不能將在書籍或電視上看到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3.2.5 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首先,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大部分農村學校的條件都較差,只能繼續沿用傳統的授課方式,有些新知識不能很好的傳授給學生,甚至有些實驗課因為沒有器材只能取消。其次,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低。由于農村教育工作環境差,資金有限,業務培訓少,教師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更新”,導致農村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較低,從而影響教育水平的提高。三是師資隊伍不穩定。由于農村地區教師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區甚至連教師的基本工資都不能保障,致使許多中青年骨干教師流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四是教師老齡化嚴重。由于農村的實際情況,使任教的教師老齡化嚴重,學歷較低,身體素質較差,基本都是過去傳統的授課方式,知識更新較慢,這樣的教師隊伍結構嚴重制約農村教育的發展。
3.2.6 基礎設施落后 農村的交通、通訊、醫療、教育設施落后,娛樂及休閑場所少之又少,導致農村和外界交流不暢,可進入性差,農民的綜合素質較低。
3.2.7 農民的負擔重 2006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實施免征農業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有一些地方政府還是千方百計,找借口讓農民上繳各種費用,使農民本來就不多的收入變得更少,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2.8 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導致農業生產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低,這是引發三農問題的重要原因。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農產品基本都是以自給自足為主,還沒有形成規模較大的農村經濟。
3.3 “三農”問題的衍生影響
3.3.1 城鄉貧富懸殊差距擴大 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醫療差距較大,再加上政策的偏向,使得城鄉貧富懸殊差距不斷擴大。并且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征收了農民的土地,使農民不得不轉化為流動人口進城務工,這樣的惡性循環也是導致城鄉貧富懸殊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8]。
3.3.2 留守兒童和老人問題日益嚴重 留守兒童最主要的問題是心里問題,由于長期受單親或隔代監護,缺乏完整的親情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的孩子有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里健康發展。而這些心里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老人最主要的問題是無人照顧。由于中青年都外出務工,本應由勞動力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只能由老人來完成,嚴重影響了老人的健康狀況。同時,老人由于無人照顧,身體狀況較差,晚年生活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
3.3.3 農村人力資本流失嚴重 農村的現狀使得大量的農村優秀人才涌向城市,促進了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農村人力資本的嚴重缺失,導致農村與城市的人力資本差距不斷擴大,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
3.4 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
3.4.1 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高中、大學乃至整個區域的發展。要提升我國國民的文化素質,就必須關注農村教育,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村教育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加強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師資力量建設,以保證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9]。
3.4.2 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制定統一的發展規劃,使城鄉發展緊密相連,形成一條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相互促進的產業鏈。農村可以共享城市健全的公共基礎設施,不但有效利用了資源,還減少了額外的資金投入,同時農村還可以汲取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的好的經驗,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3.4.3 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因此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雖然已經取消了農業稅,但是農民其他方面的負擔還是很重,所以,政府要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從農民最關心的問題著手,切實為農民著想,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3.4.4 推行新農村建設 2005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其核心內容是發展農業和建設農村,增加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包括鄉村道路建設,強調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基本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等。
3.4.5 依靠科技,發展現代化農業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村各方面的科技含量都較低,所以需提高農村的科學技術水平,走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還要大力發展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素質,同時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產品的升級和資源的優化配置,走規模經濟的道路。
3.4.6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走城鎮化道路 大力倡導發展鄉鎮企業,走城鎮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把農村剩余勞動向制造業﹑服務業和城鎮轉移,以此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同時對發展農村經濟,解決農村問題及擴大城鄉市場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0]。
3.4.7 進行土地產權制度改革 為了防止農村土地被地方政府不合理征收,可以把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歸屬集體,讓農民真正擁有土地的使用權,不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濫用土地發展城市經濟,也有利于保障農民的土地權利,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 結語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盡管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大幅提高,教育、醫療有了飛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加強,農村改革正在深入,但“三農”問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是我國一個重要社會問題,因此解決三農問題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項非常艱巨的歷史重任。解決三農問題不僅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同時還需政府等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技術上支持。相信通過全國上下的努力,農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農業現代化為期不遠了。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楊楠.“三農”與我國城市化[J].新長征: 黨建版.2011,(05):42-43.
[3]張改清,王萬山.中國“三農”問題形成的原因與解決策略[J].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03,24(1):41-46.
[4]韓凝.新世紀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03):35-36.
[5]涂明明.對三農問題的幾點思考[J].學理論,2012,(15)::99-101.
[6]王麗.三農問題的成因分析及其對策建議[J].湖南農機,2013(09):155-156.
[7]吳侃.關注和諧社會狀況下三農問題的新解讀[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5):41-44.
[8]陳剛勇.淺析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途徑-對三農問題的幾點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6):116-118.
[9]甑妙.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三農教育[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07):103-105.
[10]祝函.三農問題與我國農村的未來發展[J].華東師范大學,2010(04):38-39.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