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娜 梅瑩 鄭軍
摘 要:以確權發證、減輕賦稅、規范流轉、搞活經營的安徽集體林權主體改革任務雖已基本完成,但這只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后續改革中還存在著山林糾紛隱患、產權流轉、公益林的經營管護、采伐限額政策尚需調整、林政資源管理等一系列問題亟須解決。為此,需要從林業政策的配套調整、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面著手,進行集體林權后續改革,以確保林權改革績效的實現。
關鍵詞:安徽;林權改革;后續發展;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61.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8-16-02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與土地家庭承包經營一樣,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安徽省集體林地面積418.6萬hm2,2006年開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到2010年基本完成“確權發證、減輕賦稅、規范流轉、搞活經營”的主體改革目標。發證面積342.1萬hm2,林權到戶率達88%以上。一系列強林惠農政策成為林業加速發展的助推器,林農、林業企業、學術機構以及政府部門等對林改取得的成效一致認同,比如,安徽省全面取消了檢尺費、資源補償費、采伐設計費、以木還貸金等林業收費項目,調整降低了育林基金征收范圍和征收基價,減輕了林農的負擔,加大了社會從事林業活動的積極性。安徽省建立林權管理服務中心(林業要素市場)81個,林權流轉4.4萬宗,涉及林地20.1萬hm2,林地在確權的基礎上實行流轉,促進了林業的規模經營。辦理林權抵押貸款1.9萬宗,抵押林地面積3.0萬hm2,盤活了林地資產,成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598個,涉及農戶12萬戶,加大了林農的合作。但與此同時,伴隨著林改的持續推進,林業后續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步的顯現出來。
1 安徽林改后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林權單位變小,制約林業規模經營 林權改革后林權分散加速了林業經營的分散,雖然林地可以流轉,但林地經營者營造高效優質森林資源、提高林地利用率的意識淡薄,相當部分林農“樹會自已長,不用別人造”的老觀念根深蒂固,寧可自己不經營,也不愿意流轉給他人經營,林業規模化經營潛力難以充分發揮。
1.2 采伐政策改革滯后,林權激勵效果受限 雖然林改后林農成為經營主體,但現行的商品林采伐限額管理,審批手續繁瑣,造林前的低產低效林分采伐審批以及基地林分的撫育間伐、主伐年齡、采伐指標條件等條條框框的制約,都不能實現林業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使得林地生產力與實際林業生產力差距較大,林權改革的激勵效果不明顯。
1.3 林業要素市場不完全,林業社會化服務不完善 林業要素市場的基本功能尚不齊全,林地、林木流轉、林產品產供銷信息傳播渠道還不夠順暢,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制度章程不夠完善,內部聯系緊密性不強,合作經濟組織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此外,現有貸款利率與貸款期限及財政補貼制約了林業投融資發展,現有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渠道不廣不足和保險費率偏高制約了森林火險業務的發展。總之,林業社會化服務不完善。
1.4 林權爭議擴大影響林區和諧發展 林改后林農和全社會對林業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受利益的影響,林經營承包權爭議數也隨林地價值的飆升和木材行情的上漲而不斷增加,再加上歷年未解決的歷史積案,使得涉林糾紛調處難度加大。此外,林權改革后生態林限制性利用,補償基金偏低,與商品林收益反差矛盾加大,收益分配矛盾嚴重制約和影響林區的和諧發展。舊的問題未解決,新的爭議又不斷出現,且居高不下。
1.5 林業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 目前,安徽省林產工業集群未形成,林業企業龍頭企業少,產品結構不合理,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利用率低的初級加工企業比重過大,產業鏈較短,帶動能力不強,林業產業優勢在林權改革后未能完全發揮。
2 安徽林改后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2.1 政府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提高營林生產規模化集約化 政府組織提供服務、輿論宣傳加強引導,是擴大林業規模經營的有效途徑。政府需要增強服務意識,為林農與企業搭橋牽線,引進外地企業和造林大戶,同時依法保障實現企業規模化經營的過程中林農的權益,積極引導以“公司+基地+農戶”,合作造林或林地入股,將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組織起來,實現規模經營,解決林農分散經營后,投入規模與投入資金及后續管護等難題,同時加大政府對科技投入力度,落實政策配套,實現森林資源總量提高。
2.2 加快林木采伐政策改革,調動林業生產積極性 在限額采伐的前提下,按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減少中間環節,簡化申報審批程序。此外,建議加快實施天然低產低效殘次林的改造步伐,在實現林業作為產業經營的同時,從制度上保證林業經營者對林木的處置權。
2.3 加強林業社會化服務,促進現代林業發展 按照融信息發布、交易實施、中介服務為一體的林業綜合性管理與中介服務機構的標準和服務組織網絡化的要求,建設林業要素市場,按行業協會專業化、中介機構社會化的要求,加快林業中介組織的建設。建立財政對林業融資、保險的貼息制度,實行林權證直接抵押貸款,切實解決林農后續管護資金投入的困難,增強林農發展林業的信心。
2.4 完善生態林保護,理順收益分配,實現林區安定穩定 引導開展科學利用,增強生態林自我補償能力,拓寬林業的籌資渠道,提高生態林的補償標準。通過政府與部門的組織協調,引導利益矛盾雙方以協商的形式解決矛盾;加強林木承包費和林地使用費收支的法律宣傳和使用監督,通過收益再分配,緩解林業經營主體間的矛盾,確保農村和林區的安定穩定。
2.5 加快產業升級,實施品牌龍頭帶動戰略 通過林業項目帶動,提升產業發展集聚效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此外,篩選一批龍頭企業、重點企業、成長型企業,并加以扶持;對品牌優勢明顯的企業和產品,積極鼓勵和指導其創品牌并予以扶持。通過龍頭帶動,實行品牌效應,推進區域經濟發展。
3 結語
林權制度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林權改革后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可忽視,必須要通過統籌兼顧、持續深化林權配套改革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賈治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給我們的幾點啟示[J].林業經濟,2006(6).
[2]孔凡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績效評價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江西省2484 戶林農收入增長的視角[J].林業科學,2008(10).
[3]唐麗影.安徽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研究[J].安徽林業科技,2011(1).
[4]唐浩.安徽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2.
[5]楊加猛,張智光.集體林權制度后續改革中的共性問題及解決措施[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1).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