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杰
關鍵詞:張國泰;脾胃病;臨證經驗
中圖分類號:R25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09-02
吾師張國泰主任醫師,祖輩世代業醫,為張氏中醫世家第二十七代傳人。張師嘗謂:治學當厚古而不薄今,治病當師法而不拘方,講究實效。其對脾胃病的診治,有淵博的理論體系和獨到而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師從張師,親聆教誨,現將張師治療脾胃病經驗總結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1詳察病因病機
張師對脾胃病的認識,關鍵抓住生理、病理、治療三個要素,即生理上脾宜生則建,胃以降為順,升降相因;病理上因滯而病,治療上以通為法,三位一體,以胃中心,由胃及脾,由脾胃聯系其他臟腑及氣血陰陽,綱目分明。胃的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與其生理特性密切相關。《靈樞·平人絕谷》指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由此可見,這種胃腸“更虛更滿”的特點就是一個“降”字,只有胃氣和降,才能腑氣通暢,發揮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以降為順,以通為用,通是降的結果和表現,通降是胃的生理特點的集中體現。誠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張師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掌握了胃與脾的生理特點與核心,從而更準確地指導臨床。胃為水谷之腑,“傳化物而不藏”,只有保持舒暢通降之性,方能奏其納食傳道之功,其病理特點突出在一個“滯”字。總之,張師認為脾胃虧虛兼以中氣郁滯是其基本病機。中氣虛則不能運化精微和化生氣血,從而出現院悶、食后思睡、腹脹腹瀉、疲弱無力、精神倦怠等癥,甚則出現中氣下陷而發生內臟下垂、脫肛、大便滑脫不禁及崩漏等證。中氣郁滯日久,還可因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氣病及血而導致“濕阻”、“食積”、“痰結”、“血瘀”等病理產物的產生,從而加重病情,使病機復雜化。實際上,中醫認為“大小腸皆屬于胃”,雖以“脾胃”來概括消化系統,但中醫的脾胃病,常見于現代醫學的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胃腸道疾病。
2病起于肝膽,癥見于脾胃
張師臨證宗清代醫家黃元御“甲木克戊土,痛在心胸;乙木克己土,痛在其腹。”認為脾升胃降雖是脾胃氣機的主要運動形式。但脾胃氣機升降則有賴肝氣疏泄條達。厥陰之脈,挾胃屬肝,脾胃互為表里,木土之氣相通,故《內經》云:“土得木而達”,此為生理。若肝失疏泄,木氣郁結,則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而奎滯為病;或肝木疏泄太過,橫逆而犯,脾胃受損;或脾胃虛弱,肝木乘之,升降失常。慢性胃炎的發病,除了飲食因素外,往往是肝失條達,少陽膽氣不展,郁熱犯胃侵脾,升降乖逆,氣機阻滯而形成,反映了肝膽病癥與慢性胃炎之間存在一定的病理關系。從臨床觀察,本病的證候,或偏重膽胃失調,或偏重脾胃不和,而肝脾失調者,脾運必弱,脾胃不和者,肝氣亦滯,因此肝脾一臟和胃腑會產生連鎖的病機影響。有的初起病情較輕,若不加攝養,則厥陰疏泄無能,少陽失其通降,膽汁反流上逆,出現暖氣及泛吐酸苦等癥。所以慢性胃炎的病位雖在于胃,然其病機,卻涉及肝膽與脾,見胃之病,徒知治胃,將毫無裨益,必須審因辨證綜合治理。
3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張師認為中醫以辨證為長,西醫以辨病為主,然只有將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力圖透過現象去探求疾病的本質,并且把生理與病理變化的因素連鎖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通過長期對慢性胃炎的臨床,體會到從西醫明確通過胃鏡直觀及病理組織活檢的微觀所見,了解胃粘膜病變情況,再結合中醫辨證,探索出一定的規律,抓住這一主要的辨證環節,就更加深了對“病”和“癥”的認識,如胃粘膜充血水腫,色澤或紅,或紅白相間,或粘膜糜爛,這是氣滯熱郁的表現;胃粘膜蒼白,血紋顯露,屬氣虛血瘀的病理變化,再考慮到一些相兼癥狀,進行治療,這是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一種有效方法。因此,在診治脾胃病臨床實踐中,既要根據中醫的辨證要求,又要考慮本病西醫病理變化和檢查結果,再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分析,領悟其病機,應是“脾胃虧虛或兼有“氣滯”,或有“熱郁”,或有“濕阻”,或有“陰虛”的兼證,乃立法處方,方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4用藥獨具匠心
張師臨證根據慢性胃炎其基本病機,主要辨證為(1)脾胃虧虛兼中氣郁滯。年老體弱或病久或失治延治,中氣虧虛,納運失職,水濕不化,谷反為滯,氣郁及血而導致“濕阻”、“食積”、“痰結”、“血瘀,故治療以健脾和胃,化滯降氣為法,恒用四君子合保和丸湯加減。基本方為:黨參15 g,茯苓20 g,白術10 g,姜半夏10 g,連翹10 g,炒萊菔子10 g,谷麥芽各10 g等。舌苔薄干或花剝者,屬脾胃氣陰虧虛顯露,茯苓減為10 g,白術易為玉竹,加沙參15 g。(2)膽胃失調,氣滯熱郁。若飲食偏嗜或不潔,致食滯郁而化熱;情志不遂,木郁化火,橫逆犯胃;膽火上乘,內擾于胃;外感六淫之邪,化熱內傳胃腑;或濕與熱交困中焦等,均可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的熱象表現,故治療大法為清膽和胃,每用“柴平湯”基本方加減。基本方為:柴胡10 g,黃芩10 g,姜半夏10 g,蒼白術各10 g,川樸10 g,炙甘草5 g,蘇梗10 g,白花蛇舌草30 g,谷麥芽各12 g等。再據“熱郁于中”的特點,佐以連翹、白花蛇舌草甘淡涼,清熱解毒而消癰腫,谷麥芽消導悅胃,久服諸藥而無呆胃之弊。
張師臨證針對病情,制定個體化療方案,采用純中藥內服之法,分階段治療。如潰瘍性結腸炎,首先清潔腸道,以祛其“濁毒”,治以清利腸道濕熱,或溫化寒濕,或分清泌濁,采用“張氏氏翁連清腸湯”,或配合“張氏氏潰瘍散”,消腫生肌,以促進潰瘍面愈合;后以溫補陽氣,健脾益腸固本,采用“張氏氏補脾益腸湯”,療效顯著。
以上辨證確立基本方后喜用對藥隨證加減:脹滿甚者加用廣木香、制香附、炒大白等;痛甚者加用醋元胡、炒川楝子、郁金等;中脘灼熱者加用連翹、舌草等;濕熱甚者加用廣藿香、蘇梗、蒼術等;暖氣頻或膽汁返流者加用姜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等;嘈雜者加用知母、玉竹等;泛酸者加用黃連、吳茱萸等,便秘者加用全瓜蔞、杏仁,火麻仁等;便溏者加用炒山藥、馬齒莧、炒薏仁等;胃酸缺乏者加烏梅、川木瓜等;合并潰瘍者加白芨、三七參等;合并胃下垂或胃粘膜脫垂者加升麻、積殼等;伴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加煅瓦楞、皂刺等。諸藥合用,可使脾胃和調,中焦升降平調,郁熱自除。
5典型病例
段某,女,63歲。胃院痞滿刺痛10年余,近年來益甚。曾作纖維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陽性。病理示:中度萎縮性胃炎,重度腸上皮化生,輕度不典型增生。14c-尿素呼氣試驗陽性。屢經中西藥治療效不顯而來門診求治。癥見:胃脘痞滿刺痛,稍灼熱,納呆,口苦而干,形體消瘦,便溏,舌質淡白苔薄膩少干,舌下靜脈稍曲滯,脈細弦。
西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期狀態)。中醫辨證屬脾胃虧虛,郁滯中阻。治擬健脾和胃,化滯降氣,少佐清熱。予以“四君子合保和丸湯加減。服藥四周后,胃院痞悶刺痛明顯減輕,谷納亦增。但感嘈雜,便溏不實,遂增以炒山藥、炒薏仁、馬齒莧等。連續加減服用上方6個月后,諸癥基本消失。復查纖維胃鏡示:淺表萎縮性胃炎。HP(-)病理示:輕度萎縮性胃炎,輕度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失。
(收稿日期: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