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華
[摘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一項重要目標,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數學活動中,通過營造氛圍、創設情境、巧設機會、課外延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學習數學知識和理解數學概念,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動手操作應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要提供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空間,真正地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一、營造氛圍,提供學生動手操作的空間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把學生當朋友,為學生營造一種自主學習的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學生只有在輕松、自主的課堂氛圍中,他們的思維才能迸出火花,積極性才能得到調動,他們的實踐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學生才會敢于提出問題,愿意動手,才能主動獲取知識。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小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時期,他們的好奇心極強,興趣廣泛,喜歡自己動手,在認知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中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和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以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在學生認識了生活中屬于圓形的物體后,教學生動手畫圓時,教師不作示范,只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圓,學生利用圓規和借助各種圓形物體(如硬幣、礦泉水瓶蓋等),很快畫出了一個個的圓,這時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后接著提出:是否每個人都能把圓畫成一樣?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投入到動手操作中。經過討論,終于發現了只能用圓規才能做到。這樣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學會了畫圓,也知道了圓規兩腳尖間的距離決定圓的大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興趣。
三、巧設機會,提高學生動手操作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要,把數學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對一些教學時用語言難以解釋清楚,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操作,放手讓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探究中發現、理解所學知識,才能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提高學習效率。
四、課外延伸,拓展動手操作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要回歸生活,應用于生活。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不能局限于課堂,更應該延伸到課外。例如,在教學生認識了“厘米、分米、米”的長度單位后,教師可安排學生課后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如家里的筷子、桌子、門窗等,讓學生先觀察,然后讓學生猜一猜物體的長度,最后動手測量,看看與猜的答案相差多少。這樣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得出的數據,進一步加深了對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的認識,讓學生在生活中拓展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實施愉快教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作為基本要求,使數學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更多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讓數學教學煥發生命力。
責任編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