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編輯部
400年前的時候,科學還不發達,世人都在琢磨,如何才能準確地測定物體或環境的溫度。別笑,這個現在看來簡單到極點的事情,的確困擾了人類上千年。伽利略也苦思冥想了很多年,愣是沒找到一個簡單可行的好辦法。
而有時候,答案說來就來。有一天,伽利略給學生上實驗課,課程的內容是關于熱脹冷縮原理的。伽利略在一個試管里裝上水,然后燒開,試管里的水燒開后上升了一些。伽利略考問學生這是為什么,學生回答是因為熱脹冷縮的原理。
就是這么一個很簡單的現象,卻令伽利略的腦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既然水溫變化會導致液體的體積變化,反過來,為什么就不能用液體體積的變化推導出溫度的變化呢?伽利略興奮得連正在上課都忘了,直奔實驗室,立即著手實驗,制作起溫度計來。
很快,伽利略試制成功了一支溫度計。這是一根帶有刻度的細長玻璃管,一端封閉,呈球形,另一端沒有封閉。使用時,將未封閉的一端插在水罐里,當周圍的氣溫發生變化時,玻璃管中水柱的水位高低就會隨之變化。
伽利略式溫度計利用的就是水的熱脹冷縮原理,結構簡單,測量結果也不太準。因為,這種溫度計需要把玻璃管插在水罐里,而這些水罐中的水除了受到氣溫的影響外,也要受到大氣壓力的影響,因此,伽利略式溫度計只能測量大致溫度。
伽利略有一位名叫弗迪南的學生,他跟隨老師的思路,嘗試用酒精代替水,將細玻璃管兩頭封閉,使得管中的酒精處于真空狀態,避免受到大氣壓的影響。這種酒精溫度計的精準度大大提高,被意大利醫學教授圣托里奧用來測量人體溫度,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過了十幾年,伽利略的朋友,意大利人阿科德米亞發現,用水銀代替酒精制作溫度計,穩定性和準確性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用來測量人體溫度更加準確。此后,溫度計和體溫計不斷地發展變化,但基本原理并沒有什么變化。今天,常見的溫度計依舊分為水銀溫度計和酒精溫度計,它們各有優缺點,在實際使用中,要根據它們的特點來選擇。
在正常的大氣壓環境中,酒精的沸點比較低,只有78℃ ,肯定不能用來測量開水的溫度,而水銀溫度計則能測量高達357℃的溫度。但是,如果你到了南極,水銀溫度計就不給力了——它在零下39℃就凝固了!而酒精要在零下117℃才會凝固,于是,酒精溫度計就成了低溫環境下的首選。
此外,水銀有劇毒,但其測量結果比酒精溫度計精確。所以,對精確度要求更高的體溫計都是用水銀做的,大家在使用的時候,千萬別把體溫計弄斷了哦!
(選自《小學科學》2013年第3期,有刪改)
鑒賞空間
本文較為詳盡地敘述了溫度計的發明過程,清楚地說明了兩種常見溫度計的優劣。文章短小精悍,有記敘,有說明,娓娓道來,可讀性強。文章告訴人們——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常常是受到日常現象的啟發,觸發靈感,于是才有了創造發明;在起始階段,他們的發明并非完美無缺,而是在實際應用中才不斷完善的。如果我們能留心日常生活現象,相信自己靈感的價值,并且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發現或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