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來玉 李和平
摘 要:林下經濟是綠色、低碳、立體、循環、可持續經濟,具有生態、食物、收入三重效應,能實現生態、民生雙贏。該文基于實踐經驗總結和存在問題分析,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旨在促使林下經濟健康發展、做大做強、提質增效,促進森林生態保護建設與生態經濟協調、互動、融合式發展。
關鍵詞:林下經濟;問題;對策;黃山區
中圖分類號 F30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8-129-03
林下經濟,是指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科技手段為支撐,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從事林下種植、養殖、采集加工、森林旅游等立體復合型生產經營,使農林牧漁各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林業。其顯著特點是以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為基礎,催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林下經濟接地氣、富魅力,潛力大、前景廣。林下經濟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鞏固、深化和拓展,是綠色、低碳、立體、循環、可持續經濟,具有生態、食物、收入三重效應,能實現生態、民生雙贏。發展林下經濟,調動了林農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構筑了新的就業平臺。發展林下經濟,對保護森林資源、促進農民增收,擴大消費和出口、拉動內需,帶動城鄉綠色和諧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林下經濟面臨好的發展機遇,需總結經驗,探尋規律,規避誤區,彌補短板,突破瓶頸,掃除障礙,促其健康發展、做大做強、提質增效。
1 林下經濟的模式和基本路徑
1.1 林下經濟的模式 以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為例。有林旅、林茶、林果、林糧、林油、林菜、林菌、林藥、林禽、林畜、林魚、林蛙等林下經濟模式,涌現黃山峽谷森林休閑游、林下中藥材生產加工、林下野茶種植、林下山珍采集、筍竹產業園和林下土雞、野豬、東北虎、孔雀、中華鱘、棘胸蛙養殖等特色經營典型。其中森林旅游業成為山區增綠、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擁有翡翠谷、芙蓉谷、九龍瀑等國家4A級森林旅游景區5家,年接待游客500多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0多億元。由于自然人文、經濟社會條件較好,黃山區被列入首批全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黃山區是一塊發展林下經濟的寶地。一是生態優,資源豐,區位特。屬深山區、庫區,水、空氣質量好,境內山重水繞、綠色蔥蘢、處處皆景,是游客向往的旅游、休閑、養生福地。盛產茶、筍、菇、榧、魚等天然綠色有機食品,是中國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產地和黃山毛峰的主產地。地處世界名山——黃山腳下,是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蘇州名園、黃山名山“四名”國際旅游線的重要一極,是黃山、九華山、太平湖“兩山一湖”黃金旅游區的集散地和休閑度假中心。二是有較好的工作基礎。實施“三綠三宜”現代國際旅游區發展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全區林業用地12.85萬hm2,其中,林地11.81萬hm2(竹林面積2萬hm2);活立木總蓄積量683.9萬m3,毛竹立竹蓄積4 610萬根,林木綠化率78.5%,是全省重點林業區縣和三大毛竹生產基地之一,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區、中國竹子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區、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1.2 黃山區林下經濟發展基本路徑
1.2.1 規劃引導 制定實施林下經濟規劃和特色項目規劃,明確產業布局和重點。
1.2.2 政策推動 出臺林權流轉政策,強化財政、金融支持,促進林下經濟發展。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和綠色質量提升工程,營造“一路山水一路景”的森林生態和城鄉風貌。
1.2.3 示范帶動 建有示范點25個,扶持基地、龍頭企業,因地制宜創新模式、復合經營、打造品牌。比如,六百里茶業公司通過林權流轉、吸納當地農民就業,開發“野茶谷”項目,實現森林生態有效保護、林農茶農持續增收和公司長遠發展三贏,就是探索林下種茶和林中休閑度假綜合體的成功范例;又如,山大士藥業公司租賃黃山北大門公益林場林下種植多種中藥材,并在山下的工業園區設廠釀造覆盆子果酒,使綠色財富從大山林間汩汩流出。
1.2.4 服務保障 設立“六中心一窗口”集行政、中介、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機構和要素市場,促進林業規模經營和林場建設,為林下經濟發展鋪路搭臺。對于黃山區林下經濟成績和特色亮點,有當地干部感賦:樹間植藥釀莓酒,林茶共生出神品。清泉石蛙賴絕技,深山竹海育珍禽。峽谷點睛招遠客,湖畔仙居學淵明。綠色財源流不斷,氣爽人和享天倫。
2 林下經濟的存在問題與制約因素
2.1 共性問題與制約因素
2.1.1 思想認識不足,缺少專項規劃引領 有的規劃不科學、不完善,缺少可操作性,存在自發性和盲目性。
2.1.2 缺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帶動和支柱產業培育 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
2.1.3 缺政策引導、扶持 資金等要素支撐不夠。
2.1.4 基礎設施配套薄弱 比較成本高,抗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弱
2.1.5 服務體系不健全 市場、科技、信息、人才等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2.1.6 缺合力機制 林下經濟由哪個部門抓不明確,難以形成拳頭效應,影響產業鏈的完整性,制約林地、林蔭資源利用和復合循環經濟的實現。
2.2 黃山區的突出問題與制約因素
2.2.1 規劃引導和控制不夠 存在資源閑置、隨意而為、破壞生態、虧本受挫等誤區和傾向。
2.2.2 產業化程度不高 項目帶動和深度開發、市場開拓不夠,規模總量不大。
2.2.3 發展不平衡 除森林旅游、林下茶業有可觀規模外,林藥、林菌、林蛙等林下種養加產業的拳頭產品、實力品牌不多,還不成氣候,需大力扶持培育。
3 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endprint
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要求,發展生態經濟,獲取生態紅利,體現生態價值。采取“引導、扶持、激勵、規范、保障”策略,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破解理念、政策、資金、技術、體制、機制瓶頸,實現森林生態保護建設與生態經濟協調、互動、融合式發展。對策建議:
3.1 組織領導 成立林下經濟發展領導組,明確由林業部門牽頭,林業、農業、科技、經信、財政、金融等部門各負其責、合力攻關,并將林下經濟發展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考核。
3.2 規劃引領 林下經濟既要積極主動、大力發展,又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不能畏難遲緩、零打碎敲,也不能一哄而上、急躁冒進,避免盲目發展、過度開發和一刀切、千篇一律。要開展資源清查,完善專項規劃,明晰林下經濟分布圖、路線圖。嚴格按規劃審批和管理,一張藍圖畫到底,多年持續推進,努力干出成效。
3.3 政策指導 出臺林下經濟具體政策意見,編印管理經營與技術指南。切實穩定林地的集體使用權和農戶承包權,在維護農民核心利益、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進一步放活林地經營權,吸引各類市場主體到林區投資興業,各類資源要素向林下經濟集聚,以托舉和拓展林下經濟發展空間。發揮優勢,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支持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家庭林場建設,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實現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經營和產供銷一體化、林工貿一條龍。加快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結合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美好鄉村建設,把對農民增收關聯度大、適宜發展覆蓋面廣的林下種、養業作為發展重點。
3.4 資金扶持 加大財政扶持,建立林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實行以獎代補,對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基地建設、龍頭培育、產品認證、品牌打造給予重點扶持。比如,可對林下種植中藥材予以專項資金扶持。完善林下經濟的生態補償機制,將林下經濟發展與森林撫育、造林、良種補貼相結合,提高退耕還林、公益林補助標準。加大金融扶持,按照延長期限、提高額度、簡化手續的要求,拓展林權抵押貸款、林農小額信用貸款、林農聯保貸款業務,開發扶持林下經濟的金融新產品。發揮林權交易與管理服務中心的平臺作用,擴大林業、農業招商,吸引更多社會、外來資金發展林下產業。以全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為抓手,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改善林區道路、水電等林下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條件。
3.5 協同配合 整合社會資源,政府方面支持搞好水、電、路、病蟲害、防火、科技等服務,市場方面鼓勵支持銀行、電信、龍頭企業等搞好林下經濟所需的資金、信息、技術、加工、運輸、銷售等服務,林農方面搞好技術推廣、日常管護、生產經營、病蟲害防治、防火等互幫互助。涉農部門整體聯動,組建專業技術服務隊,經常深入實地做好適宜林間種養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工作,主動為林下產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搭建市場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林下產品交易市場,確保產品有市場、有銷路。健全科技、風險防控等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林業實用技術的研發,提高從業者管理經營技術水平和林下經濟發展的效率。
3.6 健全體系 培育主導產業鏈、板塊集群,推進融合式發展。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作為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在項目立項、林權流轉、貸款貼息、技術服務、質量認證等方面,加大對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和林農個體經營的支持。培育職業農民、林場主、項目咨詢師等生產經營主體。引導各相關行業創辦多種形式的林下經濟合作組織,提高林下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抗風險能力。采取全天然、原生態的種養方式,開展林下產品產地認證,打響無公害、綠色、有機特色農產品品牌。把林下種養與旅游結合起來,迎合城市人群休閑度假旅游的新需求、新變化,綜合利用林下種養基地,配套開發一些農家餐飲、農事參與、農耕體驗等休閑度假類項目,主推綠色休閑度假游。如利用黃山公益林場等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的優勢條件,及時盤活存量土地和閑置資產,引進外來投資商開發林下種養和森林旅游等項目。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號)[EB/OL].[2012-08-02].http://www.gov.cn/zwgk/2012-08/02/content_2197041.htm.
[2]厲以寧等.發展林下經濟 擴大改革紅利[N].人民日報林業特刊,2013-5-28.
[3]國家林業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全國林下經濟現場會典型發言材料.2011,10.
[4]馬學華.關于推進黃山市林下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政協黃山市六屆二次會議發言,2014,1.
[5]汪正球.發展林下經濟 致富山區群眾[J].黃山工作,2013,5.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