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玲 李鐵生
摘 要:河北省興隆縣2013年申請省級園林城市并獲批準,在綠化格局當中圍繞“北山公園”、“南山公園”、“中心廣場”以及“濱河景觀帶”高標準進行整體規劃布局,在設計原則上以符合功能要求為第一綠化目標,通過小廣場、園路園林建筑及設施還有綠地配置整體結合,突出了興隆縣山水園林宜居宜游的生態特點,同時又從亭廊、坐凳、花壇、噴泉、置石、花墻與花架等細微小處入手,詳細介紹了興隆縣在城市綠化中成功運用小游園的規劃設計理念,也展示了小游園規劃設計對于城市綠化及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其成功經驗與大家共享。
關鍵詞:小游園;規劃設計;興隆縣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8-148-03
興隆縣是河北北部的山區縣,地處京、津、唐、承4城市結合部,森林覆蓋率達61.25%,居河北省及華北地區縣級第一位,先后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山楂之鄉”和“中國板栗之鄉”。興隆縣有燕山主峰霧靈山和六里坪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1個,已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景區景點20余個,擁具備對外開放能力景區達到10個,被譽為華北“熱海”中的“涼島”,風清氣爽的“天然氧吧”,是人們休閑療養的絕好去處。興隆縣依托豐富的森林旅游資源,在城市小游園的規劃設計工作中,重點圍繞“北山公園”、“南山公園”、“中心廣場”以及“濱河景觀帶”規劃設計城市兒童和青少年學習活動場所、老人和居民的游憩活動綠地,集中反映了城市小區綠地的質量水平,達到了較高的規劃設計水平和一定的藝術效果。
1 城區規劃的整體布局
興隆縣游園的規劃設計要與興隆縣的自然山水特點和城區發展整體規劃緊密結合,綜合地形、地勢、交通、生活等各種要素綜合考慮,興隆縣坐落在燕山山脈主峰周邊,是典型的山區縣,游園的規劃設計要與城區周邊山體的綠化資源統籌協調,突出城在林中,林在城里的綠化特點,把縣城“兩園一帶一廣場”即北山公園、南山公園、濱河景觀帶和中心廣場做整體的規劃設計,使游園妥善地與周圍城市園林綠地銜接,與城市道路行道綠化銜接,使小游園融于小區綠化之中,除滿足城區居民休閑游憩之外,還要突出興隆山水園林特點,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省級園林綠化城市。
1.1 北山公園規劃特點 北山公園在縣城柳河北岸,山勢高大、險峻,但植被茂盛,在北山公園的規劃上,依據山體走勢和在縣城區的座落特點,在南面臨環城公路設計游園的主入口,建立高大和興亭(山門),兩側設立水泥臺階,依山向上攀沿,除山門外,山頂高地建設永興亭為3層建筑,高大雄偉,俯瞰縣城,盡顯眼底,另有百興亭和方興亭,左右遙相呼應,四處仿古亭臺建設各異,各亭臺有水泥臺階相連,時而曲折、時而陡峭、時而平緩,在山腳處,根據城區居民生活需要分別設立位置5處游園入口,臺階懸空一側由鋼筋水泥防樹樁式護欄,為游園人們增加了安全感。生活閑暇之余,更多的青年人可以登高遠望,俯瞰城區全貌,又可以滿足探險獵奇的心理需要,欣賞風光的同時又充分的呼吸森林中的新鮮空氣,攀登北山公園讓人們盡情體驗到征服高山的喜悅,和沉浸森林綠色氧吧的享受。
1.2 南山公園的規劃特點 南山公園是興隆縣城南面地勢平坦的低山、小丘,南山公園與山腳小綠化廣場相連,依臺階緩步攀升,山勢平坦無需護欄,步道邊有綠化的側柏和連翹,還有居民經營的山楂和板栗,南山公園山頂建設仿古亭子3座,供游人休憩,又與縣城建設的高樓平齊,連接亭子的步道時而曲折、時而起伏,每走200~300m就有供休閑鍛煉的小場地,或青少年運動場或成人、老人活動場,活動場周邊安裝坐凳,坐椅、方便游人看報、下棋、聊天。南山游園設有4個入口,都要曲折臺階與周邊人口集中的小區相連。極大的方便了成年、老年人們鍛煉、游憩、遛鳥、聊天,曲折的臺階移步換景,平坦的小場地讓人感覺舒適休閑。
1.3 濱河景觀帶的規劃特點 興隆縣主城區內,有柳河穿城而過,環城公路與柳河平行在北山腳下,圍繞濱河地帶打造景觀是興隆縣城整體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濱河地帶的綠化中,興隆縣首先治理河道和河水,在縣城區連續建造了8座橡膠壩,碧綠的柳河水在城區隨風蕩漾,既美化了水體景觀,又改善了城區小氣候,柳河兩岸空氣濕潤宜人。其次在柳河兩岸隨著河流的自然延伸用自然的大理石鋪設了防滑地面,座位游園的步道,步道隨著地形變化,與園林綠化小品結合,宜寬則寬,宜窄則窄,總體上最窄地帶也在5m以上,最寬的地帶在15~20m,直接就成了人民做體操、跳廣場舞的絕佳廣場,景觀帶一側由綠化帶與環城公路相隔,另一側由大理石欄桿與城市居民去相隔,河水兩岸用不銹鋼管做成護欄,既顯得大氣又起到了安全的防護作用。在景觀帶中每隔100m都或有石桌石凳或有坐椅,每隔500m左右或設有健身器材,或有成片的綠地景觀,高大喬木與草本花卉相結合,灌木與綠地草坪互相映襯,濱河兩側景觀帶綿延3km,極大的方便了老人的鍛煉和孩子的玩耍,也為城區居民飯后步行鍛煉提供了一個非常舒適的游憩環境。
1.4 中心廣場的規劃特點 中心廣場坐落在興隆縣縣委縣政府門前,在大街和二道街中間,交通繁忙、三面臨街,區位重要,四周又是眾多的家屬區和住宅小區,中心廣場設計集市民集會、慶典、游憩等多功能一體,中心廣場的規劃布局分為廣場舞臺區、廣場區、綠化休閑區3個功能區,在綠化規劃上,舞臺區建設舞臺配套設施,周邊栽植黃楊綠籬和云杉常綠樹種;廣場區充分考慮人們集會和其他集體活動需要廣場內不設其他小品,但設計了地面噴泉,與地面平齊,既可以在節日時發揮噴泉的效果,又可以在平時不影響人們集會、休閑;綠化區,既栽植了垂柳、五角楓等高大喬木樹種,又有鋪設的草坪、榆葉梅、玫瑰等灌木花草,充分考慮季相變化,創造了多種生態景觀,為城區居民打造了一片休閑、娛樂、集會、活動的絕好去處。
2 規劃設計與功能緊密結合。
興隆縣的四個游園既有整體布局的規劃,又根據不同地貌和功能要求,運用了不同的造園藝術手法進行設計,北山公園主要服務對象青少年和成年人,由于山高路險不適合老人和少年兒童,而南山公園就不同,山勢平緩適合老人和少年兒童,但同時也吸引了很多成年人。濱河景觀帶適應不同人群,尤其對身體狀況差老人和牙牙學語的孩子都有著獨特的魅力;中心廣場每天早上或晚上都吸引了很多集體的廣場舞鍛煉活動團體,同時又有不同人群在休閑綠化區游玩和停留。endprint
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勢方面,興隆縣游園的整體建設盡量保留原有山體周邊綠化的基礎上,既有巧奪天工的自然式又有和諧完美的混合式設計,讓游人都能感受到處處流露的自然、和諧之美。
2.1 小廣場規劃設計 興隆縣游園的小廣場設計既有規則式也有因地制宜的不規則式,游園的小廣場一般以休息為主,但是,根據游人的不同類型有不同的設計要求。
2.1.1 兒童游戲場 利用草坪或綠化帶分隔空間,開辟兒童游戲場在游園中,在濱河景觀帶和中心廣場設計中都有兒童游戲場的位置,兒童游戲場要便于兒童前往和家長照顧,也要避免對居民的干擾,一般設在游園入口附近,在靠近邊緣的獨立地段上,兒童游戲場不需要很大,但必須要排除安全隱患,活動場地要鋪草皮或選用持水性較好的砂質土鋪地。活動設施既能供孩子們玩又可供觀賞。
2.1.2 青少年運動場 興隆縣游園中的青少年活動場在北山公園和南山公園中都有設置,主要建設在游園深處或者在游園步道之外另外開辟的獨立地方,以鋪裝地面為主,適合安排一些坐凳,避免干擾住戶的安靜。廣場形狀不要拘謹,設計風格展現青少年人的個性特點,主要是供青少年進行體育活動的地方,
2.1.3 中老年人的鍛煉場 在南山公園中設置中老年人鍛煉場地五處,在濱河景觀帶中也有設置,或利用單獨開辟場地,或在擴大的園路地帶,面積都在100~200m2之間,常在遮陰樹下或有爬滿藤架的廊附近,全部鋪裝地面,四周多設坐椅或石桌、石凳便于游人看報、下棋、聊天,還可以幾人組織起來一起練習太極等各項運動或者活動。
2.2 園路與欄桿的規劃設計 園路是游園的脈絡,既可以將游園合理的分割開來,又能把不同景觀緊密聯系起來。興隆縣在游園的整體規劃中,根據不同的功能將園路做了不同的處理和規劃。北山公園的園路在規劃中,隨著地形的不斷變化和山勢的起伏,主路約2.0m寬,次路在1.5m寬,蜿蜒曲折、起伏跌宕,時而險峻、時而起伏平緩,進山體一側由巨石砌成,彰顯自然,外側用鋼筋水泥做成仿樹樁式欄桿,不但堅固安全,而且又仿古做舊,給人一種原始、神秘的感覺。水泥防滑臺階隨著山勢變化不定數量的地方就有一處平坦的大臺階,設置石桌石凳,便于登山時休息。南山公園就有差別,園路臺階兩側沒有護欄,直接親近土地和自然,時而山楂樹的枝頭貼近頭發,時而怒放的迎春花接觸到膝蓋,園路依山而建,全部園路都是2.0m寬,蜿蜒在果樹林中,讓人感覺到無限的接近自然。在濱河景觀帶的綠化中園路又有了新的變化,為了適應游人多、方便老人孩子的特點,景觀帶在河岸兩次建設不銹鋼防護欄,確保安全性,在園路的設計上,不做臺階,寬在5~20m之間,路邊是綠化景觀,時而綠地上玫瑰花綻放,時而高大茂盛的云杉垂柳枝葉濃密,時而石桌、石凳和木制靠椅供人休息,時而有健身器材供人鍛煉,這樣的園路設計既滿足了移步換景的特點又適應了廣大城區居民徒步行走的需求。中心廣場在園路的設計上就運用了碎石、卵石和毛石鋪砌園路,園路兩側是20cm高的水泥臺階圍成的塊狀綠地,綠地中栽植高的喬木,這樣的設計加強了路面的藝術效果,在樹木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優美。
2.3 園林建筑及設施 興隆縣游園規劃的整體設計充分運用了亭子等高大園林建筑與附屬設施緊密集合,給園林景觀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2.3.1 亭、廊的設計運用 興隆縣游園中,北山公園和南山公園重點對亭和廊做了規劃,根據山體走向在園路的對景處和地勢較高處建設亭,各處亭之間互相呼應獨立營造出景點,在永興亭與其他園林小品的連接處就建設了廊,既連接了亭與周邊園林小品,又為景觀建設錦上添花。亭與廊有時單獨營造,有時結合在一起,都會起到不同的效果。
2.3.2 坐凳(椅)的設計 在兩個山體公園中,坐凳、坐椅或者石桌石凳都設在高大喬木的林蔭下較為安靜處,不影響游人活動。濱河景觀帶和中心廣場中多設置在小廣場周邊,或在花壇旁邊,或用木條制作圓凳圍坐在樹下,可點綴景觀,也可增加實際應用的效果。
2.3.3 花壇的應用 花壇的應用起到維護花草點綴景觀的作用,花壇的形狀各異,花壇建設運用的材料也不同。興隆縣游園的濱河景觀帶和中心廣場中建設的花壇主要運用磚石或混凝土砌筑的花壇,或圓形或長方形,這樣的花壇面積較大,直接在花壇里種植花草或點綴一些色相明顯的喬灌木樹種,有紅楓、金葉國槐。在這樣較大的花壇間隔的地方,又運用木板制作了方型可移動的箱子作為花壇,直接擺放季節花卉。在南山公園腳下的小廣場中又建設了樹型花架,樹木的主干處安放模具擺放應季花卉,滿樹的鮮花配合模具擺放的圓形花柱,表現出一片繁花似錦的景色。
2.3.4 噴泉的設計 在中心廣場的規劃設計中,充分設計了噴泉,在廣場中央建設了音樂噴泉,噴泉隨著音樂響起不斷變換起伏,配合排水系統噴泉水落地后迅速排出,尤其在重大節慶氣氛中倍增生氣。在噴泉關閉時,噴泉的占地面積又成了廣場的主要部分,這樣的設計有了不斷變換的神秘,也充分的節約利用了有限的地區空間。在其它地方噴泉的設計中可以與溪流、雕塑結合起來,還可以增加花壇、水池等元素,顯現出動水的生機活力。
2.3.5 花墻與花架 在濱河景觀帶的綠化設計總體充分應用了花墻花架的分隔作用,在兒童游戲場和老年人健身場地之間運用花墻相隔,在游憩的亭子外面,用花架組合在一起就像長廊一樣,花架下栽植了爬山虎或者金銀花等藤本植物,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花墻花架還可以配合花壇和坐凳、坐椅為游人提供一個靜謐的休息空間。
2.3.6 置石的設計 在興隆縣游園規劃設計中置石有幾種體現,一是充分運用山體自然的巨石刻畫文字,增加人物氣息;二是在利用墻體的石塊刻畫圖案文字,宣揚傳統歷史文化;三在游園或小品中布石,有的是孤石刻畫文字,提示園林小品的特點,有的三兩成群,自然隨性安排,不露人工痕跡。這些簡單設置成了游園重要的景點,經常吸引人們駐足拍照留念。
2.4 綠地配置 在興隆縣游園的整體規劃中對綠地資源配置有著獨到的特點,做到了喬木、灌木、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多層次配合,根據樹木的色相變化和針、闊葉特點,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綜合配置。尤其在濱河景觀帶和中心廣場的綠化中對綠化資源的配置應用顯得高端大氣。運用了眾多不同特點的綠化樹種品種。高大喬木有垂柳、五角楓、欒樹、梓樹、白蠟、云杉、檜柏、油松、國槐還有經濟林樹種板栗、山楂,灌木樹種有大葉黃楊、小葉黃楊、紅葉小檗、紅葉石楠、金葉女貞、榆葉梅、海棠和連翹等,還有月季、景天、菊花燈草本花卉,地被植物有蛇莓和草坪。在栽植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樹種的不同和色相的變化,常綠樹與落葉樹搭配,體現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季相,春季連翹、榆葉梅、碧桃、海棠競相開放做到有花可賞,夏季金葉國槐、垂柳、白蠟、銀杏樹枝繁葉茂觀枝賞葉,秋季板栗、山楂、大棗樹有果實采摘,紅楓、銀杏樹葉片顏色的不斷變化又是一道風景,冬季有油松、云杉、檜柏等常綠樹種點綴,映雪迎春,更是充滿了生機。這些樹種季相的不斷變化和合理的配置在結合園林建筑及其他小品的設置,全面提升了整體綠化的效果和品位。
參考文獻
[1]黃東兵.園林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唐學山.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
[3]王珂.城市廣場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7.
[4]舒湘鄂.景觀設計[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
[5]梁隱泉,王廣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8.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