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峰
摘 要:簡述了阜陽市保護性耕作現狀,針對阜陽市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及農機具應用等問題,提出進一步發展阜陽市保護性耕作的一些措施和建議。主要包括:秸稈覆蓋,免耕播種,以松代翻,化學除草等。
關鍵詞:阜陽市;保護性耕作;現狀;問題;措施;發展
中圖分類號 S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8-160-03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之后,保護性耕作技術便作為我國小麥、玉米主產區的主推技術。保護性耕作是以機械化作業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并主要用農藥來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技術。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從而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所以稱為保護性耕作。其內容主要包括秸稈覆蓋、免耕播種、以松代翻、化學除草。它是相對于傳統翻耕的一種新型耕作技術。
1 地理位置、氣候、耕地、農作物情況
阜陽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轄界首市和太和、臨泉、阜南、潁上4縣及潁州、潁東、潁泉3區。人口1 014.3萬人,面積9 775km2,耕地面積58.5萬hm2,全區土壤80%為砂姜黑土,20%為潮土。
阜陽地處黃淮海平原,在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的交界處,地勢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8℃,極端最高氣溫40.3℃,極端最低氣溫-23.3℃,≥10℃活動積溫4 831℃,無霜期212d,年日照2 351h,年降雨量823mm,光、熱、水等自然資源豐富,適宜各類農作物和動植物的生長繁育。盛產小麥、水稻、紅薯、棉花、玉米、大豆和水果、蔬菜、薄荷、中藥材等。是國家重要的農副產品基地,全國秸桿養牛示范基地,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又是國家大型商品糧、棉、油、肉生產基地。降雨量、氣溫、土壤類型適宜進行保護性耕作的推廣應用。
2 保護性耕作發展現狀及問題
阜陽市有53.33萬hm2各類農作物,其中包括46.67萬hm2小麥、20萬hm2玉米、13.33萬hm2黃豆、6.67萬hm2水稻以及其他經濟作物。全區土壤80%為砂姜黑土,20%為潮土。砂姜黑土土壤容重大、質地粘重、易板結、理化性狀差、遇水膨脹、遇旱收縮、將砂姜翻上來則不利于農作物生長。
由于大中型機具相對缺乏,施肥和耕作方法的不合理,耕作層淺,犁底層厚,形成土壤堅實度高,密度大,孔隙度低,透水性差,大大減弱了耕作層和心土層之間水肥的疏通,農作物根系難以伸展,作物根系不能有效吸收犁底層以下的營養和水分。遇到干旱天氣時,作業層以上土壤疏松,水分被大量蒸發,作物因缺水而枯死。遇到降水集中時,雨水不能通過犁底層向下滲透,土壤容水量變小,大量的雨水在土壤表面形成徑流,從而造成土肥流失。即使旋耕后對土壤鎮壓,只是壓實土壤表面,沒有打破犁底層,對土壤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出現了“小雨小淹、大雨大澇、無雨干旱”的現象,這種易澇易旱、缺少肥力的耕地生產環境,制約了阜陽市糧食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
目前,由于農村青壯勞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兒童較多。從而造成保護性耕作推廣滯后,無法滿足現代大農業生產需求。阜陽市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近年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實行機械化一條龍服務,但也存在著機具老化,大中型機具較少,作業效率低等問題,不適應發展保護性耕作建設的需要。加之農田水利設施陳舊、機械化裝備水平落后、農業推廣經費短缺等問題,致使一些先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不能及時推廣應用轉化為生產力。
3 保護性耕作發展措施及建議
耕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資源,農機技術是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載體。采用合理的農機裝備對耕地進行保護性耕作,可以實現節本增效,改善土壤的物理狀態,充分利用天然降雨,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有利抗災。保護性耕作采取機械聯合收獲,與人工分段收獲相比支出可節約50%成本。采用精少量播種技術可節約種子5kg/667m2,還能增加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
由于過去長期實行旋耕、翻耕等淺層耕作,造成全區土壤犁底層板結、土壤內部水分運行失調。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保護性耕作的推廣、落實工作,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組織實施農機深松整地作業,組織開展了土壤深松示范試驗,不同種類的深松機具輪番上陣,通過專家測量、農民檢驗,讓農民充分認識到深松整地的好處,并從中挑選出最經濟、最適合當地土壤結構使用的農機具。
3.1 發展措施
3.1.1 秸稈覆蓋 秸稈覆蓋不僅有利保墑、保土、保肥,防風沙,而且可以有效防止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減少農業耕作產生的CO2氣體污染。阜陽市秸稈分布在全市各區、縣,主要種類有小麥、玉米、大豆、水稻以及薯類、芝麻、油菜籽、棉花和花生秸稈。其中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的秸稈占總量的80%以上。據市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2012年各類農作物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為432.55萬t,其中夏熟195.01萬t、秋熟237.54萬t,分別占全年秸稈可收集資源總量的45.08%、54.92%。2011年夏熟作物秸稈可收集資源量207.1萬t。
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是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之一。秸稈還田是補充和平衡土壤養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高產田建設的基本措施之一,對于提高資源利用率,農業節本增效,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據研究,若實施一年兩季秸稈還田,1a后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提高0.05%~0.23%,速效鉀肥增加468mg/kg,土壤容重下降0.03~0.16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1.75%~7%。實施秸稈覆蓋免耕技術后,與傳統耕作相比,旱地玉米和小麥每hm2分別增產750kg和450kg,土壤含水量提高2%~4.5%,透水率提高40%~50%。endprint
解決好秸稈利用問題,就可以避免因秸稈焚燒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焚燒秸稈污染環境,已經成為社會問題,所以解決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刻不容緩。阜陽市潁東區冉廟鄉張灣村徐塘元自然村實施秸稈直接還田技術已有13a,村里秸稈還田率100%,村民在長期的秸稈還田實踐中發現,秸稈還田的地塊具有保墑、耐旱、不易倒伏的特點,且使土地不易板結,土壤有機質增加,肥力增強,增產效果明顯的作用。村里常年農作物產量比其它地方高出20%以上,尤其是近年極端天氣增多的情況,則更顯出秸稈還田的好處,12a小麥連續經歷秋、冬、春三季連旱及初夏旱,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村里的20hm2小麥雖然只澆了1次水,但依然獲得了豐收。經農技部門測算,平均達到500kg/667m2,最高突破了600kg,幾乎達到了潁東區小麥高產攻關示范田的產量。
3.1.2 免耕播種 免耕施肥播種機械化技術是指以保護農田表面土壤為目的,采用機械化播種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種機械化作業方式。與傳統耕作方法相比,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可以降低機械進地次數和耕翻次數,減小耕作對土層表面的破壞,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保護性耕作通過免耕、少耕,采取機械化復式作業,簡化生產工序,降低作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起到節本增效的作用。同時,保護性耕作技術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省勞動力,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發展保護性耕作有利于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食品安全。
阜陽市以玉米機械化免耕播種為主,是用玉米免耕播種機,在留茬20~25cm的麥茬地里直接播種,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工序,大大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與傳統人工點播相比,增加玉米種植密度,規范了種植模式,為增加玉米產量提供了有效保障,實現農藝農機結合,為秋季玉米機械化收獲打下基礎。
3.1.3 以松代翻 機械化深松技術能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熟土層的厚度,增加土壤蓄水蓄肥、提高抗旱保墑的能力,是農業可持續增產的一項有效措施。據有關部門測算,深松過的土地可以使小麥增產10%~15%、玉米增產20%以上。阜陽市農機研究所科技人員為進一步完善《阜陽市土壤深松技術規范》,詳細了解農民耕、種、管等情況,收集土壤深松效益對比數據,通過現場抽檢對比,深松作業的小麥無論是外觀長勢,還是穗粒數、千粒重等,都優于采用普通耕作方式的小麥,普遍表現出穗大、籽粒均勻飽滿、無癟?,F象,小麥增產明顯。
3.1.4 化學除草 保護性耕作主要以機械化作業為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用農作物秸稈及殘茬覆蓋地表。由于秸稈量增多,為病蟲害的發生創造了條件,目前主要利用農藥來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瘜W除草,是根據作物和雜草的生長特點和規律,利用化學除草劑除草的方法。實踐證明,化學除草是消滅農田雜草,保證作物增產的重要手段,其特點有除草速度快,效率高,為人工除草效率的5~10倍;除草效果好,施藥適時,對癥下藥,一次可解決草害,不需用人工拔除?;瘜W除草增產顯著,一般化學除草能增產10%左右?;瘜W除草可克服雨天等不良天氣的限制,有利于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3.2 發展建議
3.2.1 秸稈部分還田 保護性耕作通過免耕、少耕,或將秸稈粉碎覆蓋于農田中進行自然發酵,是改善土壤,保證土壤中有機質的好措施。目前,國內已生產出若干種機械化秸稈還田設備,并在一些地區大量應用。然而,秸稈還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阜陽市秸稈還田既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教訓。因此要認真總結先進典型經驗,采用部分還田,將能收集起來的秸稈用于飼料、發電等。
3.2.2 農機培訓的技術含量有待提高 農機培訓應重點推廣適合當地作業的玉米精播機、土壤深松機和秸稈還田裝置。多方聯系大型拖拉機和深松機械,培訓農機手,確定深松標準,傳授農機深松技術,通過簽訂深松農田合同等方式,提高農田土壤深松推廣工作。
3.2.3 推廣機具要重視配套和選型 保護性耕作技術涉及面廣,目前,該技術的推廣是以保護性耕作機具為載體,以農業機械化技術配套為前提,離開了農業機械化的支持,保護性耕作技術將無法落地。機具的配套和選型是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要選擇性能良好、適應性好的機型,并充分考慮當地的動力條件。二要農機與農藝相融合,考慮當地的農藝要求。三要考慮機具的通過性和防堵性能。四要看機具的制造質量,選擇具有農機推廣許可證的產品。
3.2.4 改變傳統耕作觀念 保護性耕作是一種耕作制度的轉變,它涉及到農學、生化、機械等方方面面,與傳統耕作方式具有明顯區別,特別是在后期的田間管理方面,由于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為病蟲害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條件,致使許多農民忽視了保護性耕作的綜合效益。所以,要提高對保護性耕作重要性認識,要從技術、經濟、理念等方面對農民進行全方位培訓,確保保護性耕作的健康發展。
4 結語
阜陽市是小麥、玉米種植大區。應大力推進小麥、玉米生產環節的機械淺松、秸稈覆蓋、免耕播種及化學除草等方面的機械化作業進程。發展一批保護性耕作方面的農機大戶,不斷培育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保護性耕作農機具的利用效率,使他們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同時注意這兩種主要農作物耕、種、管、收的有效銜接,進一步減少對土壤表面的碾壓和破壞,減少雨水、風蝕沖刷流失,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保墑、蓄水能力。從而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發揮土地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孫虎.阜陽市農業保護性耕作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9):245-246.
[2]牛敏.臨泉縣保護性耕作項目的成效及發展[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12):75-76.
[3]朱凱.皖西北農業保護性耕作之探索[J].新農民(上半月),2011(12):46.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