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勵據公開資料整理)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2013年10月3日上午,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強調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2014年索契冬奧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就俄羅斯跨歐亞鐵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對接問題達成了戰略共識。
中國再推“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以下意義:一是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周邊政治、國防、民族環境;二是可以推進區域之間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各種互聯互通,有利于推進區域合作水平,尤其有利于消化中國嚴重過剩的各種產能;三是有利于構筑以開放促中國西部大開發,促中國東部再改革的新的倒逼格局。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包括西北五省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云南、廣西)。“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東端連著充滿活力的亞太地區,中間串著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西邊通往歐洲發達經濟體。“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起來,通過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機制以及海洋經濟合作等途徑,最終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造福中國與東盟,而且能夠輻射南亞和中東。
鏈接
中國與中亞合作狀況
能源合作 能源合作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合作的亮點。中哈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區域經濟發展輸入新鮮血液。全長2800公里的中哈石油管道自2006年正式開通以來,已成為中國同里海相連的能源大動脈,哈薩克斯坦已經累計向中國輸送原油5000多萬噸。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年設計輸氣量為300億—400億立方米,自2009年底到2013年,已累計向中國輸送天然氣600多億立方米,相當于中國2010年天然氣總產量的一半。
經濟貿易 中國已成為中亞國家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分別成為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已成為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第一,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資來源國。
未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在經貿、金融、投資等領域合作將不斷擴大,經濟合作的內容將更加豐富,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互聯互通 加快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有關國家的共識。上合組織在其中期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金融、能源、通信、農業四大領域的經濟合作。當前,中國正在積極推動與中亞國家間建成鐵路、公路、航空、電信、電網、能源管道的互聯互通網絡,發展與中亞國家的資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中國政府優惠貸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國企業在中亞地區承攬了公路、電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吉烏公路、塔烏公路、塔境內輸變電線等一批經濟合作項目已經成功啟動并在積極落實之中。隨著區域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連接本地區的能源、交通、電信等網絡已初顯輪廓。
區域合作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可以綜合交通通道為展開空間,依托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和中心城市,對域內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三部曲。自貿區建設成為包括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在內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遠期目標。
金融合作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金融主管部門交流增加,2009年11月召開了首屆央行和財政部長會議,積極探討地區融資領域合作。由中方牽頭的國家開發銀行開展授信和融資額度規模已超過500億美元。
中國與俄、吉、哈三國先后簽署邊境貿易本幣結算協議,推進了相互貿易合作。下一步,各國將推進區域內貨幣互換,推動離岸貿易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等其他金融合作措施。
從長遠看,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歐亞大陸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近期看,從俄羅斯、中亞國家等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開始,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平臺,推動擴大相互貿易和投資,加強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未來開展大規模區域合作奠定基礎。
目前,國內外各界對推動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熱情很高,國內很多部門和省區已經行動起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大戰略,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要逐步實施,克服前進途中的挑戰。但是,中國的發展已經進入新時期,中國的對外合作需要大的戰略。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史無前例的工程,一定要有開拓創新的意識,有敢想敢干的勇氣。同時,我們也要實事求是,從地區形勢和各國國情出發,穩步推動經濟帶建設。
當前,有關部門正在深入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落實方案。
就是習近平主席強調的“五通原則”,具體來說即以下五方面:
政策溝通,就是要進一步鞏固我們與中亞國家的政治互信,加強友好對話與磋商,使各自經濟發展戰略有效對接,消除合作中的政策壁壘,找到利益契合點,協商制定合作規劃和措施。
道路聯通,是指公路、鐵路、口岸、航空、電信、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互聯互通,這是立體化的區域大通道建設。比如推動中吉烏鐵路、中塔公路建設,支持“渝新歐”鐵路貨運班列,加強與中亞各國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與中亞國家的民航航線和貨運航線。
貿易暢通,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改善同中亞國家之間的貿易結構,擴大貿易規模,簽署和完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提高雙方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把合作的蛋糕做大。
貨幣流通,就是要著眼長遠,擴大本幣結算和本幣互換合作,推動本地區國家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體作用,增強各國捍衛自身金融安全和經濟利益的能力。
民心相通,要繼續繼承和發揚中國與中亞世代友好的精神,搞好同中亞國家在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領域的人文合作。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有北、中、南三條線路,其中兩條延伸到今天的俄羅斯境內。在近代歷史上,俄羅斯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與方。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地域上包括俄羅斯。
中國與俄羅斯是歐亞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大國,沒有中俄的共同推動,經濟帶的建設將十分困難。作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中國將同俄羅斯在雙邊和上合組織框架內深入研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問題,攜手推動歐亞地區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貿、金融和人文等領域的互利合作。這符合中俄兩國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
我國正在研究和規劃“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線路,發改委官員表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尚處于前期研究階段,具體定位尚未確定,目前正與相關省區進行研究,未來將出臺相關規劃。一種可能是隴海蘭新線通過中亞地區到達歐洲,新疆將會成為向西開放的前沿;另一種可能是從云南通過緬甸到達印度洋,那么云南將會成為第三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未來怎么規劃還在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