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楓整理)
如何破解黃河金三角發展困局,使金三角能平穩、快速轉變成為黃河經濟帶上的真正“金三角”?
陸世生(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實驗區辦公室主任):黃河金三角有很多令人艷羨的優勢,例如,該區域蘋果產量占全國的25%,栽種面積占全國20%,蘋果濃縮汁占全國60%—70%。但因為四市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同質性產業相互競爭,因此造成該區域濃縮果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并不大。
再拿黃河水利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來講,黃河治理本來就是一個線性的問題,不是哪一個省哪一個市單獨能夠完成的,“治黃”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旦牽扯到利益,這些省市又都變“沉默”了。諸如類似的情況還很多,換言之,行政區劃削弱了一些產業的總體競爭力。
《規劃》即將出臺,省級協調機制將會建立。這樣一來,四市不再單獨向各省報批項目,直接由國家層面統一協調,很大程度上會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利益分配問題以及該區域法律定位問題。未來三省四市應根據區域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積極開展機械制造行業的技術研發與合作,開展聯合攻關、人才互用、信息同享,依托區域原材料資源優勢和區外大企業大集團的機械加工技術、人才、研發優勢,做大做強汽車發動機缸體、汽車零配件、火車電機、礦機、制版、印刷、環保節能設備、消防機械、家電配件等產業,延伸鑄件-機加工-總成-整機裝配制造產業鏈。積極與國內外汽車廠家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系,建立配套汽車零配件生產基地,加快發展機械制造業,從而消除區域長期以來,由行政區劃形成的“腸梗阻”現象。
趙海燕(山西省運城市市長):當前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正在深入推進,但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建議:一是制定針對性的區域政策,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跨省級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運城市、臨汾市、渭南市和三門峽市只能享受到各自所在省份、所在經濟區的扶持政策,彼此間的政策不能共享,黃河金三角在合作中就遇到了一些政策障礙。國家應同意黃河金三角地區四個市打破行政界限,充分發揮政策疊加優勢,共享“3+1”政策,一起享受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山西省國家資源轉型配套改革試驗區和中原經濟區在產業規劃、財稅、金融、土地、環保、教育等支持政策,為跨省際、跨經濟區的合作發展探索經驗、提供示范。
二是制定國家層面的重大項目統一協調機制。目前區域內的重大合作項目必須到各市所屬省級項目主管部門分別申報后逐級進行辦理,再進行跨省協商,時間跨度長,省與省之間協調難度大,缺乏跨省的統一協調機制。對此,建議加快制度創新,建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的重大項目直報制度。
三是鼓勵跨省合作先行先試。建議國家在黃河金三角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合作、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方面,突破行政壁壘,從方便群眾、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專題研究。
張亞忠(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四市經濟上分屬華北、西部、中原各板塊,享受三種國家優惠政策,臨汾和運城享受轉型綜改試驗區優惠政策,三門峽享受經濟圈政策,渭南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體制機制不完善是大障礙。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金三角地區也如此。有人看到了它的劣勢,三省享有不同的優惠政策,那么我們完全可以變不利為有利,加強對三角示范區的政策支持,將中部和西部各類支持發展的優惠政策惠及四市,充分發揮政策疊加優勢,建立國家層次的協調合作機制,解決區域合作的重大問題。
所以,我認為應該建立三省四市共同合作項目直報國家相關部委的工作機制,同時應考慮將黃河金三角列入國家重點開發區域,促進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打破行政區域壁壘,優化資源配置,這些與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體系是一致的。
鏈接
何謂“3+1效應”
“3+1效應”中的“3”是指三大國家級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1”就是綜合利用三大國家級經濟區提供的各方面的政策優勢,在區域協調發展上先行先試,大顯身手,率先隆起。
目前,金三角地區已著手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在合理規劃布局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的方式,建設和發展區域性大型物流園區和具有多種功能的專業批發市場,重點培育區域性物流中心,吸引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在物流園區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重點發展為區域大宗產品服務的農產品、煤炭、焦炭、鋁鎂、建材等行業物流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增強物流倉儲、配送、集散、加工、檢驗和信息服務等功能。通過共同協商規劃,整合各城市物流資源,確定各物流園區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與合作。2012年、2013年連續兩屆“特博會”的成功舉辦成為該區域特色商品貿易的成功典范。所以,該區域在政策疊加的優勢情況下,大力發展合作是必然選擇。
楊龍(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眾所周知,跨省區域合作最難的是如何突破行政區劃所導致的壁壘,各省產業政策不同,以及“分灶吃飯”的行政體制和偏重經濟增長的政績考核機制,讓跨地區產業的整合、布局困難重重。金三角需要建立一個跨區域的平臺,消除協作的行政壁壘,建立利益分配機制,讓技術、資金、人才流動等方面實現無縫對接,推動開放、統一、有序的大市場的形成,實現從按行政區域配置資源向按經濟區域配置資源轉變。
在當前的體制下,如何實現更密切的跨省區域合作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具體說來,就是要在已有區域合作發展的基礎上,突出黃河金三角在全國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構筑區域內緊密的產業聯系與合作;加快區域交通網絡對接;協調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構建互動發展平臺,促進區域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實力,構建和諧的城鄉關系,從國家層面建立新的利益分配機制。
鏈接
中國特色商品博覽交易會(簡稱特博會)—— 為慶祝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上升國家戰略,發揮該地區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交通區位優勢,推動產業梯度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展特色產業,振興民族經濟,經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河南省商務廳、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研究,決定在三門峽市舉辦。
特博會是國家級唯一專業的特色商品高端會展,經中國商業聯合會批準,在三門峽設立永久會址,每年定期舉辦特博會。利用三門峽國際文博城800個國際標準展位,為全國特色商品參展提供展覽交易場所和交易平臺。通過全國特色商品的集中展示,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力,推動特色產業和民族工業的健康發展。
王斌(渭南市發改委副主任):目前,黃河金三角地區,產業上三省四市各自有各自的發展重點,在產業布局和結構上區域雷同,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物質生產資料的市場流通受到行政區劃的影響,盡管成立了跨省試驗示范區,整個區域切實享受到了一些實惠,比如交通共享,旅游資源共享,但是在產業整體發展上還未制定出統一的大綱,各市存在競爭與合作。
單從渭南市來說,渭南農業發展是特色,但是其農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不多,這方面還需要向其他市區學習。目前,想要破解這種困局,就必須盡快實現三省四市的統一規劃,擴大協作領域,這樣,各地在產業、生態協同、水土保持、民生等方面就能全面部署,統一規劃,給老百姓帶來切切實實的實惠。
在今后的工作中,金三角區域應著力在農產品資源利用、產品開發、農業科技、病蟲害防治、良種繁育引進、市場開拓以及企業培育等方面的合作。切實加強糧、棉、果、蔬、畜基地建設,切實促進特種小麥、蘋果、蘆筍、棉花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和農業名牌產品保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加強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保證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暢通農產品"綠色通道",促進農產品在金三角區域有序流通。
同時,依托金三角區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果品加工、面類食品、肉類食品、蘆筍加工、油脂加工、乳產品等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扶持一批有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打造一批農產品品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強農產品加工能力的整合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同時,三省還應加強醫療、特色商品方面的合作,為此,渭南在2013年舉辦了首屆黃河金三角投資貿易洽談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