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文軍
當前,中國正處于從中低收入走向中高收入的轉型期,更處于新舊模式交替、經濟結構亟須調整的關鍵期,經濟社會情況十分特殊。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困難之大、矛盾之多、問題之復雜,不是輕易能夠正確認識的,也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夠輕易解決的。處理得好,則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處理得不好,則可能掉進“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的農村與農業應該如何發展?中國農民的命運如何改變?現時下,“三農”問題是中國未來發展中一道很難邁過去,但又必須要邁過去的“檻”。
時至今日,種種相互糾結愈演愈烈的事實表明,中國的三農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必須尋求新的解決出路。有“破”才有“立”,為了不使我們對三農的認識和解釋走入片面化、“碎片化”的狹隘中,我們“關于中國三農問題的思考”,旨在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角度,從工業反哺農業,農業產業化,農業創意產業,農村公共服務,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科技、金融、信息,企業下鄉助力三農等方面對改革36年來三農發展的成效,在努力客觀、正確、全面、理性梳理的同時,也進一步直面當前發展中沉積的諸多問題。用理性的思維和求實的精神,對未來發展給出我們“微不足道”的建議和意見。我們選擇調研三農問題的過去、現狀、及未來,是因為如何有效解決三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2/3,山區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2左右。各地省情、市情、縣情不同,無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解決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三農發展存在的諸多弊端,一定要優化三農進程,必須充分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必須順應世界農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和趨勢,必須充分考慮我國農業現代化新階段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和急需化解的突出障礙。所以,企業下鄉促進三農優化示范區,一定要源于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需要。解決三農問題的方針制定,一定要符合中國各地的區情和城鄉統籌發展階段的實情。我們既需要學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但也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的模式。一定要因時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積極穩妥地謀篇布局。
實際上,三農優化是個漸進、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我國三農研究不能停留在直覺經驗層面上,更不能憑直覺經驗或者是基于局部經驗輕易地對全局作出判斷或下結論,這樣對全國的三農政策提出的對策建議可能存在較大問題。我們梳理中國三農問題,就是要總結中國三農優化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偏差,用系統、規范和科學的方法來處理和分析經驗材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透析統籌解決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問題,推進城市與鄉村的和諧健康發展,維護其穩定和進步,促進其良性運行。
總之,企業下鄉改變三農狀況,三農改變中國的愿景,建立在對國家的宏觀頂層設計與農民和企業的微觀實施主體的再認識和再統一之上,是事關中國未來發展成敗的關鍵。企業能否順利實施下鄉工程,主要取決于政府各個部門的配合。優化三農,不要三方博弈,而是要合力而為。決不能以非農化解決農業問題,以城市化解決農村問題,以勞動力轉移解決農民問題。企業下鄉一定是農民、企業、政府之間的“三贏結果”而不是“政企合謀,農民受損”。如若不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就會成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