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范貞洪
綜觀當下紙質媒體的報道,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新聞的傳播價值并不大,直接影響紙媒在讀者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如,故作高深,實則枯燥。一些記者對采訪來的新聞素材,沒有好好消化、提煉,就用傳統的寫作手法,直接照搬到自己的稿子中,既無獨特視角,又無精彩片斷,其根本問題是——把最有新聞價值而受眾最感興趣的亮點,埋沒在稿子中。再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記者采訪時只注重表面現象,不深挖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言之無物,缺乏細節。還有,為求轟動,不惜造假。媒體有時喜歡說過頭話,夸大、渲染,目的是為了讓新聞有更大的價值、更大的賣點,但其結果往往造成新聞失實。再如缺乏要素,偽裝新聞。即報道的內容不是新聞話題,或所言事情缺乏新聞要素,對滿足讀者的新聞需求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偽裝成“新聞”的模樣出爐而已。如每年的元旦、春節、“十一”黃金周等重要節假日報道,往往將時間一改,人物名字一改,就變成了新的報道,毫無新意可言。
針對以上新聞傳播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用“勤”字抓“活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來寫報道,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做到新聞“三貼近”,用創新的手法呈現新聞,提升報道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好新聞雖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用心采訪,把采訪來的新聞素材,好好思考,精巧布局,然后精心打磨,是非常重要的。新聞是個性化的作品,同一個新聞事實,不同的記者會有不同的報道角度,然而時下不少時政報道似乎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就要求一方面記者的采編方式個性化,另一方面是報道內容的個性化,兩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記者要在忠于事實的基礎上善于發現新亮點,使報道不至于平淡無奇。
比如,2013年4月11日《金華晚報》刊發了題為《每人12分鐘,各縣(市、區)委書記曬工作》一稿,就是記者提煉主題的好例子:
4月10日,市委、市政府分別召開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縣(市、區)委書記工作匯報會“三會合一”召開。按常規報道,記者只要把這三個會的內容報一下就行了。但是,記者沒有這樣做,而是突出了“每人12分鐘,各縣(市、區)委書記曬工作”這個主題,簡明扼要地報道了金華各縣(市、區)的主要工作亮點,內容豐富,又不枯燥,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記者在采訪某一新聞事件時,一定要深入采訪,要關注別人沒有關注到的新聞背后的故事,“挖井挖到水”,要抓住讀者的“興奮點”,把新聞通過說故事的形式展現給讀者。比如,《金華晚報》于2013年1月推出的新專欄“阿儂講故事”,就在新聞報道中增強了故事性情節,讓讀者在饒有興趣的閱讀中,達到了新聞宣傳的有效性。
新穎的報道形式和新鮮的內容,是吸引讀者眼球的法寶。對于看似是一條新聞,但卻無實質內容的報道,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突破以往的報道形式,加強新聞的策劃意識,把似曾相識的稿子統統“槍斃”,創新報道的寫作手法和內容呈現的新鮮度,突出服務性,讓讀者覺得我們的報道好看、有用,而不是無效勞動。
如,2013年2月9日農歷春節這天,《金華晚報》策劃推出了一期“金蛇送福”特刊,就有別以往的春節特刊。這個特刊共8個版,從蛇年回眸、蛇年鬧春、蛇年新事等不同側面認識蛇,詮釋祝福。給讀者帶去的不僅僅是新春的祝福,而且還有濃濃的年味和實用知識。
沒有創新力就沒有發展力。要實現新聞有效傳播,必須要有創新。創新機制、創新內容、創新形式,等等。新聞傳播的任務,就是對于社會生活中的有新聞價值的各類事實進行真實報道。因此,新聞傳播中要準確地把握受眾的心理。
傳統紙媒產業是充滿創意的產業,誰有改革的動力和創意,誰就有可能搶先一步占領市場。比如報紙形態的創新,近三年《金華晚報》經過三次改版,從單一的A疊,分為A、B兩疊,同時又在B疊封面率先在同城媒體中使用了漂移式報頭。《金華晚報》除了形式創新,還有內容的創新,如新聞表現呈現方式運用了圖表、漫畫等。隨著微博等新媒體的興起,《金華晚報》又專門開辟“金晚微新聞”專欄,專門選取有看點、有樂子的微博進行刊登。與時俱進的同時也運用了新媒體的優勢,比如在新聞報道中運用了二維碼、微信等新方法,開辟了“社區e聞”“@金華晚報”“金晚早知道”“微言法語”“微言巷語”“生活圈”“家長圈”等版面,不斷增強服務性,加強了《金華晚報》官網的社區化運營模式,使紙媒與新媒體共舞,與網民共振達到有效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