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新利 楊正林
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于2012年12月20日開工建設,自工程啟動以來,民間輿論就比較活躍,有人指責老城被過度商業開發;有人質疑老城區改造是面子工程;有人稱老城區改造破壞了傳統建筑格局的美感。此時,國外輿論也非常活躍,一些藏學專家對老城區改造工程表示關注和擔憂,負面信息流傳。面對涌動的民間輿論,主流媒體如何進行引導?
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受到多家媒體的持續關注。中央級駐藏媒體的報道集中在工程啟動和竣工,西藏地方媒體則一直進行跟蹤報道。在眾多媒體中,《拉薩晚報》和拉薩電視臺發稿最多,分別是59篇和45篇,體現了媒體的地域優勢。
雖然各家媒體的報道集中在不同時間段,但總體來看,媒體對拉薩老城區工程進行了持續關注。縱觀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的284篇報道,盡管是從不同角度報道這一工程,但報道方向一致,即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是一件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大事實事好事,該工程不但沒有破壞老城區的文化,還投入巨資對其實施了實實在在的保護。
議程設置的效果也存在于不同媒介之間。在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中,中央級駐藏媒體為西藏地方媒體設置了議程。如人民日報社西藏分社、新華社西藏分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西藏記者站、中央電視臺西藏記者站、中國新聞社西藏分社,在工程的關鍵階段和民間輿論活躍的階段集中發表文章,為地方媒介設置議程。這種宏觀的議程設置功能,對公眾議程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強大的。
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是一項民生工程,但因老城區里面有很多文物,所以使得工程的實施舉世矚目。既然是民生工程就要反映民意。在保護工程報道中,工程剛啟動時,媒體報道主要集中反映老城區居民在生活中存在的諸多不便,他們對保護工程非常期待和擁護。媒體采訪了許多老城區居民,通過他們描述了老城區生活的種種不便;工程進行中,媒體報道了老城區居民對工程施工帶來不便的理解及對工程完工后老城區面貌改變的期盼;工程竣工后,媒體又采訪了大量老城區居民,居民把改造前后做了對比,對改造后的老城非常滿意。
當然民意不僅包括老城區居民的意見,也包括老城區之外其他地區居民的意見,還包括游客和相關專家的意見。媒體也進行了廣泛采訪,游客和專家更多關注的是老城區里的文物和改造后的老城區是否還保留了民族特色。總的來說,他們對這項工程的成果還是認可的。如新華社西藏分社的報道《“懸著的心放下了”——專家學者積極評價拉薩老城區保護效果》,專家的積極評價對于消除負面輿論、形成正向輿論至關重要。
媒體在加強正面輿論引導的同時,也要通過大量事實澄清負面輿論。
人民日報社西藏分社的報道《拉薩老城“大拆大建”不實(求證·探尋喧嘩背后的真相)》,通過大量實地調查,用準確明晰的事實澄清了“古城正在大拆大建”“拉薩水資源正在遭到破壞”等流言;新華社西藏分社的報道《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的那些事兒》,通過事實對一則內容為“所有老城里的攤販、客棧、低端服務都要搬出老城,取而代之高端古董工藝品店,而且所有老街房子要立統一招牌”的微信進行了澄清。
媒體在對老城區保護工程報道中,針對一些由于流言、謠言而產生的負面輿論,著力通過大量事實進行求證,最終消除疑點還原真相。比如,《人民日報》的《拉薩老城“大拆大建”不實(求證·探尋喧嘩背后的真相)》,把負面信息通過三個疑問呈現出來,然后對疑問求證,使流言不攻自破。新華社的報道《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的那些事兒》中,對海外的負面輿論用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扎洛的一句話“一些負面信息四處流傳”帶過,這樣既客觀反映了負面輿論又降低了對負面輿論的關注度。
措辭的謹慎主要表現在對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的命名上,分析老城區保護工程,其中有九項是屬于改造工程,只有兩項是古城風貌保護工程和文化保護維修工程,所以,把工程命名為“拉薩老城區改造工程”似乎更準確,因為文化保護工程只是一小部分。但為了避免招致文化保護主義者的反感,不刺激負面輿論,媒體在措辭方面用保護而不是用改造。
為讓更多人了解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的目的,消除種種流言和傳聞,媒體通過大量有說服力的事實形成正向輿論。
在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剛剛啟動時,媒體報道相對集中,各家媒體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提供了大量事實性報道,說明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多家媒體在工程開工后不久都進行了報道,尤其是中央駐藏媒體進行了深入調查,用事實說明拉薩老城區存在的諸多問題,如老城區現有街巷狹窄擁擠不暢;各種地上纜線較多,形成蜘蛛網式的黑色污染,電線老化,存在嚴重的消防安全隱患;給排水系統不完善,給市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中央電視臺西藏記者站2013年1月9日報道《走進老院子 改水改電迫在眉睫》,通過對熱嘎麥大院的居民歸桑的采訪,反映了老城區居民在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同時也反映了老城區居民對拉薩老城區工程的擁護和期待;《藏文化元素與藏民居舒適度 不可或缺》采訪了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項目建設指揮部負責人次旦,他告訴記者老城區的窗戶更換后既能體現藏族建筑的風格,又能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
新華社西藏分社的報道《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的那些事兒》,大昭寺僧人尼瑪次仁對記者說,火災和水災是大昭寺遺產保護的兩大“天敵”。遇到大雨,由于排水不暢導致積水,使得大昭寺的壁畫受到破壞。此外,老城區的地上纜線較多,存在火災隱患。
《西藏日報》2013年3月20日刊登《撐起一片幸福藍天》《給老城“減負”》,報道里提供了這樣的事實:拉薩老城區1.33平方公里,住著8萬人。拉薩老城區的人口密度超過北京、上海、倫敦、巴黎、東京!固守的觀念、管理的缺乏,老城不堪重負。老城彎曲狹窄的街道、高密度的建筑限制了管網擴容,經常發生管道堵塞,水壓不足的問題,人口密度過高也不利于老城保護。
2013年6月30日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竣工,這一時段形成了一個報道高潮,報道數量達131篇。這些報道也提供了這樣的事實:工程實施后,老城區給排水管道進行了改造,生活用水得到保障,環境衛生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工程給老城區居民安裝了節能窗,可起到隔音保暖效果,并安裝了藏式花架;老城區電線全部入地,既美觀又消除了火災隱患;為居民裝了電取暖設備及電視閉路線。報道采訪了大量老城區居民,通過他們的切身感受表達了對工程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