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紅強
一、問題的由來
教師在講授“24時記時法”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結合鐘面認識一天24小時的活動中,當問到學生晚上7點還可以怎么表示時,大部分學生會說是19點。當教師追問這些學生是怎么想到的時,他們的回答相似,即每天晚上7點《新聞聯播》播出時,電視顯示的時間是19點。然而,當教師問到其他時刻時,如凌晨2點、晚上9點還可以怎么表示時,學生很少會知道。
這個現象要引起我們的思考,《新聞聯播》這一情境對本課的學習究竟有沒有價值?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筆者做了一個實驗,分別針對兩個班級設計兩個問題:一是晚上7點還可以怎樣表示,二是晚上7點有哪些著名的電視節目,這一時刻還可以怎樣表示?結果發現,答對第二個問題的學生人數要明顯多于答對第一個問題的學生人數。由此得知,知識具有情境性,學習需要情境,那么情境創設對教師教學有什么意義?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怎樣基于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基于社會情境的一種活動,而不是一個抽象具體的對象;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一種交互狀態,不是事實;知識是一種人類協調一系列行為,去適應動態變化發展的環境的能力。”[1]基于情境理論,創設小學數學學習情境,進行有效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這是數學教師亟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二、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有效教學策略
1.在具體情境中學習
【案例1】出示鐘面(顯示10點)
關于鐘面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和學生進行下列對話。
師:鐘面上顯示的是幾點?通常這個時候,你在干什么?
生1:睡覺。
生2:上課。
師:為什么有的同學在睡覺而有的同學在上課?
生:如果是晚上,我們就是在睡覺。如果是上午10點的話,我們就是在上課。
師:那就是說一天會有兩個10點。那么,你們有什么好辦法給予區分嗎?
生1:在時刻前面加上“晚上”和“上午”。
生2:10點和22點。
師:類似上午10點、晚上10點這樣的在時刻前加時間詞的記時方法是普通記時法;像10點、22點這樣的記時法叫24時記時法。
師:在生活中,你們在哪見過24時記時法?
生:電視里、手機上、電子表中……
師:有了普通記時法,為什么還要學習24時記時法呢?
生1:普通記時法前面要加詞語,太麻煩。
生2:24時記時法比較簡便。
生3:如果在一個漆黑的屋子里,看不到外面,光看鐘面無法判斷是上午10點還是晚上10點,但24時記時法可以判斷。
……
任何數學知識都與情境相關,因此數學知識雖然抽象,但同時也具有直觀形象性。正如弗賴登塔爾所說,“數學并非完全是一個抽象的形式體系、嚴密的邏輯結構以及內在聯系的規律;相反,每一個數學定律都有其產生的現實背景。”[2]從這個角度分析,數學教學不能脫離具體情境,離開具體情境,數學教學就偏離其得以發生的土壤。案例1創設了一個非常典型的生活情境——鐘面10點時,人們在做什么,從而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是在睡覺還是在上課。
數學知識往往來自現實生活中與對象的沖突而引發的探索,解決這個沖突就是知識的獲得,當然也是意義的獲得。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為了解決“到底是在睡覺還是在上課”的沖突時,自然就會體會到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意義,體會學習內容的必要性,區分鐘面時刻。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生能夠體會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的發現過程、應用條件與生活價值,能夠深刻地理解知識內涵,激發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對于學生的學習有重要的意義,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情境都源于現實,源于生活,只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積極參與的情境都是可以的。例如,案例1中在談到為什么還要學習24時記時法時,學生給出的“在一個漆黑的屋子里,人們看不到外面,如果只看鐘面,不能正確判斷是上午10點還是晚上10點”的情境在成人看來就是一種虛擬情境,但對學生來說是真實的,符合他們的邏輯,是他們建構知識時所需的一個合理且有意義的支撐。
2.在實踐活動中學習
【案例2】出示彩條
教師在課上出示彩條,說明白色彩條代表第一圈,紅色彩條代表第二圈。
師:一小段表示一小時,共有幾小段?每小豎表示一個時刻,最左邊的第一小豎表示幾時?(凌晨0時)還可以說是?(0時)中間的小豎呢?最后的小豎呢?現在我們做個游戲,要求是給出幾個時刻,請把它放在相應的位置。(時刻為上午8點、下午4點、5點和14點)
(學生小組合作,全班集體交流)
師:請同學上來擺,先擺上午8點與下午4點這兩個時刻。
學生動手擺放彩條。
師:可不可以把這兩個時刻放在上面?為什么?
生:不可以,上面的時刻沒有時間詞。
師:你們同意嗎?下面是什么記時法?
生:普通記時法。
師:下面我們來看他擺放的位置對不對?先來看上午8點,怎么判斷?
生:數,一小豎一小豎的數。
師:從哪開始數?擺放的對嗎?
生:不對,少了一小豎。
師:你們知道這位同學為什么會數錯嗎?
生:他是從1開始數的,應該從0開始數。
……
“研究者們認為,真實的活動對學習者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是他們能找到行動的有意義、有目的的立足點的唯一方式,也是對學習者此后的行動提供經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3]可見,情境理論非常注重活動在學生學習中具有的意義。基于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一個有效策略就是創設實驗情境,進行數學活動操作,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案例2中24時記時法原理的相關知識及兩種記時法的聯系與區別,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知識,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需要教師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與學生認知發展相適應的形式給予呈現。在彩條中找出時刻相應位置的活動就是一個有效的教學形式。操作活動是一種動態過程,順應了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又可集中注意、激發興趣,使學生在親自創作的事物中快快樂樂地獲得真實的理解。案例2中,學生把時刻擺在相應的位置,首先他們需要知道是擺在彩條的上面還是下面,這就需要判斷手中時刻是普通記時法還是24時記時法,知道兩種記時法的特點和區別。這看上去是一個簡單的操作過程,但同時會伴隨內部思維的展開,促進學生把外顯的動作過程和內隱的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推進學生內化知識意義與發展邏輯思維。endprint
再如,案例2后面的實踐活動是讓學生擺放下午4點和14點時刻的位置時,有兩種方法。一是從0開始數;一是從中午12點開始數。理由是下午4點和14點是在第2圈,可以直接在第2圈中找。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從單一的方法轉向為從多種觀點出發進行思考,分析、綜合和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理解第二種方法的本質意義,逐漸地理解第一圈和第二圈的聯系與區別,為深入理解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間的相互轉化奠定基礎。整個過程是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進行觀察、判斷、比較、分析而得出結論,學生的思維經歷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由直覺到邏輯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
3.在互動交流中學習
數學作為一種科學語言,是自然語言的補充,也是人類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數學學習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學會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人們在相互交流中學會語言,因此,教師教學時要創設交流情境,給學生提供交流的舞臺,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學習數學。例如,在“24時記時法”一課中,教師在總結兩種記時法的區別時,所有的區別不可能全部由一名學生說出,要借助集體的力量,在學生相互交流過程中,慢慢地總結。需要說明的是,在同學們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為后面知識的學習提供有效的方法結構支撐。再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兩種記時法怎樣轉化時,可引導學生從時間詞和數學兩方面來考慮。這種交流式的教學讓學生的學習不單單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無論對學生的思維發展還是對學生的能力發展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4.在運用知識中學習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的本質是工具。工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運用中去理解與掌握。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來理解知識。例如,在“24時記時法”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情境,讓同學用今天學的兩種記時法寫一小段話,記錄自己一天關鍵的幾個時刻在干什么。這樣的話,有關兩種記時法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就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和符號,而是能在生活中運用的工具。學生只有通過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才能獲得對知識的真正理解。正是在這樣的應用過程中,學生對知識和數學的認識才會不斷地改變、加深和豐富。
情境性是知識建構過程的重要特征。數學教師要為學生設計適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體驗、建構與運用數學知識,從而真正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文靜.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對建構主義的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7.
[2]謝明初.情境認知理論對數學教育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9(8):70.
[3]湯豐林,申繼亮.情境認知的理論基礎與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4(4):57.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文化小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