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餓



“戰爭本就是喪失人性的最野蠻的行為,為何還要想到什么愛、詩、哲學等人類最文明的東西呢?”——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和平年代里,我們揭開戰爭年代那斑駁陳舊的帷幕,探尋歷史的真實影像,不少影視劇工作者用藝術表現手法,將一段段史詩般宏大的戰爭呈獻在觀眾面前,往往讓人觀后唏噓感嘆那些殘酷的年代。但是,歷史也隨著影視劇翻來覆去的演繹漸漸失去了它本來的面貌,那些真實的故事到底還有多少人了解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戰爭歷時八年。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余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余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余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余人。抗戰勝利后,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余縣市,面積600余萬平方公里,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余人,其中傷29萬余人,亡16萬余人、被俘4.5萬余人,失蹤8.7萬余人,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人死于戰火,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患疾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八年的戰火硝煙,如今早已在歲月的空氣里煙消云散,在和平中度過60多年的我們已經無法想象,真實中那槍林彈雨硝煙彌漫的戰場和血肉橫飛的殺戮。大批影視劇工作者開始把抗日戰爭題材搬上了熒幕。于是,在這四四方方的屏幕里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然而近幾年,這場“戰爭”中出現了一個備受矚目的“戰場”,那就是中國橫店電影城。有數據顯示,該影城一年使用群眾演員共30萬人次,其中六成在抗戰劇中扮演過鬼子,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一年被殺掉的“鬼子”加起來有7億,尸體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三圈。如果按照這樣的數據來說,真實的歷史數據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那些本已讓我們見之麻木的歷史傷亡數據就幾乎不足以喚起大家心中的國難之痛,而這樣的一個“戰爭”數據只會更加模糊真實的戰爭。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據有關人士稱,抗日題材電視劇比較容易通過審查,市場比較吃這一套,拍攝手法有熟悉的套路。什么容易拍、收益快就是首要的投資對象,因此產生了大批抗日劇題材。2009年,抗日劇《殺虎口》的導演徐紀周在劇本創作時想嘗試還原真實的歷史,展現日本的軍事素質,結果接到了整整兩頁,80多條修改意見。其中一條是:“可以強調日本的殘酷兇狠,不能展現日本的軍事素質。”這讓徐紀周哭笑不得,在這樣的環境下,觀眾只能看到一群比傻瓜弱智強不了太多的“鬼子”,被游擊隊員當活靶子一個個報銷掉。(真要這樣,抗日戰爭還能打八年?)編劇和導演拍爛劇有他們的原因——規避風險。自我愿景敵不過真金白銀。于是,有業內人士自我奚落和嘲諷道:“不讓我拍我想拍的,我就把你讓我拍的東西拍成‘極品’,我們不傻。”就是這樣,網上有人戲稱:“李尋歡附體,飛刀敵炮火,秒殺數百敵軍;瘋狂開外掛,徒手撕鬼子,逆天血飛滿天。”雷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橫店不斷上演抗日武俠劇、科幻劇。
抗日劇發展為何如此不夠明智?怪劇、爛劇為什么層出不窮?制片方顯然是丟了西瓜撿芝麻,一個可以認真挖掘的題材眼看著就要坐吃山空了。相對來說,我們不妨看看美劇的運作模式,美劇是典型的編劇中心制。而這些編劇之所以是中心,是因為他們就是這個劇集內容的核心專家,他們會根據自身才能寫出別具一格的、鮮活的故事。劇本大綱經過千挑萬選,300多個提案里面通常有10個會被采納,而最終只有3個被播出。被采納的劇本大綱由一個編劇團隊負責。團隊中每一個人又有不同分工,有的負責設計情節;有的負責設計對白;有的寫分場大綱;有的寫分鏡頭腳本。為了保證不犯常識性錯誤,往往還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劇本醫生。由此看來,美劇之所以劇情引人入勝,能夠緊緊抓住觀眾的心,正是因為編劇的功勞。
反觀我國抗日劇創作,大多數劇作對歷史考察并不詳細,編劇天馬行空毫不嚴肅。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我想有兩點:1.國內過于依賴明星效應、名導現象,輕視編劇工作。2.審查方的一些修改意見,使編劇創作成果面目全非。美劇中還會采用“焦點陪審團”方式監督審核,“焦點陪審團”通常會找一群資深觀眾先看首播集,一旦審核不通過,就放棄拍攝。觀眾的意見,往往能決定一切,編劇全部要聽觀眾的。光有觀眾的意見當然還不夠,還要靠編劇把它們放進特定的模具里,在流水線上走一遍,劇本才能出來。相對來說,我國觀眾不但沒有資格參加審核,反倒似乎成為了可被愚弄的群體。不少人感覺娛樂化的抗日劇在“滿足觀眾瞬間快感”的同時,更大大拉低了觀眾的審美水平。著名演員陳道明說,據他了解,在侵華日軍中女人是不上前線的,但目前部分抗日劇為了“養眼”,對歷史肆意修改,甚至歪曲誤導。如此看來,抗日劇既沒有專業的編劇團隊,又沒有參考觀眾的客觀意見,幾乎就是閉門造車。顯然,他們完全不用考慮這些也照樣有市場、有利可圖,這正是可怕的地方。一個商人如果完全不管自己生產了什么,都會賣出去獲利,那么這個市場會變成什么?美劇播出方式就更加科學。邊拍邊播,一周只播一集,是其主要模式。這樣能夠時刻綁著觀眾走,綁著收視走,而不是孤芳自賞或閉門造車。美劇不是一開始就拍全部,而是有了個新主意,先拍幾集試播片,電視臺買了試播片播出后看觀眾反應。如果受歡迎、有潛力,就繼續投資拍;如果收視不行就此打住。這種做法無疑降低了投資風險,也照顧了觀眾口味。比我們這里一拍就是幾十集,然后才開賣的做法要好得多。
就像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里說的那樣:“為何還要想到什么愛、詩、哲學等人類最文明的東西呢?”我們處在和平年代,抗日戰爭作為我們歷史中的一道傷疤,應該被尊重和銘記。對于藝術工作者,呈現一個民族悲慘的受難歷史,底線是真實,急功近利不該和這么沉重的題材扯上關系,否則就是娛人娛己,拿著自己過去的血與淚當笑話說。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