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芳
【摘 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與來自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沖擊和挑戰,師德問題日益凸現,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本文從古今發展、淡泊名利、潛心修業三個方面淺談師德建設。
【關鍵詞】師德;淡泊名利;潛心修業
“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與來自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沖擊和挑戰,師德問題日益凸現,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如何構建現代師德是學生、家長、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作為一名在小學執教多年的英語教師,我認為一定要尋找師德的歷史根基和時代脈搏,并從教師職業,教師勞動的本位來建設師德才真正具有現實性,我認為,淡泊世俗名利,潛心修業育人依然不失當代師德的根本。
一、從教師職業道德的歷史根基和時代性來看,從古到今,師德的核心沒有改變,淡泊名利是師德之根,潛心修業育人是師德之本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發展上,古代職業道德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傳統。師祖孔子信奉“無信不立,信別人任焉”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頗有一番尊師重教的社會氣氛。唐代名師韓愈、柳宗元都有很高的品德修養,宋代王安石說:“人無信無立,食言志,有德之人要言必行,行必果,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代代宗師的師魂表明,教師職業是一項古老的行業,又是一項高尚的行業,我國早在奴隸社會末,就有了“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學記》)辦學格局,當時也就有了專職教師,就開始形成了正規的教師職業規范,二千多年的沉淀,代代人師學而不厭,誨人而不倦的光輝形象青史:孔孟、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朱喜、蔡元培、陶行知、毛澤東、李忠玉、王春、王忠明、王勝春、楊瑞清、胡安梅等一個個高尚的師魂,一脈相承,儼然一條奔流不息的中華師德長河,很多老師包括本人在內觀看教育部一部《師德啟思錄》以后感嘆不已,激動不已。
二、淡泊世俗名利是師德之根,一種精神境界
在市場經濟負面效應下,教師隊伍中不乏有追名逐利的思想作怪,使得師德滑坡較為嚴重:①追逐排名獲勝名譽,致使差生流失,嚴重侵犯差生的受教育的發展權利;②片面強調升學率,讓差生分流;③仿效執法部門亂收費、亂罰款,如遲到一次罰款五角,打架一次罰款壹元等;④有償補課;⑤不平等對待學生,攀附權貴;⑥名利薰心、斤斤計較同行之間、領導之間相互猜疑等等。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這三十二個字是國家《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規定的我國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也是廣大教師從教育人的基本準則。教師的勞動是培養人的復雜勞動,它具有高度的創造性。要把學生培養成才,使他們既會做事,又會做人,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心血,付出無法計算的工作量,而且教師所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和由這種勞動所得到的回報之間是很難對等的,老師們囊中羞澀在現代社會豐富的物質文明面前不乏滋生自卑感,更讓一些老師不太熱愛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所以尤其是山區教師要努力磨煉自己高尚的人格,把教書作為一種事業,為之奮斗終身,奉獻終身。這就需要教師有一種無比高尚的心靈,無比樸素美的生活,無比淡泊的精神境界,辛勤耕耘的園丁修煉成師德正果,必須首先會念淡泊世俗名利真經。十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鄖西縣山村教師胡安梅放棄了外出打工,扎根山村,忘淡了享樂把所有的愛獻給了父老鄉親的子弟,廉潔從教,以身作則,多年如一日的給學生做飯、理發、補衣服,多年如一日地循循善誘,兢兢業業,多年如一日的苦修苦煉終于成了鳳凰涅磐。
三、潛心修業育人是師德之本,是教師的立身之本
教師的基本職責和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德高,也要學高,德高才能取信于學生,學高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素質,才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對教師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樹立優良學風,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教研水平”的敬業要求?!稁煹聠⑺间洝方o我們展示了一幕一幕嚴謹治學、潛心教學、平凡而又偉大的師魂:王建德老師精心輔導學生參加競賽;多才多藝李迅老師把枯燥的數學課上得津津有味;林偉要當學者式教師;曾經是紅演員的金鐵霖老師甘當幕后人梯;用肩從幾十里遠的地方背磚建校的王忠明;智訓小偷的王春牛老師;誨人不倦的王偉國老師……他們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教師修業育人的高尚風格,時代在飛速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社會,是一個以知識為中心、以智能為動力、以人為本的新型社會,新時代新要求,新時代新奉獻,我們教師要做“終身學習”的楷模,自覺加入繼教行列,不斷“充電”,不斷刷新頭腦,不斷擴大內存,潛心修業“學而不厭”,潛心育人“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