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摘 要:目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語文教學課堂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是順利開展教學的必要條件,該文試從創設情境,設置問題;了解學生,鉆研教材,加強學習等幾個方面粗淺地論述一下如何以有效組織活動來開展語文教學。
關鍵詞:組織活動 開展教學 關鍵環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c)-0148-01
現今中職院校學生語文水平整體不高,固然與選擇中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素質偏低,基礎知識薄弱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由于教師的授課方式陳舊。所以課堂改革勢在必行,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則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該文就“以有效組織活動開展語文教學”這一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努力創設情境,精心設置問題
現在,素質教育的理論已經深入人心,課堂教學要堅持自主性、活動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怎樣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教學,充分地展開思維呢?
一是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情境條件。情境的設置,要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可采用音頻、視頻、游戲等多種形式。例如:在講《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利用學生喜歡聽音樂的特點,先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同學們聽完都知道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很自然想到三國的人和事。說到三國的人和事,就不得不提到赤壁之戰,由此順利導入新課的講授。
二是要精心設置問題。問題的設置要給學生新鮮感,激發他們的興趣。因為只要是他感興趣的,他就會執著的做下去。針對學生這一特點,我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和學生溝通,獲取他們的喜好,據此來組織教學。例如:在講授《一碗清湯蕎麥面》第二個環節,尋找感動時,我抓住學生愛攀比的心理,從文中兩個孩子入手。每個學生都認為自己很體貼孝敬父母,我就讓他們和文中兩個孩子進行比較,找出文中表現兩個孩子體貼孝敬父母的語段并與自身進行比照,看誰的表現更好,他們一聽都認真尋找相關語段,并列舉自己與父母相處的實例,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他們從中也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并表態以后會做的更好,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了指引。
了解學生特點,聯系學生實際要有效組織課堂活動,就需要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只有了解學生特點,聯系學生實際,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
一要學習研究心理學和教育學。通過研究心理學和教育學,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以更好的組織教學活動。
二要多與學生溝通。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是思想達成一致的有效途徑。老師可以利用課間或課外活動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既能了解他們近期的喜好,以便組織教學活動;又能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更加配合活動安排。
三要建立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 通過了解學生特點,建立了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例如,中職院校的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同時他們又有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但對事物的認識僅浮于表面,不善于挖掘事物的深層含義,還需要老師的引導。基于此,我建立了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始終采用整體感知—— 合作探究—— 反思質疑—— 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通過整體感知環節,補充了相應的基礎知識,通過分組合作,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反思質疑,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的拓展延伸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了有利指引。這一模式的運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 鼓勵學生參與,增強學生自信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學生學習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
一是師生互動:教師真正參與到學生活動中。課堂上,教師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各種活動中,并積極鼓勵每位學生都參與進去。在講《一碗清湯蕎麥面》時,我們做了情境表演,在我剛剛介紹完這一環節是情境表演時,大家都低下了頭,我知道大家都不好意思去演,參與度不是很高,于是我先宣布給自己一個角色:飾演老板娘。學生一看老師都飾演角色了,分別舉手要飾演老板、母親、兩個孩子、周圍顧客等等其他角色,參與的積極性一下就起來了。氣氛很活躍,教學活動開展很順利。
二是教師對學生的表現要給予真誠的鼓勵和稱贊。在教學活動中,對每位學生的表演或回答問題,都要給予真誠的鼓勵和稱贊。這樣,慢慢的,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增強。在表演《一碗清湯蕎麥面》的情境劇時,我們師生互當演員,互當評委,同學們既體會到了角色的內涵,同時也學到了一些舞臺經驗,整個過程活躍而精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時,還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安排,設置獎項獎品,鼓勵學生們多多參與,漸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只有學生自信心強了,參與度高了,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開展,教學效果才能明顯提高。
3 深入鉆研教材,加強業務學習
教材是供教師達成教學目標的工具。所以,教師的教學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要想用好這個工具,就得深入研究,不斷挖掘。
一要深入鉆研教材文本。就語文教學來說,就要從最基礎的字、詞、段、句,到文中主題,再到由此延伸出的價值觀、人生觀,都需仔細研究、琢磨。形成系統的知識構架,再傳授給學生。
二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教材本身涉及面相對較窄,要想組織好教學活動,需要廣泛涉獵其他方面相關知識。例如:歷史、地理、時政、風俗、表演藝術等等。
在講授《一碗清湯蕎麥面》之前,我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包括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出版后的社會效應及各類學校對本篇課文主題的發掘分析等等,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鉆研。此外我還查閱了有關日本過年習俗及情景劇表演的相關技巧、注意事項等大量資料,為講授課文做了充分的準備。
總之,以有效組織活動開展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知識和知識本身以外的社會能力。我結合自身實踐覺得以上幾方面最為關鍵。當然,如何更好地組織教學,讓課堂的每一分鐘都體現出價值,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總結。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新課程總結與反思[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3] 張憶雯.中職生職業素養將是永恒話題[J].江蘇教育,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