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濤 曹慶澤
摘 要:工程叉車在運作過程中會對液壓系統造成嚴重污染。污染液壓系統的物質包括:廢水、廢氣、機械溶劑與固態塵粒等。液壓系統遭污染到會削減其工作壽命,對運輸工作成重大困擾,因此,該文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從分析污染物類型與來源入手,提出幾條控制液壓系統污染的措施。
關鍵詞:叉車液壓系統 污染 控制
中圖分類號:TH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a)-0085-01
叉車是一種便捷的運輸工程機械,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貨艙、碼頭、鐵路的運輸作業,隨著社會發展叉車的應用范圍還將不斷擴大。叉車的液壓系統與叉車運作效率之間存在著必然關聯,良好的液壓系統是叉車順利運作的重要前提[1]。相關數據指出,液壓系統故障占全部叉車故障的五成左右,而叉車故障中因污染原因造成的故障在七成以上,因此對叉車液壓系統污染進行嚴格控制是叉車專業技術人員的首要研究課題。
1 當前叉車液壓系統污染物來源及控制問題
1.1 未能及時清理系統的固體污染
污染液壓系統的固體物質主要是堆積在系統元件中的焊接廢渣、銹蝕鐵屑、磨料廢屑等,這些污染物長期淤積在液壓系統內得不到及時清理,容易造成系統損毀。此外,叉車液壓系統在運轉時,需要往活塞處充注油液,在充注油液時不可避免地會將空氣一同注入,而空氣中夾帶的塵埃棉毛等雜質同樣會造成液壓系統的污染。
1.2 液體污染物控制不當,導致機械腐蝕
液壓系統使用的液壓油中如果混入了水分,在高溫催化下,水分會與液壓油產生反應,混合成浮在表面的渾濁液,這樣會造成液壓油質變,減弱液壓油原有的潤滑性,無法達到良好的防銹、防腐效果;水分還會與液壓油中的其他成分發生化學反應,造化系統過濾裝置的堵塞,催化液壓油質變;此外,水分在與液壓油中的硫元素或氯元素化和后會生成具有強烈腐蝕性的硫酸與鹽酸,造成系統原件腐蝕。
1.3 在安裝液壓系統沒有做密封工作造成安全隱患
污染液壓系統的氣體主要是空氣。液壓系統受到空氣污染通常是因為管道封閉性不佳、原件連接松動、回油管暴露于油面之上、系統連接時沒有做好排氣工作。叉車液壓系統運行時內部溫度升高,在高溫催化下油液中混入的空氣會化成氣泡在液壓油中懸浮,造成了液壓系統的安全隱患。
1.4 叉車運行時會產生能量造成液壓系統污染
叉車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能和靜電,這些能量也會造成系統污染。具體來數哦,高溫熱能會使液壓油的粘稠度下降,造成油體泄漏隱患,催化油液發生變質反應[2]。此外,叉車在運行時還會出現靜電和電磁波,這些能量會提高油液與有害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降低液壓油的粘稠度。
2 污染的控制
2.1 優化液壓系統設計
在對叉車液壓系統進行設計時,要一一評估系統零件的各項性能,盡量選擇防污染效果較好的零件進行系統安裝。例如,盡量采用凸邊連接而減少使用管頭連接;不要將空氣過濾裝置安裝得太低或太過暴露,應當盡量隱蔽;盡量選擇增加了內襯的油管作為軟管,要注意在系統活塞處加設防塵設備,在液壓缸上開設排氣口。
2.2 安裝時必須注意細節
在安裝液壓系統時,要選用沒有銹蝕的無縫鋼管,管口處要注意去除毛刺,在彎曲時要使用專門的彎管機器,盡可能避免熱彎。在安裝管道時,要注意檢查設備各處接口是否安裝牢固,杜絕泄漏情況發生。此外,要注意調整吸油高度,嚴格檢查,不能出現空穴情況,回油管道必須深入液壓油之下,防止產生飛沫。在試裝液壓系統后,要將管道拆卸下,用濃度約為20%的鹽酸進行清潔,再用濃度約10%的蘇打水中和鹽酸,最后用清水洗凈烘干備用[3]。
2.3 更換液壓油時要嚴格控制污染物進入
在叉車運行時,為防止污染物進入,不得開啟油箱的密封蓋;還要經常檢查液壓系統的密封裝置,防止水分和塵埃的污染。在更換叉車液壓油時,必須先將陳油徹底清除,洗凈油箱后才能注入新油。再注入新油之前,要先對新油進行沉淀處理,沉淀時間不得低于24小時。在往油箱注入新油時,必須確保油箱口無污染物。
2.4 定期檢查維護液壓系統
要定期對液壓系統進行檢查,以便及時清理污染物,杜絕因污染而造成的嚴重危害。在檢查或修理液壓系統時,若需要對系統地零件進行更換應當盡量選擇原裝零件,即便配不到原裝零件也要選擇與原裝零件相似的零配件。此外,檢修液壓系統還要注意對零配件進行清潔處理,在清洗配件時要使用性質溫和的清潔劑;在清洗不同濾網和濾芯時,要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和清潔工具,如洗高精濾芯要用超凈清潔劑;洗紙濾芯要用清洗液等。
3 結語
綜上所述,控制好叉車液壓系統污染是保障叉車正常運作的重要前提條件,只有控制好污染才能延長叉車液壓系統的使用壽命。因此,作為我們作為叉車操作專業技術人員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積極探索控制液壓系統污染的相關技術,減少系統污染,保障叉車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 高景文.工程機械液壓系統污染的途徑與控制[J].工程機械,2011(11):12-15.
[2] 夏立群,牛世勇,張新國.液壓系統的氣體污染與控制[J].機床與液壓,2012(7):3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