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玲
摘 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新穎高效的教學模式紛紛蘊育而生,打破了傳統教育過程中落后的教學模式,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生機活力。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大大改善了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促進了學生整體數學素養的提高,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該文主要從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的意義展開討論,提出對如何更好的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的思考,針對“有效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和現狀,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有效性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a)-0136-01
受到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影響,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課堂學習氣氛低沉,學生對數學學習逐漸失去興趣,甚至出現排斥、抵觸的心理,導致小學數學教學長期以來處在瓶頸發展階段,難以實現質的突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一直備受教育者和學者的爭議,如何成功的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為我國目前小學數學教育面臨的難題之一。
1 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對于我國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一,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數學教學“題庫訓練”的教學方式,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更傾向于培養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利用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展開高效的教學活動。既達到了高效教學的目的,又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和壓力,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其二,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學生創新思維和數學的綜合素養的提升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促進了學生更全面的發展。
2 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存在的問題
2.1 師生關系僵化,缺乏對學習的熱情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老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知識的代表者,權威的象征。老師在進行教學時,為了維護老師“權威”的形象,很難真正做到與學生實現平等相處,導致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僵硬,僅僅只局限于課堂上知識的交流。學生學習的興趣得不到妥善的開發,學習的熱情逐漸下降,課堂學習效率低下,對于學習中存在的疑惑不能做到及時的向老師反饋,久而久之形成無效的教學活動,數學學習效率明顯下降。
2.2 課堂互動性差,課堂教學方式單一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的教學場所僅局限于三尺講臺上,并且采用填鴨式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按照備課的教學內容按部就班的展開教學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較差,導致教學信息的嚴重滯后。學生也只是被動的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缺乏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更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整體的數學素養嚴重滯后。
2.3 教學內容理論化,運用知識意識淡薄
小學數學教材由于本身教學內容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很難激發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而數學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把學生帶進自己事先設計好的解題思路之中,采用大量的題海戰術進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一昧的追求解題的準確率和高分數,從而導致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淡薄,嚴重違背了學以致用的學習思想。
3 如何更好的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3.1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老師和學生作為教學和學習的主體,失去了任何一個教學活動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設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老師自身的角度考慮,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改變傳統陳舊的觀念,擺正自己和學生之間的地位和關系,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意見,鼓勵學生對老師教學的內容提出疑問,并耐心認真的一一作出解答,成為學生的學習上的良師,生活上的益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學生應認清自己在學習中的主動地位,積極轉變傳統被動的、受控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學習中及時的向老師提出存在疑惑的問題,反應自己真實的掌握情況,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另外,老師要學會適當的調動起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莎士比亞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到興趣,才會產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欲望,從而實現有效的學習方式。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適當的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的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3.2 創設情境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
高效的教學活動的關鍵在于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只有主體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才能形成熱烈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如果老師忽略了學生學習主體的角色,只會造成單向的教學活動,教學效率低下,最終形成無意義的教學。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倡導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的采用情景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通過帶領學生融入特定的學習環境中,在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中展開數學知識的教學,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數學教學的難度。例如,數學老師在進行加減法運算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組織口算比賽的方式展開數學教學,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強化學生對于運算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比賽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或者精神鼓勵,激發其他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欲望。
3.3 強調數學學習的實用性,爭取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對于掌握的知識的應用,擺脫傳統題海戰術的思想束縛,不能一昧的追求對于知識的理論掌握情況和分數的高低,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運用數學知識,既達到了知識的靈活運用,又強化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如在學習長度單位時,老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旗桿、課本、鉛筆、課桌等用形象生動的事物加深學生對于長度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效率。
4 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不僅是廣大教育者長期以來的共同追求,更是小學數學教育未來發展的長期目標,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的過程中,我們應堅決杜絕形式主義,以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讓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不斷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開展全面的、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 黃錦姝.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缺失與重建[J].小學教學參考,2009(21).
[2] 李艷艷,常秀芹.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問題探析[J].教學與管理, 2008(24).
[3] 郭其龍.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