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朋坤
摘 要:比喻、比擬、借代、象征,或屬于不同的修辭格,或屬于寫作的一種手法,卻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以致有時讓人分辨不清。但是,它們在構成基礎、運用目的、使用方法等方面還是有著許多比較顯著的不同點的。
關鍵詞:比喻 比擬 借代 象征 區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a)-0226-01
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由三部分組成:本體、喻體、比喻詞;本體就是被比的事物,喻體就是用來作比的事物,比喻詞就是連接本體和喻體的詞。比喻有三種類型:明喻,其形式是“甲像乙”;暗喻,其形式是“甲是乙”;借喻,其形式是“乙代甲”,即本體和比喻詞都不不出現,直接把喻體當作本體來說。比喻有以下作用:一是用熟知的事物去說明還不熟悉的事物,使人們容易理解;二是用具體事物去描繪比較抽象的事物,增加語言的形象性,使讀者產生聯想。這種修辭方法在各類文體中都十分常見,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它與與比擬、借代、象征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區別還是十分顯著的。
1 比喻與比擬的區別
比擬就是把物當作人來描寫,或把一事物擬作另一事物來描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叫擬人,后者叫擬物。被比擬的事物叫本體,用來比擬的事物叫擬體。正確運用比擬,可以增加語言的生動和形象性,不僅可以使讀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可以使讀者對該事物產生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同比喻一樣,比擬也是人們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因為比喻和比擬都是兩事物相比,所以部分同學常常分辨不清。其實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十分明顯的。
1.1 從表達重點看
比喻重在“喻”,即比方,它十分注意并著重突出事物的相似點,用容易明白的事物來說明不易明白的事物;比擬重在“擬”,即模擬,它干脆把甲當作乙來描述,對于事物的相似點,已不著重突出了。
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例2,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例1是比喻,在“美”這點上,春天和小姑娘是完全相似的,作者借小姑娘的形象,目的是突出春天的無窮魅力。
例2是比擬,作者把房屋直接當作人來描寫,只是為了顯示其雨中的狀態,至于它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并不是作者關注和表現的重點。
1.2 從表達形式看
喻體往往是以名詞性詞語的身份出現的,表示一種實體事物;比擬中起比擬作用的成分一般是描述性的,往往是由動詞或動詞短語,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充當的。
例3,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例4,月亮躲在云層里。
例5,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例3是比喻,喻體“火”、“霞”、“雪”,都是名詞;例4和例5都是比擬,“躲”、“紅起來了”,分別是動詞、形容詞短語。
1.3 從構成方式看
比喻和比擬一個有連接詞,一個沒有;二者之中,凡是有比喻詞的,就是比喻,否則就是比擬。
例6,小鳥像歌唱家。
例7,小鳥成了歌唱家。
例8,小鳥在歌唱。
“像”、“成了”都是比喻詞,例6、例7都是比喻;例8,把小鳥直接寫成會歌唱的人,是比擬。
2 比喻和借代的區別
所謂“借代”就是換個名稱,換個說法;被替換的事物叫做“本體”,用來替換的事物叫做“借體”。這里所說的比喻與借代的區別,指的是借喻與借代的區別。借喻,其形式是“喻體代替代本體”;借代其形式是“以此代彼”。因為二者都有“甲代乙”的特點,所以容易混淆。筆者在此以《梅嶺三章》中的詩句為例說說它們的區別。
血雨腥風應有涯。
人間遍種自由花。
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
其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用的都是借喻的修辭方法,第三句和第四句用的都是借代的修辭方法。
2.1 從構成基礎上看
“血雨腥風”:指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對人民的血腥鎮壓;“自由花”:指共產主義理想。在本質上,“血雨腥風”與國民黨派對人民的鎮壓,其“殘酷性”是完全相似的,共產主義的理想與“自由花”其“完美性”也是相似的,且本體和喻體分屬不同類事物。
“旌旗”,旗幟的統稱;軍隊在哪作戰,旗幟就在哪飄揚,這里“旌旗”就是軍隊的代稱。“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做報警用的煙火,烽煙燃起就意味著戰爭的開始,后泛指戰火或戰爭。“旌旗”、“烽煙”分別與軍隊、戰爭相關,本體和借體關系密切。
本體和喻體相似點是構成借喻的基礎,本體和借體相關性是借構成借代的基礎。
2.2 從表達作用上看
第一句和第二句,其作用在“喻”;第一句形象地揭露了反動派鎮壓的殘酷性,第二句則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共產主義理想的美好。第三句和第四句,其作用在“代”,不直說“軍隊”、“戰爭”,而用“旌旗”、“烽火”替代。
借喻能生動形象地揭示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深入淺出地闡發事理;借代能引人聯想,使事物形象鮮明、使語句活潑生動。
3 比喻和象征的區別
象征是借助某種具體的形象來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種方法。由于比喻和象征都是利用事物之間的聯系,借助人們的想象能力,以熟說生,以甲說乙,所以也容易混淆。二者在于以下四個方面有顯著區別:
3.1 從定義上看
象征是一種文學創作的表現手法,考慮的是如何把文章寫好。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考慮的是怎樣把話好。
3.2 從目的上看
使用象征和比喻都是為了讓表述生動具體,但除此之外,使用象征手法,在特殊的社會環境里,還有讓文章通過喬裝打扮混過關卡的目的,從而起到宣傳鼓動的作用。高爾基的《海燕》這首散文詩,熱情歌頌了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揭露了沙皇的黑暗統治,并號召人民群眾積極行動起來進行革命斗爭。在沙皇專制統治的俄國,這樣的文章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光明正大的在正式刊物上發表的。盡管它的發表是由于“編輯的疏漏”造成的,但是沒有這種包裝,連“疏漏”的機會也是不會有的。
3.3 從用法上看
象征和比喻都是以甲說乙,但“乙”的范圍卻有所不同,象征手法中的“乙”,只限于和人有關的事物,如思想、精神、意志、性格等。而比喻中的“乙”,范圍則十分廣泛,它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只要是異類,兩者有相似點,都以可以熟比生。
象征是“托義于物”,因而它往往結合比喻、擬人的手法,對用來象征的事物做全面而具體的描寫,以顯現其與被象征事物之間的聯系,象征手法的運用一般是從文章的整體上顯現出來的;而比喻只涉及具體的句子,涵蓋面要比象征小得多。
4 從釋義上看。
用來象征的事物其象征意義是什么,一般說來,不但要從整篇文章上來考慮,還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像《海燕》中的海燕、海鷗等海鳥、波浪、風云雷電,究竟象征什么,都需要聯系俄國大革命前夕急劇變化的形勢,才好做出準確的分析。而比喻它的本體是什么,一眼則可以看出來。
參考文獻
[1] 邢福義.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薛金星.語文基礎知識手冊[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