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林
摘 要:目前我國的英語學科教學在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價上有諸多弊端。本文在分析了學科成績評價體系不合理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革的一些辦法。
關鍵詞:英語課程 考核評價 考核內容 考核形式 考核標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129-01
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交流。目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英語教學還停留在以考試過關為目的的教學現狀。考核評價體系直接關系到考試結果及對教學質量的評價,直接影響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因此必須建立起與教育目標相適應的考核評價方法。要全面、系統、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要從考核內容、考核形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出一套相對完整、切實可行的能充分發揮考核功能及能夠實現英語教學目標的考核制度,達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從而實現英語教育的基本目標。
英語課程有別于其他課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選取上與其他課程遞進式的安排有所不同。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以單元為教學單位,以話題為切入點,聽、說、讀、寫、譯、五項內容齊頭并進,相輔相成,而個單元各個話題之間相對獨立,前后關聯不大。而語言類課程的學習又有其獨特的習得規律。所以,英語課程應將學生語言知識的運用放到首位,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
1 存在問題
1.1 終結性考核所占比重過大,把考核當做教學目的與終結
現行的考核方式中,終結性考核所占比重過大,從而對教學雙方帶來一種誤導:對教師而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考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應試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而學生也通以過考試為目標,從而養成了學生“死記硬背”、“臨時抱佛腳”的學習習慣。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平時學習評價,忽視了不同學習態度后面不同的學習狀況和努力程度。這種重知識輕能力的評價模式,不但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會導致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培養的缺失,這與英語教育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1.2 過程性考核評價隨意性較強,評價概念狹小,考核標準不健全
目前,我校的英語課程中,教師對平時成績的給付缺乏科學性及合理性。
主要體現在考核評價標準還不夠健全,導致教師的過程性考核隨意性較強。教師往往通過一次提問、一次作業或一次對話就決定平時成績的高低。這種評價的方式及內容明顯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教師沒有針對不同的授課對象、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培養目標來確定考核的方式和內容。如此隨意的考核評價方式,不能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1.3 考核評價主體單一,評價主客體之間缺乏交流
目前任課教師多采取教師單方評價,沒有將考核對象納入到評價過程當中,學生對自身學習狀況缺乏總結與回顧,沒有發言權,對評價結果只能被動接受,這必然會導致學習積極性的下降,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缺乏第三方評價,也有可能導致考核結果的不公。
1.4 考核評價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執行力度不夠
由于本課程任課教師較多,教師工作任務較重(很多教師承擔3-4個教學班的授課任務),教師進行過程性考核工作量很大,而最為主要的原因是部分教師對考核評價重視程度不夠,加之教學管理不到位,課程的考核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很難做到公平、客觀、合理,已制定的評價方案得不到落實,很難做到善始善終。
2 解決辦法
2.1 構建合理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習者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獲得自我學習能力,因此,構建形成的而非終結的、多元的而非單一的、互動的而非單向的、發展的而非獎懲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是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針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確定由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疊加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合理分配賦分權重,使課程考核能夠達到如下目的:第一,綜合考察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素質目標;第二,達到以考核規范教學的目的;第三,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2 確定考核內容、考核形式及考核標準
考核內容的確定:考核內容確定應遵循多樣化原則,考核既要評價學生的知識,又要評價學生的應用能力與技能,同時也要考核學生學習程度的投入狀態。在對本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確定聽、說、讀、寫譯多方面的教學目標。考核內容還應該包含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態的考察,包括學習態度、表現、技能方法的掌握等。
考核形式及標準的確定:考核形式的確定應依據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原則,通過探索基于不同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確定聽、說、讀、寫、譯不同內容的考核形式。開發諸如演講、課本劇、網絡作業、作品展示、小組匯報等多種考核方式,全方位考察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針對每一項學習內容,制定具體的考核內容(觀測點)及評分標準。同時,制定合理的學生平時學習狀態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效果進行有效跟蹤。考核應采取多元評價,評價主體由教師一人改為多人參與,由任課教師、學生本人、學習小組成員組成,必要時也可由其他相關人士參與。同時,加強評價主客體之間的交流,達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目的。
通過進行考核評價的研究,探索適合本課程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的評估和監控,確保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及時的反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制定由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疊加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即可進行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的全程評價。評價過程要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一次評價不是對一段過程的總結,更是下一階段活動的起點、導向和動力。充分發揮考核的評價功能和激勵作用。
通過考核評價方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明確考核內容,制定考核標準,選取適當的考核形式。考核內容的確定要建立在學生語言基本應用能力提升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上。針對本課程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制定有針對性的考核評價方式。同時,考核內容、方法的選取,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未來走上社會的基本需求。要實施全面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實施智力目標和非智力目標辯證評價體系。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評價由任課教師一人改為多人,評價可以采取自評、互評、他評等。加強評價主客體之間的交流,使學生能對自身學習狀況有一個準確定位,明確努力方向,以評促學。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外語課堂教學新模式芻議[J].外語界,2006(4).
[2] 劉麗紅.高職院校實施動態英語教學策略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