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衛 陸永利 鄒飛 李從德 袁太寧
摘 要:高等醫學院校的隱性課程,是隱性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領域的重要分支。素質拓展是一種新的素質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和智能結構。探究生理學的隱性課程和素質拓展課程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中的作用是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生理學 隱性課程 素質拓展
中圖分類號:G423;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138-01
隱性課程是指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和發展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課程,顯性課程則是有計劃、有目的及有組織地實施的系統性課程。隱形課程與認知、道德等要素共同影響學生的學習,并起到增強道德情操的作用。隱形課程可彌補顯性課程文化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從而提升顯性課程的學習效果。在良好的文化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心理環境下,有利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諧發展。隱性課程在現代高等醫藥院校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素質教育是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之一,素質拓展是一種新的素質教育。大學生素質拓展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位大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才,主要內容是以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為著眼點,整合用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和工作項目,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完善知識和智能結構。該文主要闡明生理學的隱性課程與素質拓展課程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中的作用。
1 生理學的隱性課程的基本內涵
生理學是以生物機體的生命活動現象和機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為研究對象,揭示和闡明生物機體的功能及其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生理學是高等醫藥院校的重要基礎課程。醫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如何診斷和治療疾病,首先必須了解正常人體的功能,并為后續課程如藥理學、病理生理學以及臨床各科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生理學是醫學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之間的橋梁。生理學隱形課程宏觀上包含課堂文化、學習成就、師生關系等要素,而微觀上包含評價方式、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道德價值觀等要素。因此應挖掘生理學專業知識的隱性要素,為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并重,全面發展的新型高等醫學人才服務[1]。
2 素質拓展課程的基本內涵和作用
素質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在于強調作為主體的人的基本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發展[2]。素質拓展課程是將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部分項目內容納入教學計劃的課程。通過素質拓展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有目的、有選擇地學習,體現素質拓展課程的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和系統性的特點。
高校開設素質拓展課程有助于大學生素質拓展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以及增強學生進行素質拓展的自覺性與自主性,真正激發學生內在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協調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的關系。同時對大學生的德育起強大的支撐作用[3]。
3 與生理學隱形課程相關的素質拓展課程
加強生理學隱性課程的建設,構建良好生理學隱性課程的基本要素,推動生理學隱性課程建設與發展,開設生理學隱形課程密切相關的素質拓展課程,諸如:醫學倫理學、動物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精神免疫學、心理與健康、保健與健康、創新教育、神經生物學、死亡學等。
生理學中的許多主題均蘊含公共衛生、社會福利、道德與倫理等問題。教師可將這些生理學的隱形課程所隱含的問題融入到生理學教學過程中。而且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生理學的知識主要是在實驗中獲得的,因此生理學實驗還涉及到醫學倫理學與動物倫理學的相關問題。在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普及動物福利思想,讓學生尊重動物和愛護動物。在動物實驗設計時應統籌安排實驗內容,盡量減少實驗動物數量,在保證教學質量的情況下進行實驗過程的優化組合,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動物的痛苦[4-5]。對具有濫殺或虐待動物傾向的學生要及時給予制止和批評,引導學生養成尊重和愛護實驗動物的意識,從而對自然界眾多的生命產生珍惜、尊重和敬畏之情,有助于養成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識和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強調現代醫療服務模式“以患者為中心”,不僅要為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尚需提供社會、心理行為等方面的服務。因此作為醫學生應了解心理和社會因素對生理功能和生理性調節的影響。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動態認識機體各器官系統在不同的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行為因素等影響下的功能活動變化。如緊張、焦慮、應急等會導致、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而不良生活習慣也會破壞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這些生理學的隱性課程對生理學課程的學習效果及正面促進作用。學生本人也可選擇與生理學的隱性課程相關的素質拓展課程進行學習提高。如素質拓展課程生理心理學探討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和腦的機制,揭示認知、運動控制、動機行為、情緒和精神障礙等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神經過程和神經機制;而精神免疫學闡明機體在緊張刺激狀況下的免疫學變化,以及這種免疫學變化對中樞神經系統施加的可能性影響,從而進一步揭示某些心身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產生的心理免疫機制。上述素質拓展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和智能結構,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疾病觀,了解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內涵。
教師在生理學隱性課程中占據主導作用,而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相反在選擇素質拓展課程時,學生根據興趣及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選擇,處于主導地位。醫學生理學的隱性課程的內涵與作為未來職業醫師規劃的素質拓展課程的內涵并非是完全獨立的,兩者的內涵是有部分交叉的。因此,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部分內涵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培養具備較高文化素養的高水平專門醫學人才。
作為醫學生,臨床醫師將是絕大多數學生未來的職業,因此,醫學生將圍繞醫師這個未來的職業進行規劃,有選擇性地進行素質拓展課程的學習,為適應未來的社會環境做好準備,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的有機結合,構建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體系,為社會培養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醫學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紅衛,陸永利,李從德,等.加強大學本科醫學生生理學的隱性課程建設的探索[J].中外醫療,2011,30(24):111,113.
[2] 陸永利,楊紅衛,周敏,等.在生理學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4):255-256.
[3] 張巍.對大學生素質拓展課程化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8(34):83.
[4] 田志環.動物福利背景下的高校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 2008,14(9):200-201.
[5] 金玫蕾.我國實驗動物科學帶來的動物倫理及福利問題[J].生命科學, 2012,24(11):1325-13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