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田養利
摘 要:陜西獨立學院合作交流工作起步晚,各校之間工作進展程度不一,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陜西獨立學院應著眼長遠,重視對外交流的部門建設、制度建設和人才培養。合作交流項目推動方面,在繼續深入開展學生交流的同時,尚需大力開展教師交流與學術交流,要努力做好引進來的工作。
關鍵詞:獨立學院 對外交流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221-02
1 獨立學院及其對外合作交流工作概述
我國獨立學院萌芽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當時教育部推進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為擴大高等教育資源,國家鼓勵公辦高等院校引進社會資金,舉辦獨立的學院,1999年,浙江大學與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創辦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可為例證。2003年,教育部發布《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教發〔2003〕8號,簡稱教育部“8號文件”),教育部“8號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獨立學院”的概念,并明確其含義:“本文所稱獨立學院,是專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按公辦機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級學院、‘分校或其它類似的二級辦學機構不屬此范疇。”至2013年5月,全國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資格的獨立學院共計287所。
獨立學院的合作交流工作呈現出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發展很不平衡的特點。重視學生外出交流是獨立學院對外合作交流工作的共性。
據現有資料,獨立學院的合作交流工作先在具有區位優勢的沿海沿邊地區的獨立學院得到較快開展。以江浙地區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例,該校已與14個國家和地區的48所院校及機構簽署了校際合作協議,開展了一系列實質性交流和合作, 開展的主要項目:國家教育部批準的三個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最早開始于2002年)、學生赴境外交流項目(2005年啟動)、推薦本科生赴境外高校攻讀碩士學位項目(推薦人數占畢業生比例從2005年的2.5%逐年上升至2010年的12%)。[1~2]廣西獨立學院則利用靠近東盟的區位優勢發展合作交流,早在2009年之前,廣西當時9所獨立學院中有6所與東盟各國、美、日、韓等國家存在不同層次的交流合作,累計互派學生近千人。[3]近年來,內地獨立學院的對外交流工作也有程度不同的進展。以四川獨立學院為例,目前四川現有獨立學院13所,其中9所設立專門的外事部門,并配備專職人員。各校每年派出學生多則200余人,少則10余人。[4]
2 陜西獨立學院對外合作交流問題分析
2004年,陜西省第一批獨立學院(共八所)成立并獲準招生,當年在校生規模為5145人。目前,陜西獨立學院的數量己增至12家,在校生規模也由2004年的5145人發展到目前的10萬人。[5]
陜西12所獨立學院中,目前重視并經常開展對外合作交流的有6所。
2.1 對合作交流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擴大教育開放的方針—“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把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促進國家教育發展和培養大批國際化人才的必要手段。[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論述反映了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也更加表明: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學校健康發展和培養優秀人才的必然途徑。
總體來說,陜西獨立學院對合作交流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表現如下:有部分學校很少開展活動;在目前學校普遍重視官網建設的背景下,多所學校網站上面雖然內容豐富,但幾乎沒有甚至沒有合作交流方面的信息;校內合作交流工作機構設置層級較低或者沒有設置專門的機構,這一方面反映了各校合作交流工作處于發展初期的現狀,另一方面也表明普遍缺少主動性,難以適應當前和未來的發展。
2.2 無形的基本建設任務艱巨
瀏覽各獨立學院有關國際交流合作的宣傳資料,經常能看到的是開展交流的內容和作為成果的相關數據。“內容”要豐富,“數據”要喜人,不能沒有有力的支撐。總結既往,面向未來。不難看到,基本建設的不足正在制約陜西獨立學院合作交流工作的發展。
第一,合作交流人員的配備方面。缺少專門的人員配備,配備人員的業務素質也急需提高。相較于歷史悠久的公辦高校,獨立學院的外事工作剛剛起步,外事人員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
第二,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方面。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當前不可或缺。獨立學院具有機構精干高效、機制靈活的特點,為合作交流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還要看到,無規矩無以成方圓,合作交流工作事關交流教師的切身利益、學生的個人成長,也必須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同時符合外事工作的要求。
第三,合作交流部門和部門工作人員缺乏工作經驗。部門設置的缺失或不規范、人員配備的不足或兼職,使得合作交流工作部門難以形成自己部門的工作風格,工作人員缺少歸屬感和工作的連續性。
2.3 交流活動種類方向相對單一
從各校目前的交流活動看,學生交流為主,缺少教師交流;而學生交流也呈現單向交流的特點。獨立學院經費來源的不同以及投資方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是影響教師外出交流的潛在因素。
3 建議
3.1 加強對國際交流工作的領導
總體而言,陜西獨立學院應進一步加強對合作交流工作的領導。
首先,應樹立教育國際化的理念,把國際化作為提升辦學實力的重要途徑,作為學院發展的動力和重要途徑。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張秀琴認為:“對高等教育而言,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能力建設的巨大推動力。”[7]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白章德主任認為:“第一,毫無疑問,封閉會導致落后。我認為,與外界開展合作交流是將中國的高等教育做強做好的途徑之一。任何一所高校,無論排名是靠前還是靠后,都要通過交流來保持優勢抑或彌補不足,不能只進行單一的自我循環、內部循環。”[8]endprint
第二,建立專門的兼顧各校實際與未來發展的合作交流機構。專門機構的設立預示著合作交流工作成為學院工作的一個方面,并使得此項工作從部門設置上得到保證,機構的具體設置及層級應兼顧現狀并有一定前瞻性。國際交流工作的特點決定了實際開展外派與接待工作中,合作交流部門要和各方頻繁打交道,許多工作需要學校層面的及時協調與決策。
3.2 把內涵建設作為合作交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國際交流工作人員的配置與培養。工作卓越,人才先行。優秀的人才是一切工作成功穩健開展的重要保證,在工作在人員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注意進行合作交流業務人才培養工作。適應獨立學院的實際需要,從事國際交流的工作人員應成為懂外事、懂教學、懂學生管理、了解本校情況、具備一定的項目管理能力和外語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此外,從事國際交流的工作人員經常扮演的角色就是雙方或多方溝通的橋梁。
第二,建立健全有關合作交流的各項規章制度。如前所述,合作交流工作事關交流教師的切身利益、學生的個人成長,也必須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同時符合外事工作的要求。獨立學院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國際交流業務部門必須勤于總結,在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實際的各項規章制度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3.3 合作交流項目的鞏固與拓展
第一,學生項目的鞏固與拓展。目前,開展合作交流各校中,學生交流項目開展較多,如聯合培養、短期研修(一學期或一學年)、寒暑期交流等多有不同程度的開展,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學生項目的鞏固方面,實踐中發現:教學配套,特別是英語教學如何適應目前獨立學院合作交流的發展很值得研究與探索;隨著時間的推移,合作交流的形式和內容也需要積極拓展。
第二,教師交流的強化與學術交流的開展。與一般公辦院校相比,教師交流和學術交流是獨立學院對外交流的短版。“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之一,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形勢下,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向外界及向國外吸收新鮮氧氣,以保持高校教師作為持久傳遞新信息的角色。……地方高校的師資尤其突顯出其在學校的地位和作用,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情勢下,更加要發揮其應有的功用。”[9]獨立學院的教師也不例外,教師交流的強化與學術交流的開展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作為獨立學院,應盡可能提供交流機會,作為教師應努力提高交流能力。
第三,雙向交流的實現。獨立學院依賴母體學校師資,專職教師隊伍正在建設,學校的軟硬件設施不完善的現實都可能影響到“引進來”的工作,相關問題需要積極努力加以解決。
在2012年11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單位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教育國際化與信息化論壇在上海成功召開,有位河北師大的老師提問,對國內的二本院校和獨立學院而言是否有必要走國際化的道路。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先生表達了如下看法:“我覺得,發展國際化教育需要在不同層面、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學校來進行,我想國際合作只是途徑之一。任何類型的學校都可以尋找一個國際合作的途徑來加快自己的發展,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示。我認為是有這個必要的。”[10]
面對國際化,獨立學院不容錯過。
參考文獻
[1] http://www.zucc.edu.cn/zwhz/
[2] 魏玲,潘玲玲.獨立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現狀及對策分析——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例[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增刊):31.
[3] 李明陽.關于廣西獨立學院合作交流的思考[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9(4):71.
[4] 侯璐.四川獨立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時代教育,2013(2):19.
[5] 鄭敏,馬勇.陜西省獨立學院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1(14):89.
[6]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7] 張秀琴.推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J].世界教育信息,2013(9):7.
[8] 熊建輝,張立瑋.為促進中國高校能力建設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J].世界教育信息,2013(9):10.
[9] 鐘偉良.地方高校教師國際交流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9(4):397.
[10] 世界教育信息編輯部.高端對話:中外合作辦學與師生國際流動[J].世界教育信息,2013(7):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