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厚紅 王建林
摘 要: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存在嚴重不平衡的現象。大力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民精神生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將基礎素質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結合起來,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普及,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切實加強理論指導,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農村社區教育的體系。
關鍵詞:社區教育 三農問題 農業科技進步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244-01
受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多種條件的影響與制約,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明顯滯后于城市社區教育。由于政府重視程度不統一、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直接導致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存在嚴重不平衡的現象。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資源共享,人們的認知程度嚴重制約著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當前,大力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有助于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三農問題”,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1 我國當前面臨的“三農問題”
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更關系到社會穩定、國泰民安。
1.1 農業問題
農業問題,包括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流通、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等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產供銷體制不順暢是阻礙農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發展農村社區教育,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對解決農業問題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1.2 農村問題
農村問題包括統籌城鄉發展、小城鎮建設、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結構調整等問題。在統籌城鄉發展、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也是農村面臨的重大問題。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有效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1.3 農民問題
現階段農民問題主要包括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等問題。真正有效地解決農民問題,需要政府重視,更需要全社會的力量。發展農村社區教育,通過“陽光培訓”工程、發展綠色產業,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建設民主公平的市場環境,為農民增收減負。
1.4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和舉措
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在于給予農民平等的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使他們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平等和諧的城鄉關系,城鄉互動,共同發展。
發展農村社區教育這一問題的提出正是基于當前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在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通過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2 合理配置農業剩余勞動力資源
我國農業勞動力資源存在數量多、素質低、分布不平衡、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等特點。按照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分析,由于城市現代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明顯明顯高于農業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在不受干涉的情況下,農業勞動者存在向城市滾動的自然傾向,從而工業部門的擴張可以獲得來自農業部門的勞動力供給。不過這種模型當中顯然忽略了城市也存在著失業這一不可避免的問題。
實際表明,農業內部發展是可以消化一部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也是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政府已經制訂城鄉統一的就業規劃,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強培訓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等,通過各種措施來提高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業率。
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嚴重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要求較高素質和工作技能的勞動力。因此,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將基礎素質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結合起來,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
3 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科學技術推廣
近年來,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受訓農民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為目標,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日益興起。發展農村社區教育,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穩定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加快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大力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農村勞動力培訓、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基層農技推廣等人才培養工程,加強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等隊伍建設,形成一支數量足、留得住、用得上而且結構合理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由政府出面統籌文化、教育、農業、科技等各方面,實現社區內教育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社區內職業學校或職教中心的作用,聯合社區內基礎教育和相應的教育資源更好的教育部門發展社區教育,還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對農村地區的輻射作用,聯合辦學。廣泛利用社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的力量辦學,教育教學內容要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必須堅持區域實踐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針,及時總結新經驗,切實加強理論指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農村社區教育的體系,推動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程,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參考文獻
[1] 生永明.江蘇省發達地區農村社區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以江陰市為例[D].中國農業大學,2004.
[2] 楊立杰.如何發展農村社區教育[OL].中國吉林網,2010.
[3] 王志明.當前我國農村和諧社區教育發展:問題與出路[J].成人教育,2011(5).
[4] 陳冬冬,高旺盛.農村教育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分析及解決途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