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 要:IBM曾于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理念,其具有感知更加透徹、互聯互通更加廣泛、智能化更加深入的特點,以當時金融危機后找尋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的,并在短時間內被全球各大城市視為一種戰略決策來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升級和振興經濟。該文從各個角度詳細闡述了有關智慧城市的內容,剖析了智慧城市的優越性,探究性總結了建造智慧城市的設計方案。
關鍵詞:智慧城市 設計方案 優越性 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a)-0247-01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的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毋庸置疑的是城市化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可城市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制約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需要改變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方式、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市場企業加快節能減排工作、推動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對這相關問題非常重視,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新生代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智能技術手段來從新認識城市的本質,從而解決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上述關鍵問題。智慧城市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由此可見其必要性和緊迫性非同小可!
1 如何理解智慧城市
1.1 智慧城市的定義
“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的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智慧城市的目的是把那些零零碎碎的,各行其道的信息化系統和物聯網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個能高效協調和調控的完整的整體。換個角度來說,智慧城市通過針對性檢驗、數據處理分析、全面整合以及智能反饋方式,融合各部門來優化資源配置,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美好優雅的環境、和諧的社會來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2 關于人、土地、信息、資本的四大要素
以人為基礎、以土地為載體、以信息為先導、以資本為后盾是智慧城市的四大基本要素。將其進行進一步詮釋,我們可理解為:市民不再擔心就業問題,社會上有充足的就業崗位,人們創業的環境得到優化、居民的購買力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超過貨幣通貨膨脹率;城市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即立體利用、多維利用;城市將來的發展會更進一步的信息化;調動民間財富而不是單純依靠政府財政來推動城市的發展。
1.3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
智慧城市主要是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城市綠色發展、并及時改善甚至徹底解決民生問題。以精細化管理理念大幅提升現代城市管理與服務水平;以互聯理念來構建政府、企業、居民三大主題的交互平臺;利用新興的信息技術和高效的經營服務理念來對城市進行管理。
2 智慧城市的優越性
(1)目前信息的發展趨勢是全球化,在這過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設能一定程度的促進有發展潛力的、低消耗的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更進一步發展。利用智慧化的管理方式來對城市進行管理,整體效益都能得以提升。
(2)智慧城市將智能化更加深入、使互聯互通更加多維立體、使交換共享更有質量、使相關的關聯應用更加具有可協調性,以此來達到城市安全高效便捷的運轉的目標,最后讓組成城市運轉的各個元素都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最后實現多贏的局面。
(3)智慧城市的發展對新興產業要求較高,這將促進諸如物聯網、云計算等各種與新興產業先關的技術的成長,尤其是物聯網行業。
(4)將引發科技創新潮流。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各種技術上的支撐,這將推動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浪潮。
(5)將提供更加美好的綠色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建成后將在人們的生活起居、安全出行、旅游服務等各個方面提高市民的生活檔次,能給予市民一個更加良好的生活質量。
3 如何在我國打造智慧城市
(1)向高、精、尖方向發展信息化、電子政務和物聯網。我國必須跟上國際技術發展的步伐,積極利用尖端技術來構建智慧城市。
(2)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以戰略性新產業為主要方式,不再過分的依靠傳統的那種附加價值不高的產業來拉動經濟的增長了。
(3)組成專門的市場調研小組。經過市場調研之后,內部人員才能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提出正確可行的規劃。
(4)通過各種媒介組織起全國的力量聯合攻關。集成各路專業技術人才,掌握一項專門的核心技術同時召集相關主題各領域的專家探討,總結出一個具有我國特色的可操作性強的總體設計方案。
(5)及時知曉國際上關于智慧城市的研究。我們要積極利用別人在智慧城市研究方面的長處來為我所用,揚長避短。
如今,城市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科學技術,以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核心的智慧城市理念顛覆了之前城市物理基礎設施與IT信息基礎設施截然分開的傳統思路,將城市中各類設施有效聯系在一起,為未來城市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念。本文從一定角度詮釋了智慧城市的含義,分析了其優越性,并給出了在我國如何打造智慧城市的相關意見,期望智慧城市在我國得以早日完整的建成。
參考文獻
[1] 沈明歡.“智慧城市”助力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J].城市觀察,2010(3).
[2] 胡小明.組織視角的智慧城市[J].電子政務,2012(10).
[3] 楊建武.智慧城市的創新發展研究[J].蘭州學刊,2012(10).
[4] 吳瑞堅.智慧城市建設與政府治理結構性轉型——整體政府的視角[J].探求,20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