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東 +張??
摘 要:在甘肅中部對大果沙棘采用不同的插條類型、扦插基質及ABT1號濃度及其組合進行了扦插育苗試驗,結果表明:最適宜的處理組合是應用生根粉(ABT1)100 mg/kg溶液浸泡大果沙棘半木質化插條4 h,在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質上扦插,可使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達97%。
關鍵詞:大果沙棘 插條類型 扦插基質 ABT1 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a)-0255-02
大果沙棘是100多個抗寒、抗病、少刺或無刺、果大、高產、工藝品質好的優良沙棘品種的統稱。是多功能的高碳匯先鋒樹種,在目前所倡導的低碳農業中應用范圍廣泛,大果沙棘在醫學、食品學、營養學、林學等許多方面有較明顯的經濟價值,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開發利用并重視。大果沙棘是甘肅中部退耕還林、“三北”、天保工程及封山育林的主要優良樹種之一。目前,大果沙棘繁育園地面積小,母樹少,遠遠滿足不了各地對大果沙棘種苗的要求。因此,要想快速發展沙棘產業,應該加速大果沙棘苗木繁育,提供大量優質苗木。在繁育方法上,要改變傳統的以種子繁育實生苗為主的方式,選擇扦插育苗方法,這種方法成活率高、繁殖系數大,保持母本優良性狀,成本相對較低,且能控制雌雄株比例。故進行了不同處理方法對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影響的探討。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五星苗圃,試驗地面積150 m2,地理坐標為北緯35°13'、東經105°9',海拔高度1765 m,年均氣溫6.6 ℃,極端最高溫33.7 ℃,極端最低溫-26.9 ℃,年日照時數為2300 h,日照百分率50%~55%,≥10℃年積溫為3194 ℃,年均降水量為40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無霜期150 d,耕作層土壤主要是黃綿土,有機質1.15%,pH值為7.2,有灌溉條件。
2 試驗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包括“遼阜1號”、“遼阜2號”、“實優1號”為雌性品種,“中國無刺”為雄性品種,均從遼寧省阜新市伊瑪圖引進,經通渭縣五星苗圃多年馴化、培育而獲得適生的優質母本沙棘種苗。試驗插條采自本地圃,插條分為帶頂梢嫩枝、半木質化、木質化3種類型,插條長度10~20 cm,上剪口剪平,下剪口成馬耳形,扦插基質為大田土、泥炭、沙子、爐渣等3種不同配比基質。生長激素用ABT1號生根粉的濃度為50、100、150 mg/kg。
2.2 試驗方法
2009年—2012年在五星苗圃利用保水、控溫、控濕等技術措施進行了試驗。采用正交設計法,處理組合見表1。不同插穗經ABT1不同濃度處理4 h后,在不同基質上1 d內扦插完成,在溫度15~25 ℃、濕度50%~60%的條件下對苗床正常管理10 d、20 d和30 d后,分別統計插穗愈傷組織誘導率、生根率及成苗率,并統計分析試驗結果及其主效因子。
3 結果與分析
3.1 幾種處理對插條愈傷組織的影響
由表2可見,扦插10 d后大果沙棘插穗愈傷組織及根原基形成以插穗類型因素極差R值9效應最大,扦插基質因素R值7次之,ABT1濃度因素R值4最小。在插穗類型中,以半木質化插穗形成愈傷組織為最好,帶頂梢插穗次之,木質化插穗居第3位;在扦插基質中,以大田土∶泥炭∶沙子=7∶3∶4 為最好,大田土:爐渣=7:3基質次之,大田土∶沙子=7∶3居第3位;ABT1 3種濃度處理對愈傷組織誘導效果差異不明顯。
3.2 幾種處理對插條生根的影響
幾種處理對大果沙棘插條生根的影響從表2結果表明,扦插20 d后大果沙棘插穗的生根以插穗因素極差R值17效應最大, 扦插基質因素R值12次之,ABT1濃度因素R值1最小。在插穗類型中帶頂梢、半木質化插穗生根效果差異不明顯,木質化插穗生根效果居第3位。
3.3 幾種處理對插條成苗的影響
表2結果表明,扦插30 d后大果沙棘插穗的成苗以插穗因素R值40效應最大,濃度因素R值14次之,扦插基質因素R值9最小,說明扦插育苗的成活率與插穗因素密切相關。在本次試驗中,插穗因素中以半木質化插穗生根后成苗率最高,其次是帶頂梢嫩枝插穗,木質化插穗成苗率最低;ABT1生根粉處理以濃度100 mg/kg效果最好,說明低濃度處理不僅能促使插穗愈傷組織發生和根原基形成,也有利于根系的發育,而且還能促進插穗腋芽的萌發和生長,從而提高大果沙棘的扦插成活率。在扦插基質因素中,由于基質是插穗生根的場地,而插穗生根后繼續在基質中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和空氣,扦插基質的物理性質決定基質中水分、空氣間的協調狀況,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質理化性質優于大田土∶爐渣=7∶3、大田土∶沙子=7∶3,從而滿足了插穗生根的需要,提高了扦插育苗的成活率。
4 結語
不同的插穗類型、扦插基質、ABT1生根粉濃度對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的影響不同,半木質化插穗>帶頂梢嫩枝插穗>木質化插穗;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大田土∶爐渣=7∶3>大田土∶沙子=7∶3;ABT1 100 mg/kg>ABT1 50 mg/ kg>ABT1 150 mg/kg。因此,在當地最適宜的對大果沙棘的處理組合是應用生根粉(ABT1)100 mg/kg溶液浸泡大果沙棘半木質化插條4 h,在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質上扦插,可顯著提高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成活率達97%。
參考文獻
[1] 張李華,孫士偉.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9):223.
[2] 陳麗萍.提高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1(S1):72-73.
[3] 楊榮慧,王延平,段旭昌,等.大果沙棘引種扦插育苗試驗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19(3):28-30.
[4] 徐青萍,馬明呈,種運順.植物生長素對大果沙棘大田扦插育苗成活率的影響[J].防護林科技,2007(1):40-42.endprint
摘 要:在甘肅中部對大果沙棘采用不同的插條類型、扦插基質及ABT1號濃度及其組合進行了扦插育苗試驗,結果表明:最適宜的處理組合是應用生根粉(ABT1)100 mg/kg溶液浸泡大果沙棘半木質化插條4 h,在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質上扦插,可使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達97%。
關鍵詞:大果沙棘 插條類型 扦插基質 ABT1 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a)-0255-02
大果沙棘是100多個抗寒、抗病、少刺或無刺、果大、高產、工藝品質好的優良沙棘品種的統稱。是多功能的高碳匯先鋒樹種,在目前所倡導的低碳農業中應用范圍廣泛,大果沙棘在醫學、食品學、營養學、林學等許多方面有較明顯的經濟價值,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開發利用并重視。大果沙棘是甘肅中部退耕還林、“三北”、天保工程及封山育林的主要優良樹種之一。目前,大果沙棘繁育園地面積小,母樹少,遠遠滿足不了各地對大果沙棘種苗的要求。因此,要想快速發展沙棘產業,應該加速大果沙棘苗木繁育,提供大量優質苗木。在繁育方法上,要改變傳統的以種子繁育實生苗為主的方式,選擇扦插育苗方法,這種方法成活率高、繁殖系數大,保持母本優良性狀,成本相對較低,且能控制雌雄株比例。故進行了不同處理方法對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影響的探討。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五星苗圃,試驗地面積150 m2,地理坐標為北緯35°13'、東經105°9',海拔高度1765 m,年均氣溫6.6 ℃,極端最高溫33.7 ℃,極端最低溫-26.9 ℃,年日照時數為2300 h,日照百分率50%~55%,≥10℃年積溫為3194 ℃,年均降水量為40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無霜期150 d,耕作層土壤主要是黃綿土,有機質1.15%,pH值為7.2,有灌溉條件。
2 試驗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包括“遼阜1號”、“遼阜2號”、“實優1號”為雌性品種,“中國無刺”為雄性品種,均從遼寧省阜新市伊瑪圖引進,經通渭縣五星苗圃多年馴化、培育而獲得適生的優質母本沙棘種苗。試驗插條采自本地圃,插條分為帶頂梢嫩枝、半木質化、木質化3種類型,插條長度10~20 cm,上剪口剪平,下剪口成馬耳形,扦插基質為大田土、泥炭、沙子、爐渣等3種不同配比基質。生長激素用ABT1號生根粉的濃度為50、100、150 mg/kg。
2.2 試驗方法
2009年—2012年在五星苗圃利用保水、控溫、控濕等技術措施進行了試驗。采用正交設計法,處理組合見表1。不同插穗經ABT1不同濃度處理4 h后,在不同基質上1 d內扦插完成,在溫度15~25 ℃、濕度50%~60%的條件下對苗床正常管理10 d、20 d和30 d后,分別統計插穗愈傷組織誘導率、生根率及成苗率,并統計分析試驗結果及其主效因子。
3 結果與分析
3.1 幾種處理對插條愈傷組織的影響
由表2可見,扦插10 d后大果沙棘插穗愈傷組織及根原基形成以插穗類型因素極差R值9效應最大,扦插基質因素R值7次之,ABT1濃度因素R值4最小。在插穗類型中,以半木質化插穗形成愈傷組織為最好,帶頂梢插穗次之,木質化插穗居第3位;在扦插基質中,以大田土∶泥炭∶沙子=7∶3∶4 為最好,大田土:爐渣=7:3基質次之,大田土∶沙子=7∶3居第3位;ABT1 3種濃度處理對愈傷組織誘導效果差異不明顯。
3.2 幾種處理對插條生根的影響
幾種處理對大果沙棘插條生根的影響從表2結果表明,扦插20 d后大果沙棘插穗的生根以插穗因素極差R值17效應最大, 扦插基質因素R值12次之,ABT1濃度因素R值1最小。在插穗類型中帶頂梢、半木質化插穗生根效果差異不明顯,木質化插穗生根效果居第3位。
3.3 幾種處理對插條成苗的影響
表2結果表明,扦插30 d后大果沙棘插穗的成苗以插穗因素R值40效應最大,濃度因素R值14次之,扦插基質因素R值9最小,說明扦插育苗的成活率與插穗因素密切相關。在本次試驗中,插穗因素中以半木質化插穗生根后成苗率最高,其次是帶頂梢嫩枝插穗,木質化插穗成苗率最低;ABT1生根粉處理以濃度100 mg/kg效果最好,說明低濃度處理不僅能促使插穗愈傷組織發生和根原基形成,也有利于根系的發育,而且還能促進插穗腋芽的萌發和生長,從而提高大果沙棘的扦插成活率。在扦插基質因素中,由于基質是插穗生根的場地,而插穗生根后繼續在基質中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和空氣,扦插基質的物理性質決定基質中水分、空氣間的協調狀況,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質理化性質優于大田土∶爐渣=7∶3、大田土∶沙子=7∶3,從而滿足了插穗生根的需要,提高了扦插育苗的成活率。
4 結語
不同的插穗類型、扦插基質、ABT1生根粉濃度對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的影響不同,半木質化插穗>帶頂梢嫩枝插穗>木質化插穗;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大田土∶爐渣=7∶3>大田土∶沙子=7∶3;ABT1 100 mg/kg>ABT1 50 mg/ kg>ABT1 150 mg/kg。因此,在當地最適宜的對大果沙棘的處理組合是應用生根粉(ABT1)100 mg/kg溶液浸泡大果沙棘半木質化插條4 h,在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質上扦插,可顯著提高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成活率達97%。
參考文獻
[1] 張李華,孫士偉.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9):223.
[2] 陳麗萍.提高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1(S1):72-73.
[3] 楊榮慧,王延平,段旭昌,等.大果沙棘引種扦插育苗試驗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19(3):28-30.
[4] 徐青萍,馬明呈,種運順.植物生長素對大果沙棘大田扦插育苗成活率的影響[J].防護林科技,2007(1):40-42.endprint
摘 要:在甘肅中部對大果沙棘采用不同的插條類型、扦插基質及ABT1號濃度及其組合進行了扦插育苗試驗,結果表明:最適宜的處理組合是應用生根粉(ABT1)100 mg/kg溶液浸泡大果沙棘半木質化插條4 h,在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質上扦插,可使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達97%。
關鍵詞:大果沙棘 插條類型 扦插基質 ABT1 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a)-0255-02
大果沙棘是100多個抗寒、抗病、少刺或無刺、果大、高產、工藝品質好的優良沙棘品種的統稱。是多功能的高碳匯先鋒樹種,在目前所倡導的低碳農業中應用范圍廣泛,大果沙棘在醫學、食品學、營養學、林學等許多方面有較明顯的經濟價值,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開發利用并重視。大果沙棘是甘肅中部退耕還林、“三北”、天保工程及封山育林的主要優良樹種之一。目前,大果沙棘繁育園地面積小,母樹少,遠遠滿足不了各地對大果沙棘種苗的要求。因此,要想快速發展沙棘產業,應該加速大果沙棘苗木繁育,提供大量優質苗木。在繁育方法上,要改變傳統的以種子繁育實生苗為主的方式,選擇扦插育苗方法,這種方法成活率高、繁殖系數大,保持母本優良性狀,成本相對較低,且能控制雌雄株比例。故進行了不同處理方法對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影響的探討。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五星苗圃,試驗地面積150 m2,地理坐標為北緯35°13'、東經105°9',海拔高度1765 m,年均氣溫6.6 ℃,極端最高溫33.7 ℃,極端最低溫-26.9 ℃,年日照時數為2300 h,日照百分率50%~55%,≥10℃年積溫為3194 ℃,年均降水量為40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無霜期150 d,耕作層土壤主要是黃綿土,有機質1.15%,pH值為7.2,有灌溉條件。
2 試驗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包括“遼阜1號”、“遼阜2號”、“實優1號”為雌性品種,“中國無刺”為雄性品種,均從遼寧省阜新市伊瑪圖引進,經通渭縣五星苗圃多年馴化、培育而獲得適生的優質母本沙棘種苗。試驗插條采自本地圃,插條分為帶頂梢嫩枝、半木質化、木質化3種類型,插條長度10~20 cm,上剪口剪平,下剪口成馬耳形,扦插基質為大田土、泥炭、沙子、爐渣等3種不同配比基質。生長激素用ABT1號生根粉的濃度為50、100、150 mg/kg。
2.2 試驗方法
2009年—2012年在五星苗圃利用保水、控溫、控濕等技術措施進行了試驗。采用正交設計法,處理組合見表1。不同插穗經ABT1不同濃度處理4 h后,在不同基質上1 d內扦插完成,在溫度15~25 ℃、濕度50%~60%的條件下對苗床正常管理10 d、20 d和30 d后,分別統計插穗愈傷組織誘導率、生根率及成苗率,并統計分析試驗結果及其主效因子。
3 結果與分析
3.1 幾種處理對插條愈傷組織的影響
由表2可見,扦插10 d后大果沙棘插穗愈傷組織及根原基形成以插穗類型因素極差R值9效應最大,扦插基質因素R值7次之,ABT1濃度因素R值4最小。在插穗類型中,以半木質化插穗形成愈傷組織為最好,帶頂梢插穗次之,木質化插穗居第3位;在扦插基質中,以大田土∶泥炭∶沙子=7∶3∶4 為最好,大田土:爐渣=7:3基質次之,大田土∶沙子=7∶3居第3位;ABT1 3種濃度處理對愈傷組織誘導效果差異不明顯。
3.2 幾種處理對插條生根的影響
幾種處理對大果沙棘插條生根的影響從表2結果表明,扦插20 d后大果沙棘插穗的生根以插穗因素極差R值17效應最大, 扦插基質因素R值12次之,ABT1濃度因素R值1最小。在插穗類型中帶頂梢、半木質化插穗生根效果差異不明顯,木質化插穗生根效果居第3位。
3.3 幾種處理對插條成苗的影響
表2結果表明,扦插30 d后大果沙棘插穗的成苗以插穗因素R值40效應最大,濃度因素R值14次之,扦插基質因素R值9最小,說明扦插育苗的成活率與插穗因素密切相關。在本次試驗中,插穗因素中以半木質化插穗生根后成苗率最高,其次是帶頂梢嫩枝插穗,木質化插穗成苗率最低;ABT1生根粉處理以濃度100 mg/kg效果最好,說明低濃度處理不僅能促使插穗愈傷組織發生和根原基形成,也有利于根系的發育,而且還能促進插穗腋芽的萌發和生長,從而提高大果沙棘的扦插成活率。在扦插基質因素中,由于基質是插穗生根的場地,而插穗生根后繼續在基質中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和空氣,扦插基質的物理性質決定基質中水分、空氣間的協調狀況,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質理化性質優于大田土∶爐渣=7∶3、大田土∶沙子=7∶3,從而滿足了插穗生根的需要,提高了扦插育苗的成活率。
4 結語
不同的插穗類型、扦插基質、ABT1生根粉濃度對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的影響不同,半木質化插穗>帶頂梢嫩枝插穗>木質化插穗;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大田土∶爐渣=7∶3>大田土∶沙子=7∶3;ABT1 100 mg/kg>ABT1 50 mg/ kg>ABT1 150 mg/kg。因此,在當地最適宜的對大果沙棘的處理組合是應用生根粉(ABT1)100 mg/kg溶液浸泡大果沙棘半木質化插條4 h,在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質上扦插,可顯著提高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成活率達97%。
參考文獻
[1] 張李華,孫士偉.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9):223.
[2] 陳麗萍.提高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的技術措施[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1(S1):72-73.
[3] 楊榮慧,王延平,段旭昌,等.大果沙棘引種扦插育苗試驗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19(3):28-30.
[4] 徐青萍,馬明呈,種運順.植物生長素對大果沙棘大田扦插育苗成活率的影響[J].防護林科技,2007(1):40-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