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兼斌
對于一個習慣于通過可得數據擬合出模型來作行為預測的傳播研究者而言,展望十年后的新媒體發展是一件令人敬畏的事。媒介形態變化(mediamophosis)的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在特定時代最終興盛一時的媒介技術和產品,通常只是在創新驅動和社會選擇、商業運作下,從諸多競爭者和鋪墊者中脫穎而出的幸運兒,傳奇的背后不乏僥幸和各種機緣巧合。迎合人類無窮無盡想象和欲望的創新前沿思想,最終修成正果落地生根的,是絕少數,中間的生死存亡,充滿了吊詭和不確定性。預測和展望因此變得充滿風險。就在本文寫作的幾天前,CNN網站的Money頻道登載了一篇名為《關于Web的五個完全落空的預測》署名文章,其中第一個就是十年前(2004年)比爾·蓋茨關于“垃圾郵件問題將在兩年內得到解決”的預言。
盡管充滿風險,但我們仍然需要預言,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時間節點,更容易催生人們的想象和展望。
更加智能化的互聯網
這種智能性主要體現在網絡將真正成為廣大用戶的一個公共中心花園(網絡),用戶不需要再在自家單獨有一個小花園(本地)。在使用層面上,盡管網上各種文件、數據有不同的格式,但對于用戶而言,在獲得授權使用的前提下,都應該可以在任何一個終端上直接打開和使用,而不再需要在本地安裝各種不同的應用軟件。任何一種格式的文件都可以點擊打開,“直接”以普通用戶可識別的最習慣、最直觀的界面和方式與用戶交互,中間涉及到軟件層面的編碼轉換,都會通過在網上自動尋找、匹配相關軟件或工具,以最方便、最優化(基于自動收集的用戶知識水平和技能以及使用體驗評價體系)的方式無縫、瞬間完成。通過分享、搜索等行為,本地和網絡將感覺(perceptually)跨界一體。本地終端上也許還會保留一些體現個人特色、隱私的設置文件,功能大致如放置密碼的保險箱一般,而“錢款”什么的都存放在銀行(智能網絡)“自來水”系統上,可以隨時“擰開”取用。這正是近幾年方興未艾的“云”存儲/計算理念和服務所展示的場景。總的說來,就用戶使用網絡的交互感受而言,無論是抓取、存儲、運算,無處不在的網絡與用戶的互動將更加人性化、直觀化,與現實生活中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互感受互相影響,日益趨同。
更加智能化的互聯網當然需要各種前提和支持,包括無處不在的無線網絡覆蓋,以及足夠的帶寬資源。而要真正促使用戶放棄建設一個“小而全”的“自家花園”,而去習慣使用無處不在的“公共中心花園”,網絡安全和社會信任也是前提。今后十年,智能互聯網的發展,必將和網絡安全、信息安全方面的技術發展和立法進程息息相關。
語音控制互動的廣泛使用
微信出世最吸引人的一個功能之一,是其按住說話功能。按住即可進行語音留言,這對于熟人之間的交流,特別是當溝通一方是不會或不方便進行文字輸入的小孩或老人而言,是有特殊意義的,某種先前習以為常的壁壘由此被打破或消失。當然語音不夠直觀,特別是很多時候系統不能直接對語音做出辨識和反應,因此還必須播放——在會議或其他需要靜音的場合還必須借助耳機——才能了解內容,因此微信也順理成章開發了語音輸入后隨即以文字顯現的轉換技術——無論是輸入端還是接受端。其實iPhone的Siri語音輸入,也是其極具前瞻性的一個創新功能。可以想象的一個場景是:當我們散步甚至泡腳、洗澡時,我們可以同時把腦子里的想法和構思寫下來,而不必終止我們當下正在進行的行為——無論是散步還是泡腳。語音這種看不見的媒介內容如果能方便、準確地轉換為文字,對于今后的媒介內容生產和媒體使用方式而言,甚至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對家用電器通過語音進行控制使用,都會引發諸多現在看來也許有些匪夷所思的變化。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今后十年,將是我們重新發現并大力擴展語音作為關鍵輸入輸出媒介的十年。語音的個性化、智能化識別以及和其他媒介的無縫轉換技術,經過多年的積累并在其廣泛應用前景曙光初現下,將吸引一流研發資源的持續投入而日益成熟。
終端的泛化
談到終端,總是相對于為其提供內容的網絡而言。在無所不在的智能網絡時代,終端的泛化也是大勢所趨。也許10年以后的終端概念和終端庫圖景,與現今會有很大不同。
我想今后十年,與無處不在的智能網絡進行對接和互動的終端、泛終端將大量涌現。手機和電腦仍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最為依賴的終端;但除此之外,我們也將大量依賴并靈活應用各種其他穿戴式終端產品,如眼鏡、手表甚至戒指、項鏈、耳環、計步器等作為信息收發終端,當然應用的方式和范圍會比較個性化、小眾化,成為小圈子、社群內成員間辨識、便捷交流和身份認同的標識。
至于現在已經大紅大紫的各種平板電腦,將面臨何去何從的分水嶺。語音輸入識別技術的成熟,也許將成為平板電腦最終取代現在意義上的個人電腦的關鍵因素和轉折點。
終端的泛化,也許才是物聯網時代真正到來的前提和標志。終端的信息接收,特別是各種穿戴式終端的信息接收,不同于我們現在熟悉的手機或者電腦的信息接收。也許更多的不是通過搜索和點擊,而是通過智能感應,即通過對周遭物體傳感器的識別和智能推薦信息的選擇性回應來進行交互。
智能網絡、人機語音溝通、終端的泛化,這是我對十年后信息傳播環境特點的三個核心方面,即人、媒介和社會網絡所構成的媒介生態環境的基本展望。事實上,這一景象已經初露端倪。把這一景象與現在的媒介生態系統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最大的不同,是人作為社會和媒介生態系統中的節點,其主動性、個性化更加突出。如果說從Web 1.0時代到Web 2.0時代,作為媒介用戶的人,是從只有數量意義上的大眾(mass)式“原子節點”變成社會學意義上的個性化用戶的話,那么,十年后的媒介生態中,個人的需求和影響將更加突出、豐滿、立體。
因此,過去幾十年,與技術和資本驅動的社會快速演變趨勢如影隨形的,是另外一種聲音和力量,即回歸簡單和自然,盡量克制我們加諸自然和環境的意志和印記。在今后十年,這種旨在平衡科學技術——包括媒介技術——這匹野馬不至于完全脫韁的努力,也將成為十年后媒介生態終究為何種面貌的重要力量。的確,我們在拼命奔跑前行的時候,應該不時地反思一下:我們當初為何出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