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北堂 徐小娟
沈堯伊,1943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鎮海。196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6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李樺工作室。先后在天津美術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任教,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連環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第四、六、七屆全國文代會代表。
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沈堯伊創作了大批的優秀美術作品。其中宣傳畫、木刻及油畫作品發表展出400余次,插圖作品500余幅,連環畫作品33部,共計5000余幅;畫冊專著28件,發表論文多篇。代表作有:1966年創作完成的木刻作品《跟隨毛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1994年完成的連環畫創作《淮海大戰》、1988年至1993年歷經6年時間創作完成的長篇史詩性質的巨幅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1994年至1997年創作的大型油畫作品《遵義會議》等。其中《地球的紅飄帶》被譽為“前無古人的連環畫巨作”、“連環畫有史以來新的高峰”、“現實主義紅飄帶”、“中國連環畫創作中表現革命歷史題材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及“連環畫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等。該作品曾榮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首屆中國優秀美術圖書獎金獎,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七十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第四屆全國連環畫評獎繪畫創作一等獎,第一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沈堯伊也為此于1992年被譽為“文化部優秀專家”,1999年年榮獲“國事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沈堯伊的人物畫,涉及畫種很多,有版畫、油畫、連環畫等,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兼擅油畫、版畫、連環畫以及插圖,且作品頗豐。因此,將沈堯伊人物畫藝術作為一個課題來進行專門的探討和研究,從而揭開其創作實踐過程,挖掘其藝術價值和成就,對我們學習和借鑒、繼承和發展前輩經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才能是藝術成敗的關鍵性因素,因此,要探究沈堯伊人物畫,必定要對他本人的個性特征及思想性情給予把握。
一、酷愛音樂
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和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應當說是最基本的兩種藝術形式,雖然二者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藝術,但聯系緊密,前者是通過點、線、面來表現節奏、規律,而后者則是通過音符來表現。優美的音樂,其格調與情趣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審美意境,拓寬思維的空間,激發靈感的閃現,所以對繪畫創作情緒影響很大。沈堯伊推崇“能大則美”的審美追求,追求一種整體的、高遠的視角,而交響樂的宏偉、縱深、起伏跌宕與此相得益彰 。
二、恩師影響
沈堯伊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時學的是國畫專業,三年級時,著名版畫家李樺的文學插圖工作室成立,他最后選擇了版畫。李樺先生解放前是國統區版畫界的代表人物,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經常監督學生學習、創作。他心胸開闊,提出了很多有創新性的教學理念,尤其是“以小代大、以量代質”的教學方法。他要求學生刻很小的木刻作品,畫幅雖小,但要求每張的構圖、藝術處理、刀法乃至印刷技術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才有資格創作大型作品。李樺先生從未輕易表揚過自己的學生,然而當他看到沈堯伊的作品《地球的紅飄帶》后對旁邊的人說:“魯迅先生曾在《‘連環畫辯護》一書中說過,連環畫可以出像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那樣的高手,沈堯伊就是中國的米開朗基羅。”這讓沈堯伊很是震驚,自覺不敢當,決定繼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來回報恩師、回報祖國。
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意識
凡是能意出古今、獨樹一幟的繪畫大師,除要學識淵博、氣格高尚、見解獨步也必定具有強烈的民族、社會和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及時代意識。長征是上世紀人類文明史冊上無與倫比的奇觀,紅軍的英雄主義正像是我們這個以刻苦耐勞、堅忍不拔而著稱于世的中華民族的優秀素質再為難環境中的閃光。它以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中國歷史光輝的一頁,體現著一種崇高的革命精神。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這種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然而目前,我們國內表現長征的優秀的、震撼人心的作品卻少之又少,加之現在社會被很多消極甚至低級的東西充斥著,長征歷史、長征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日趨淡化、逐漸消失殆盡。沈堯伊憂慮不已,決定選擇長征題材進行創作。以極其嚴肅的創作狀態五次奔走長征路,連環畫《跟隨毛主席長征》、大型油畫《革命理想高于天》和《而今邁步從頭越》及數百幅大型連環畫《地球的紅飄帶》、大型油畫《遵義會議》等一連串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問世,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心和高度的社會民族責任感。
四、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創作態度
古人云“十年磨一劍”。優秀作品的問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和驕傲,殊不知它更是背后制作者無數滴血汗的澆灌,強大毅力的支撐。一件美術作品的完成步驟極其復雜,其中包括選題、收集資料、整理、定稿、創作等等,這其中無一不是畫家經過千辛萬苦、跨過重重阻隔來完成的。正是這種對藝術理想和藝術創造孜孜以求、兀兀窮年的真誠態度和執著精神,內在地激勵他經年累月地焚膏繼晷、艱辛創作。沈堯伊的作品滲透出來的不僅僅有可見可感的震撼心魄的生命與靈魂,也有可察可探的發人深省的昭示與思考。
沈堯伊一生鐘情于革命歷史主題的人物畫創作,是自“文革”始一直活躍于畫壇的頗有影響的實力派畫家;一個忠誠、堅定、癡迷的“紅色”革命主旋律畫家。青少年時代,恰逢新中國革命教育的繁榮和高峰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人生觀的形成,致使他的繪畫創作在敏感于扎實的繪畫技法和鮮活的視覺形象的同時,也敏思于對革命歷史所蘊含的價值的求索。他創作的一部部革命歷史主題作品,是他藝術創作思想上的一步步自然涌動,或者說是適時性的自然爆發。下面就沈堯伊反映這一主題的人物畫(包括油畫、版畫、連環畫等)分別從其選題、內容、人物刻畫及周圍環境處理等方面逐一分析。
(一)選題——順應時代要求
早在1984年,76歲高齡的美國名作家索爾茲就越洋過海、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深入長征沿線,寫出了30余萬字的著作,他認為長征“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于世”。而在中國,象征著樂于吃苦、不畏艱險、勇于戰斗、無堅不摧、求實務實、獨立自主、勇于創新、顧全大局的長征精神卻在日趨被淡化,遺忘,不得不說這是民族的悲哀。“我不來拯救,恐怕不會有人”,沈堯伊決心一定要讓后代重新看到形象化的長征,用視覺藝術——繪畫手段再現那一段光輝的歷史。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發,舉國悲痛,全世界人民都為之哀傷,祈禱。災區倒陷的房屋,無數名戰士、志愿者舍身救人的事跡,各級領導不顧個人安危,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沈堯伊再也無法按捺內心悲痛和感動,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創作了《2200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這是時代賦予他的內心的召喚。
(二)內容——真實樸質
沈堯伊崇尚自然,追求樸質,要求摒棄一切技巧的賣弄,再現真實。他說自己有責任給后世一個真實的革命歷史形象,細節的描寫對歷史真實性至關重要,他不遺余力地對帽子、衣紋、槍支、大炮、開會打仗的地點背景甚至毛澤東的“白玉龍煙”等看似微不足道,實則關乎全局的細節的研究,極大的烘托了作品基于文獻性的歷史真實性。有一幅描繪陜甘支隊所有團以上干部在長征結束后開會合影的畫面,為此沈堯伊去當地博物館一一查出參與者的姓名和照片,訪問他們的子女。因此展覽時健在的老紅軍們還能清楚地辨認出其中的60個人。
(三)人物刻畫——形神兼備,惟妙惟肖
在刻畫人物方面,沈堯伊力求擺脫照片翻版痕跡的同時注重增強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視覺形象感,不僅形似,更在神似。《地球的紅飄帶》中,人物肖像64人,其中歷史真實人物出現77名,虛構人物23名。真實人物中,大都是中共領袖和紅軍高級將領。為了正確地把握歷史時期的特定形象,他對同一人物的不同時期照片進行研究。畫毛主席,參照1931年至1934年蘇區照片及斯諾在1936年拍的照片來進行創作使之既有強烈的歷史感,又給人新的形象感受。他還把典型人物與特定歷史下的典型環境結合起來,如硝煙彌漫的戰斗拼殺,波濤洶涌的江河飛渡,崇山峻嶺的天險奇襲……渲染長征這一歷史奇跡。
在形象塑造上,通過對比環境襯托、共性化的整體烘托和個性化的典型塑造、“淡化外在深化內心”等手段,使堅毅樂觀的人物形象與嚴峻惡劣的環境形勢之間取得辯證統一,從而塑造了英明傲岸、詼諧幽默的毛澤東,忠實耿直、橫刀立馬的彭德懷,精明干練、睿智深邃的周恩來,以及樸厚威嚴、堅毅果斷的朱德等活靈活現、令人難忘的視覺形象。
(四)周圍環境的處理——烘托主體
作為革命歷史紀實創作,故事發生的自然社會環境及人文元素作為創作的基本內容,沈堯伊進行了嚴謹而生動的描繪,還把典型人物與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典型環境結合起來:硝煙彌漫的戰地拼殺、崇山峻嶺的天險奇襲、雪山草地的風云變幻等,恢宏開闊、氣勢磅礴,強有力地烘托了長征歷史奇跡。有藝術家評論這是沈堯伊在歷史革命主題創作思想的成熟,游離于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實現了巨大的跨越。
【注釋】
[1]孫玉潔.以長征精神繪史詩長卷—訪著名畫家沈堯伊.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