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在浙江美術館有序開幕。這是一個世界頂級的纖維“盛宴”。囊括了16個國家的45位藝術家的186件作品。它用獨特的語言從多重視角闡述當代纖維藝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經歷傳承、交融和演化;從平面形態到立體造型,再與空間的交相輝映,呈現出繁榮多變的纖維藝術景象。其表現材質之美,涵蓋材料范圍之廣,手法之多,均充分彰顯了纖維藝術的個性。這一古老又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物質,在今天對于我們來說,除了生活所需,更在當今社會的精神層面世界里賦予了更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纖維藝術;多元的藝術碰撞;思考
本屆展覽展出了數件洛桑時期重要的代表作,如施慧和朱偉二人合作的作品《壽》,在瑞士第13屆洛桑壁掛雙年展入選后相隔27年的今天再次與觀眾親密接觸,質樸的材料,多變的編織技巧,能感受到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傳統編織工藝步伐開始向新的藝術領域延伸。韓國藝術家金順任在美術館外面拉起了一張“天網”,無數的羽毛和小石頭被掛在這張網上,在這寧靜的建筑空間里,藍天白云水天相映,風一吹,陽光下的羽毛,它們仿佛擁有了生命,有了向往自由的渴望,一個生機勃勃的園林景觀藝術從這里誕生,這里的一動一靜成就了纖維藝術的空間語言。此次杭州之展,覃大立老師的作品《棄墻》入選了本次三年展,作品用特殊的技法還原了舊墻,詮釋了新的藝術語言,還原了墻樸質的形態。或許看完作品我們會聯想到如今形色的社會中眾多美的東西都強加于某本質之上,若揭開那些華麗的外表探討內在的本質,無論它經歷怎樣的歲月,最樸實的才是最美的。由于世界各地民族、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響,每位藝術家在創作思路上別具一格,作品形式各異,在這里也發現了值得我們深思的多元的藝術碰撞。
1 纖維藝術與當代藝術的跨界碰撞
此次展覽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變,讓人不禁思考到纖維在表達其獨特藝術語言的時候,和當代藝術產生一定的矛盾,這是一種必然現象。在這次纖維藝術展覽之中,我們看到了部分傳統編織藝術工藝,看到了當代多元的設計形式,還有藝術家們賦予作品靈魂創作思路。研討會上藝術家:西莫斯·麥吉尼斯Seamus McGuiness(愛爾蘭),拉齊·佩斯瓦尼RakhiPeswani(印度),露西·奧塔/ 吉爾特·奧塔Lucy Orta& Jorge Orta(法國),施慧(中國),梁紹基(中國)等紛紛發表了演講,描述了自己的創作誕生歷程及作品的創作思路,他們用犀利的眼光和對當代藝術的敏銳觸覺進行了藝術創造。
在藝術領域里,能有成就的多數是跨學科的藝術集大成者,跨領域的設計往往引起眾人關注,因為它介于是與不是之間,它跳出了常性思維的圈子,所以跨界未必是壞事,它是藝術形式在一定意義上的改革和創新,它的出現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可是,在今天我們進行某種藝術形式創作時,由于領域的異同,沒有尺度,沒有條件的規范,各學科之間似乎存在著模糊的分界線。纖維藝術起源于傳統編織工藝,使用各種纖維、織成品、柔性現成品,在今天它又結合多種新技術媒介手段來從事藝術創作,它具有豐富的表現語言和多樣的形態。纖維藝術以獨特的材質,特殊的技法,彰顯自己的纖維個性,而當代藝術不受任何材料語言與空間語言限制。纖維藝術創作如果完全拋棄纖維工藝這一特性,或許就不再是纖維藝術了。正因為纖維的“個性”,不是任何當代藝術的作品能夠替代的藝術形式。當代藝術的范疇表現得十分豐富和廣泛,也可以說纖維藝術從屬于當代藝術,是當代藝術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當代藝術的所有。
2 纖維藝術創作視角與文化價值取向的碰撞
在三年展的研討會中,可以看到各國之間的藝術創作誕生歷程及創作思路的異同。然而藝術家思維方式的異同,正反映著當今社會與藝術家之間的關系。現代纖維藝術的創作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夠鮮明地表達民族文化的背景和區域性文化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能夠表現出當代文化藝術與現代科技文化相結合的特殊的藝術形式。因此,纖維藝術是人類審美理念在形式上、創意上、材料上以及藝術設計上的完美結晶。它有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并在世界藝壇上獨樹一幟,廣泛受到人們的喜愛,同時在世界藝術領域之中備受關注,纖維藝術已經融入當代人們對生活藝術的審美追求之中。
當今社會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也受外來文化對社會心態的影響,外來文化的新思想開闊視野,豐富知識,講究科學,對我們文化思想的進步、自我優化起到積極作用。但對于我們擁有自己民族文化的國家,我們同樣有自己獨特的創作視角,對于外來文化我們不能全然接受,當我們面對這些外來文化的沖擊時,應該理性看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抄襲模仿。
3 纖維藝術傳承工藝與創新技法的碰撞
現代纖維藝術源于西方,其發端于古老而傳統的掛毯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當代纖維藝術從傳統的地毯、壁掛等編織工藝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已經進入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之中,尤其是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使得環境藝術、城市雕塑、壁畫藝術對纖維藝術作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諸如壁掛、掛毯傳統手工藝術作品等等,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
然而這種工藝藝術的前景無論有多美,發展途徑應該具有歷史繼承性,前代藝術總是給后代藝術的潛在影響,后代藝術總是繼承前代藝術作為基礎。它強調技法的傳承,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因此而獨特。假如人人都會做,纖維藝術就沒有它的存在價值了。假如沒有法國藝術家萬曼第一個在我國開辦了壁掛藝術研究所并為中國率先培養出一批從事纖維藝術設計和創作的藝術家,我國現今纖維藝術的輝煌極有可能會延遲。因此,必須強調纖維藝術傳承工藝的民族性與多元化創新發展相結合,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融合時代新元素,繼承編織藝術之后的纖維藝術在創作試驗中借鑒并成長,在繼承與創新的天平里衡量自己的創作需求,這樣更具有鮮明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強烈的藝術魅力。
纖維藝術從壁掛藝術到軟雕塑,再到現代裝置,結合聲光電和納米,多媒體藝術等高科技技術,從平面創作、立體表現、到空間塑造的時期探索,以超乎人想象的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當代色彩。纖維藝術具有將人們從視覺審美之中進而帶入到了觸覺審美之中的特殊藝術魅力,它喚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人類對藝術的需求,已經從物質層面升華到精神層面,在未來的發展還會有更廣闊的個性空間。將來無論纖維藝術的發展趨勢如何,都將從最基本的纖維本體出發,即纖維材料的本體或纖維的編織技法,用最純粹的纖維語言探討更多的可能性,如織網板有規律的、相互交錯的、擁有無限可能性的發展,并具有作品的實用性、主題的時代性、材料的多樣性的發展。因為,我們相信“纖維,編制萬物生命之絲,它始精微,至廣大,藏生命內量于內外,容萬物運行之始末”。
4 結語
藝術家創作視角的獨特,不僅因為有一定的藝術技術功底,主要是由于對社會的理解、對生活的關切、對未來的關注,因此而能夠反映社會的現象,洞察生活的底蘊,把握創作的實質、未來的發展。將纖維藝術當作一種特殊的審美藝術,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大體系之中發揮出巨大的美學意義。
作者簡介:鄭玲玲,廣東陸豐人,本科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裝飾藝術設計系,并取得版畫藝術系輔修畢業證書,研究生就讀于廣州美術學院陳設藝術設計研究,現任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室內設計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