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平 畢翠芬
摘 要:統計數據的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準確可靠的統計數據是國家、企業進行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的重要依據。要提高統計數據的質量,就要分析中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問題的特殊性,制定統計數據質量的衡量標準,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統計數據;質量控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175-02
統計是將原始數據整理轉化為二次加工數據或信息的一個過程。數據(data)是為反映客觀世界而記錄下來的可以鑒別的數字或符號,如數字、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統計數據質量,是數據的一組品質標志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的綜合。在這個定義中,質量的主體是數據,質量的客體是用戶,質量控制的本質就是主體滿足客體的能力的綜合。經濟越發展,統計越重要,近年來,中國統計數據質量雖然提高很快,但部分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仍受到社會多方面的質疑。如何從體制上、制度上、機制上采取措施,提高中國統計數據質量,樹立政府統計權威,便成為眾多統計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探討的重要理論和現實課題。
一、統計數據質量內涵
統計數據的質量主要指統計數據的準確性。準確可靠的統計數字,是進行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的重要依據,更是把握經濟走向的有效分析工具。中國在經歷金融危機之后,經濟在震蕩中穩步回升,在這新經濟環境的刺激下,統計工作需求量大增。同時,社會公眾對統計數據質量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關于統計數據質量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核心質量。核心質量是提供給數據使用方的最基本的效用或能力,也是控制統計數據質量的基礎和中心內容。核心質量包括兩個最基本的要素特征,即真實性和時效性。數據采集、核算、傳遞的真實性、可靠性,是統計數據質量的生命之本,關系到統計本身存在的價值;時效性、及時性是統計數據質量的活力之源,關系到統計數據自身的價值和效力。二是形式質量。形式質量是核心質量的重要保障,主要體現在統計法規、制度、標準是否健全完善,統計的內外部環境是否健康,統計指標體系是否科學等等。形式質量控制的目的在于基本地實現和維持核心質量對于數據使用方的基礎滿足能力。三是附加質量。附加質量是核心質量的擴展和延伸,往往需要借助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改革或改善才得以實現,如組織運行機制的改革,或者通過統計信息自動化建設,或者采用新的統計技術、統計工具等,都可能帶來統計管理體制的變革,進而帶動統計數據核心質量和形式質量的“質”的飛躍。這三個方面是相互促進、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
二、統計數據質量的衡量標準
隨著人們質量觀念的變化,對統計數據質量的內涵的認識也從狹義向廣義轉變。要求從統計數據的提供者、生產者和用戶等多維度考察和衡量,盡管有些維度的重要性得到廣泛認同,由于數據質量依賴使用數據的個體,無論是研究人員還是數據質量的從業人員都未對數據質量維度形成共識。為此,各國統計機構和有關國際組織對統計數據質量的衡量標準(數據質量維度)概括了十一個方面的內容,即適用性、準確性、及時性、可比性、可銜接性、可取得性、可解釋性、客觀性(或誠信)、方法專業性(或健全性)、有效性、減輕調查負擔。還有的統計機構提出四類共 15 個數據質量維度。固有質量包括正確性(沒有錯誤)、客觀性、可信性、聲譽。可訪問性質量包括可訪問性,訪問安全。語境質量包括相關性、增值性、及時性、全面性、數據量。表達質量包括可解釋性、易理解性、簡明性、一致性。從國際經驗來看,政府統計數據質量主要從適用性、及時性、準確性、可比性、銜接性、可獲取性、透明度和有效性等八個方面進行評價。從統計系統管理、核心統計過程以及可觀測的統計數據特征等方面對統計數據質量進行三位一體的理解,認為統計數據質量包括保證誠信、方法健全性、準確性和可靠性、適用性以及可獲得性等五個方面。
三、中國統計數據質量問題的特殊性
政府是統計數據的主要生產和供應者,統計數據作為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對內、對外公信力,關系著國家經濟安全。當前在中國,造成統計數據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統計制度設計本身就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是部分統計指標體系落后、統計內容的更新跟不上經濟發展的節奏,導致統計數據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要,形成部分統計數據雖然為社會急需,但統計結果卻又無關緊要的局面,也即統計數據的相關性不強。二是統計標準不規范,與國際準則的接軌程度低,導致統計數據在匹配性、可比性等質量方面不強。三是面對龐大復雜的統計系統工程,現有的統計方法有待提高。四是統計技術作為完成統計工作的專業保障,其先進程度將直接影響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而中國目前的統計技術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還有許多原因造成統計數據質量不高,如基層統計隊伍素質不高,基礎力量薄弱;統計數字的政績觀太強,現行領導考核體系偏差;數據質量控制體系尚未建立,統計數據采集不準;統計方法制度與指標體系不夠完善、不夠科學、其調查手段不合理;統計數據人為干擾,統計執法不嚴等。
四、統計數據質量控制的對策與措施
第一,加強統計數據質量評估方法的研究及其有關制度建設。過去,我們比較重視統計數據的生產和提供,也注意到對統計數據的分析和利用,但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統計數據質量的評估和管理,各級統計數據上報或公布時沒有進行嚴格的質量把關。當務之急是要建立統計數據質量評估制度,針對不同特征的數據研究建立數據質量評估方法庫,研究制定科學的評估標準和評估基準(代表性指標或單位),從主要代表性指標做起,逐步推行系統性的數據質量評估制度,做到經過評估的數據才能上報或公布。
第二,積極推進各項有利于提高數據質量的統計改革與基礎建設。主要有:一是抓緊解決GDP地區匯總數與國家核算數之間的不匹配問題;二是加大相關部門(如編制、工商、民政、財政、稅務、質檢、交通、電力、水務、煤炭等)行政記錄在政府綜合統計中的應用,充分發揮其在數據采集、推算、驗證和評估中的作用;三是改革勞動工資統計,探索采取抽樣調查獲取勞動工資數據;四是推進企業聯網直報;五是整合普查制度,協調、處理好各種普查之間的關系,降低普查成本,提高普查效率;六是加快基本單位名錄庫建設,按照“統一、及時、實用”的原則建立基本單位名錄庫。
第三,更好地發揮各級各類政府統計機構對數據質量的保障作用。國家統計局必須負起保障全國性統計數據質量的責任,加強對統計數據質量的評估和管理;地方統計局既要對地方政府負責,也要對國家統計局負責,更要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統計的公信力負責;國家直屬的調查隊調查方法以抽樣調查為主,調查內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在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方面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政府綜合統計之外的各專業統計部門也應積極行動起來,配合政府綜合統計部門做好數據質量的保障工作。
第四,有針對性地做好統計數據質量的新聞宣傳工作。統計新聞宣傳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數據發布層面上,在當前國內外廣泛關注中國統計數據質量的情況下,要本著“開放統計”的原則,著重要圍繞統計數據的生產及其質量控制過程,主動、真實、及時、深入地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統計部門應正確對待社會各界對統計數據的評論、質疑和建議,應虛心接受、認真改正;屬于誤解的,應積極詮釋,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別有用心的,要有理、有據、有節地予以反駁。
第五,加大統計執法力度,發揮統計案件查處的警示作用。不論什么人、什么單位,只要違反了《統計法》或《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就必須受到追究、付出代價,并將處理結果以適當的方式予以公布。要通過處理少數人和單位,教育、警示更多的人和單位,樹立《統計法》及相關法規、條例的權威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經濟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這為統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統計部門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決恪守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積極健全統計指標體系,改進統計調查方法,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絕不允許統計上有“水分”存在,為黨和國家科學決策、宏觀調控提供更加扎實可靠的數據支撐。
參考文獻:
[1] 張芳.統計信息質量的綜合評價[J].上海統計,2012,(8).
[2] 朱冬輝.統計數據質量管理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統計與決策,2010,(16).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