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先瓊



摘 要:以出口商品為研究對象,通過數據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理清浙江省商品出口的發展歷史、演變過程,分析浙江省出口商品結構及特征,找出商品出口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設計產業結構優化路徑,使浙江省商品更好的進入國際市場,增強浙江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對于正處于產業轉型期的浙江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產品貿易結構;存在問題;結構優化;多元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279-03
一、問題的提出
浙江省處于長江三角洲地帶,位于長江以南,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和最有活力的沿海省份,尤其浙商品牌更是享譽海內外。浙江省外貿發達,自20世紀80年代就出口海外,目前商品遍布全球各地,也帶動了中國經濟和外貿的高速發展。改革開放之后,浙江省作為中國開放最早的省份,充分利用國家鼓勵沿海開發開放、發展對外貿易的政策優勢,發揮當地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從最初的加工貿易到今天的一般貿易,出口貿易總量快速增長,在中國對外貿易額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對外貿易也成為浙江經濟的新引擎,為浙江省經濟發展,人民富裕,充分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同時根據前期的相關研究,我們發現,浙江省商品出口步伐在慢慢降速,出口壓力不斷增大,出口創匯能力不斷下降,企業經營績效不斷降低,大批原有出口企業關停并轉,庫存積壓嚴重,生產利潤率不斷下降,預示著浙江省外貿產業支柱的傾斜和產業風險。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否在于浙江省商品出口結構存在諸多問題,必須進行專題研究,比如,浙江省商品出口多是資源消耗型,與浙江省作為一個資源短缺的省份有否關聯;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比重多,附加價值低和出口創匯能力、出口盈利水平是否有必然的聯系;出口市場過于集中是否與浙江省商品出口抗風險能力弱有必然的聯系;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是否與浙江省加工貿易比重高有一定的關聯度,等等問題。在這種世界市場發生新的變化下,浙江省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再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的需要,必須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新的環境,這種科學的調整有賴于對浙江省商品出口的結構與特征進行研究,本文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二、浙江省商品出口的結構
(一)出口規模結構
浙江作為外貿發展最早的省份,歷來出口產值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如圖1所示),1986年后出口總額平穩上升,2007年由于次貸危機的影響,短期內出口額暫時下滑,經過一定時間的恢復,出口又恢復了增長的趨勢。浙江省的上升幅度和全國相比有明顯差別,說明浙江出口在最近幾年對中國的出口額貢獻并不大,浙江省的出口與全國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市相比,形勢并不樂觀,從側面暗示了浙江省的商品出口出現了問題。
(二)貿易方式結構
浙江省的出口貿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兩種。從圖2看出,2010—2012年,浙江省商品出口的一般貿易呈增長趨勢,但增速遞減,說明近幾年浙江省的出口結構存在問題,貿易發展速度放緩。
(三)出口產品結構
在浙江省的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和紡織品占很大的比例,而其他商品諸如家具、汽車這類商品的出口占比并不大,這說明浙江省的商品出口結構過于單一。單一的出口商品結構可能會帶來出口風險,如果機電產品和紡織品的國際市場出現波動,將影響到浙江整體的出口形勢。從表1還可以看出每類出口商品近幾年出口增長率的變化,如機電產品作為浙江省出口的主導產品,2011年的增長率和2010年相比,減少了25.75%,2012年的增長率和2011年相比又減少了13.04%。出口量僅次于機電產品的紡織品,出口增長率也是在逐年減少,2011年比2010年減少了3.01%,2012年更是呈現負增長。
三、浙江省商品出口特征
(一)出口商品種類過于集中,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過大
浙江省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附加值較低,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往往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低廉的原材料,同時又會造成環境污染,但出口換匯能力,出口盈利水平都比較低。雖然浙江省工業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重很高,但是這些工業制成品也無非是一些低技術含量的生活日用產品,同樣屬于勞動密集型形態,即使機電產品也都是一些缺乏技術含量的小型設備,浙江省也缺少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大型產業集團,很難擺脫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束縛。
(二)出口市場集中,產品價格低,抗風險能力弱
浙江省的商品出口市場集中度過高,增大了產品在出口市場的經營風險。比如浙江省對于歐美市場的出口太多,對這些市場的出口量大量增加,很容易引發歐美等進口國的限制或制裁,有可能導致貿易糾紛的發生。另一方面,出口市場一旦業績較好會立刻引起其他企業的模仿。出口企業為了爭奪該目標市場,往往壓低自己產品的價格,通過價格戰來獲取競爭地位,最終出現“量增價減”或“增量不增收”的現象。
四、優化浙江省商品出口結構的對策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浙江省必須站在政府的角度,有所作為,采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激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產品創新,推動企業由模仿型轉向創新型,樹立每個企業都要通過創新,開發新產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追求差異化生產。政府應該設立創新研發基金,鼓勵具有一定規模的優勢企業走出國門,變對外出口為對外投資,嵌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尋找自己最合適的坐標。通過持續的創新,以創新調產業結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重新贏回浙江省在全球應有的經營地位。
(二)抓好市場的深度開發,逐步拓展多元化的國際市場
浙江出口企業在鞏固歐美、日韓等傳統市場的同時,集中資源深度開發東南亞市場、拉美市場、中東市場,并進一步拓展非洲市場、東歐市場、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市場,漸進式的擴大國際多元化市場份額,有效拓展國際生存空間。同時積極開展國際數據交換,搭建信息交換平臺,通過國際數據交換和國際市場信息共享等多種方式,與新加坡、香港、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或地區的公共信息服務部門建立業務合作關系,為深度開發國際市場,拓寬市場空間創造條件。
(三)出口商品要轉變競爭方式和盈利模式
浙江省地方政府要引導出口企業轉變出口商品的競爭方式,創新出口盈利模式,擯棄傳統的以量取勝、價格低廉的競爭模式,遏制浙江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惡性同位競爭,采取錯位發展,品牌發展的盈利模式。浙江出口企業不能再簡單依靠低成本來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尤其不能以浪費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這種不科學的發展模式,而且這種原有的發展模式也和浙江省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背道而馳。浙江出口企業不僅要靠科學的管理水平,更要靠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通過對出口產品的細致加工,配合逐步培育的品牌價值,不斷地來提高外貿出口的質量和效益,從而使浙江省出口產品嵌入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攫取與自身要素投入相匹配的回報,提升經營績效。
參考文獻:
[1] 金廣榮,汪彩君.出口產品結構任需優化[J].浙江經濟,2011,(15).
[2] 朱慧新.對外貿易競爭力與產業結構的相關性分析——基于浙江省1989—2011年數據的實證檢驗[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5).
[3] 金劍濤.浙江省出口商品結構特點及其優化對策[J].中國電子商務,2011,(7).
[4] 鄧娟.浙江省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的動態演化——經驗分析[J].技術經濟,2011,(3).
[5] ZHANG You-ren,XIA Xiao-jing.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Export Struc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07,(11).[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