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瑤
摘 要:英國的民商事管轄權制度是以普通法為基礎的,傳統上,它與大陸法系中的管轄權制度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差別,但晚近的發展卻表明了英國管轄權制度正逐步地向大陸法系靠攏。對英國傳統的民商事管轄權制度以及加入布魯塞爾公約之后管轄權制度的變化進行論述。中國在涉外民商事合同的法律適用方面頒布過的法律文件主要包括:1985年3月21日頒布的《涉外經濟合同法》(已廢止)、1987年3月15日頒布的《關于適用〈涉外經濟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答》(已廢止)、以及1999年03月15日頒布的《合同法》(現行有效)等。但是,《合同法》等對涉外合同法律適用的規定較為原則、簡略,可操作性不強。《規定》的頒布,正好彌補了這個缺陷。
關鍵詞:民商事管轄權;管轄權原則;借鑒意義;最新規定;涉外民商事合同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281-03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一般稱為英國,在行政區劃上它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國沒有單一的法律制度,而是一個政治聯盟之內幾個法律制度并存: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制度,蘇格蘭實行大陸法制度,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英國是普通法系民事訴訟和國際私法制度的源頭,在開拓殖民地時英國便將普通法和衡平法帶到了世界各地。英國民商事管轄權制度對于整個普通法系民商事管轄權機制的建構和走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民事訴訟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1999年4月26日,英國《1998年民事訴訟規則》生效,它基本上結束了高等法院和郡法院適用不同訴訟程序規則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受歐盟統一國際私法立法的影響,英國的國際私法理論與實踐也有了新的發展。研究英國民商事管轄權制度,不僅可以了解英國民商事管轄權制度的運行和汲取英國民商事管轄權制度的優勢和改革成果,以完善中國的相關制度,其意義更在于從本源上把握普通法民商事管轄權制度的機理和演變。
一、英美民商事管轄權制度概述
國際民商事案件管轄權是國際私法或沖突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國際私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無論何種涉外民商事案件的發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管轄權。英美國際民商事管轄權制度獨具一格,它們重視管轄權在整個國際民商事訴訟中的地位卻一點也不亞于其他國家。它們歷來把國際民商事案件的管轄權與法律適用問題并列為國際私法上的兩大主要問題,并且認為管轄權問題較之法律適用問題更為重要。莫里斯這樣說過:“在英國法律沖突中,管轄權問題處于一個特殊的地位,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如果管轄權(無論是英國法院還是外國法院)得到滿意解決,法律選擇就不成什么問題了。
(一)有效控制原則
依有效控制行使管轄權是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所采用的確定涉外民事案件管轄權的基本方法。所謂有效控制原則,也稱實際控制原則,就是指管轄國法院對所管轄的案件有“實際支配力”,即管轄國如果不能就特定案件的判決以有效的執行,就不得對該案件行使管轄權。
(二)自愿接受原則
自愿接受原則就是在對人訴訟之中,本來不受英國法院管轄的人,可以通過他自己的行為排除其對法院管轄權的反對,因此而給予該法院一項他本來不具有的,但因為他的服從而具有的對他的權利。在對人訴訟中,只要法院認為被告的行為構成了接受他本來不用接受的管轄權,法院即有權對該被告行使該項管轄權。英國法院管轄權制度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在于它們采取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靈活的民商事管轄權制度。在英國,國際民商事管轄權類推適用國內管轄權規則,沒有一套獨立的制度;而且英國法院也承認外國法院有和它們一樣的民商事管轄權基礎,可見在英國民商事管轄權制度中,決定本國法院有無管轄權的直接國際裁判管轄權與決定外國法院實行的國際民商事裁判管轄權是否合法的間接國際裁判管轄權兩種制度都是一致的,只要在英國法院看來,外國法院實行管轄權的基礎與英國法院是一致的,該外國法院的管轄權就是合法的。
二、英國民商事管轄權的種類
英國行使管轄權的標準隨著訴訟類型的不同而不同,把有關的管轄權規則主要分為對人訴訟(action in person am)和對物訴訟(action in rem)等幾類,而前述的有效控制原則就貫穿于整個管轄權制度中,是普通法管轄權制度的核心原則。
第一類是對人訴訟。對人訴訟是指在當事人之間的訴訟,要求被告作為或者不作為某一特定行為,以解決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問題。主要包括侵權訴訟和契約訴訟等傳統上可以在英國高等法院、高等民事法院、稅收民事法院、衡平法院、海事法院和教會法院等普通法法院提起的訴訟;衡平法上關于特別履行(作為或不作為)、禁令、撤消、變更等的救濟訴訟也屬此類。法院經過審理,判定原告人的請求是否有根據,這種訴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判決的效力僅僅約束訴訟當事人。只要解決的是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糾紛問題,判決僅約束訴訟當事人,不管這種訴訟是否涉及對有形物的權利還占有,就是對人訴訟。
第二類是對物訴訟。普通法系國家所稱的對物訴訟是以物為訴訟對象的,訴訟的目的是請求法院確定某項財產的所有權或其他權利。根據普通法的理論,物是像所有權之類的可以向一切人主張的權利,因此這種訴訟的判決效力可能影響到任何人對某物的利益,也即及于任何第三人,這是它與對人訴訟的一個最重要的區別。在普通法上,對物訴訟的范圍是很小的。莫里斯也認為英國法中唯一的對物訴訟即指在高等法院后座法庭分庭中針對船舶或與船舶有關的其他物品如貨物或運費之類的物,或對飛行器或氣墊船等提起的海事訴訟。
三、英國對人訴訟的一般管轄權原則
(一)基于在管轄范圍內向被告送達傳票的管轄權
英國高等法院的訴訟始于傳票或傳喚令的發出,對被告而言,是一項來自女王的要求其出庭參加訴訟的書面命令;而且傳票的送達或與此相似的事項,是法院行使管轄權的必要基礎,當傳票能夠而且只要依法送達被告時,法院就可以據此而行使管轄權,否則法院就不能對其行使管轄權。可見,在對人訴訟中,英國管轄權的規則就是傳票送達規則。換言之,任何在英國被送達傳票的被告都要接受英國法院對人訴訟的管轄權。這種做法與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是大相徑庭的,受到了很多學者的批判,認為對于不在英格蘭的被告來說是不公平的。而且,只要與原來的訴因相關,即使被告離開該國,這項管轄權仍保持其效力,但如果該訴訟是與本訴沒有密切關聯的不同的訴訟,那么這項管轄權就不會繼續有效。這一原則的適用根據被告是個人、合伙商號或公司而不同。
1.基于自然人出現而送達傳票所行使的管轄權
根據普通法,在對人訴訟中對自然人的管轄權取決于被告在送達傳票之時有形的出現在法院轄區內。送達有三個不可分割的重要原則:其一,被告必須是在送達之時出現在法院轄區之內。其二,被告是“自然”的出現。其三,被告的住所必須是位于歐共體成員國之外。
2.基于合伙的出現而主張的管轄權
1891年以前,傳票是不能依法送達合伙商行本身的,即使該商行在英國經營業務也不能送達,除非合伙人在英國或自愿接受管轄。這種做法引起了諸多不便,因此,于1891年6月,最高法院的規則做了修改。依據該規則,在英國經營業務的合伙商號可以以其名義起訴或被訴。根據該規則,傳票可以依法送達在送達當時出現在英國的合伙商行的任何成員,送達給合伙人中的一人或多人、或者送達給在英國合伙的主要營業地控制或管理合伙事務的任何人,在這些情況下,傳票都認為已經正式送達該商號。
(二)基于被告自愿服從管轄而確立的管轄權
在對人訴訟中,一個本來不受英國法院管轄的人,可以通過協議或自己的行為表示不反對法院的管轄,英國法院據此就可以取得對他的管轄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基于當事人協議行使的管轄權;(2)基于對被告人行為考慮所行使的管轄權;(3)自愿服從取得管轄權的限制。
(三)向域外送達的管轄權
根據普通法,如果被告未在法院地被依法送達傳票,也沒有表示自愿接受法院的管轄,英國法院將不具有管轄權,這樣給原告帶來的不公平是可以預見的,因為雖然被告在訴訟當時不在英格蘭境內,而他的住所和財產或者引起訴訟的訴因或侵權行為等可能位于英格蘭境內。僅因為被告在訴訟時不在該國境內,就剝奪原告對他起訴的權利,這實質上是一種司法拒絕的國際不法行為。
四、英國民商事管轄權制度對完善中國國際民商事管轄權制度的啟示
中國目前的國際民商事管轄權制度是以《民事訴訟法》第四編“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為基礎,以其他相關法律為補充的。由于現行法律規定不夠充足完善,許多現實問題仍然無法可依,即使是已有規定的,也存在某些模糊不清的缺陷,需要加以完善。
(一)“慣常居所地”管轄的啟示
以被告住所為管轄根據為各國立法普遍采用,但各國對住所的認識和規定不盡相同。中國則以當事人的戶籍所在地作為確立住所的標準。戶籍制度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制度,其他國家和地區沒有相應的法律概念,僅就中國現行戶籍制度的發展趨勢而言,中國的戶籍制度也有軟化和弱化的趨勢,預計不久的將來,戶籍制度將不復存在,以戶籍所在地為管轄根據便會成為無本之源。
(二)特別管轄權方面的啟示
歐盟理事會2001年第44號規則在合同案件、侵權案件的特別管轄權方面的規定值得中國借鑒。對于有關合同的案件,第44號規則第5條第1款第1項把管轄權賦予有關義務的履行地法院。用于確定具有特別管轄權的法院的有關義務的履行地,只能從下述四個選項中選擇。第5條第1款第2項規定了前面三個選項:貨物銷售合同的債務履行地應在合同規定的交付貨物或應該已經完成貨物交付地的成員國;提供服務合同的債務履行地,應在合同規定的提供服務或應該已經提供服務地的成員國;就上述任一種合同而言,如果當事人約定了不同的履行地,則在該約定的履行地。盡管關于履行地的協議不必局限于是書面的,但是對履行地的完全人為的約定將像被對待管轄協議一樣對待,并被要求符合第23條(協議管轄權)的規定。
(三)協議管轄權方面的啟示
歐盟理事會2001年第44號規則第23條規定了協議管轄制度。為了使當事人有適當的機會注意他們締結的管轄協議的效力,第44號第23條規定,如當事人的一方或數方在一個成員國有住所,協議約定某一成員國的某一法院或某些法院有管轄權以解決因某種特定法律關系而已經產生的或可能產生的爭議,則只有該被指定的法院或這些法院具有管轄權。除非當事人另有約定,該管轄權應是專屬的。如果住所均不在某一成員國的雙方當事人達成該類協議,其他成員國的法院對他們間的爭議均無管轄權,除非被指定的某一法院或某些法院放棄管轄權。
對于中國來說,應該擴大協議管轄的適用范圍,放寬協議管轄的限制(如不一定要求爭議與法院有實際聯系),明確協議管轄的排他性。
(四)專屬管轄權方面的啟示
根據歐盟理事會2001年第44號規則第22條的規定,以位于成員國的不動產物權或其租賃權為(主要)標的的訴訟的管轄權,專屬于財產所在地的成員國法院;以公司、其他法人組織、自然人或法人的合伙的有效成立、無效或解散,或以有關機構的決議的有效性為標的的訴訟,管轄權專屬于該公司、法人組織或合伙所在地的成員國法院;以確認公共登記效力為標的的訴訟,管轄權專屬于保管登記簿的成員國法院;有關專利、商標、設計模型或必須備案或注冊的其他類似權利的注冊或效力的訴訟,管轄權專屬于業已申請備案或注冊或已經備案或注冊,或按照共同體法律文件或者國際公約的規定被視為已經備案或注冊的成員國法院;有關判決執行的訴訟,管轄權專屬于業已執行或將要執行判決的成員國法院。
中國《民事訴訟法》第34條和第246條對專屬管轄權作了規定,包括四個方面:不動產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港口作業糾紛由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轄、繼承遺產糾紛由被繼承人死亡之時住所地或主要遺產所在地法院管轄、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辦三資企業合同及由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產生的爭議由內地法院專屬管轄。相比之下,繼承遺產糾紛方面的管轄權與法院地國政治、經濟、法律秩序等重大利益的聯系較弱,似乎不應列入專屬管轄范圍。《示范法》保留了《民事訴訟法》中的三個合理事項:不動產、港口作業以及三種特殊合同爭議事項,去掉了不合理的繼承遺產糾紛事項,并效仿歐盟法增加了法人的成立與撤銷、知識產權的登記與效力等事項,這是值得立法機關采納的。
(五)英格蘭的判例法制度對中國的啟示
作為普通法國家的組成部分,除成文法外,英格蘭還存在大量有關確立法院民商事管轄權的判例。
中國雖然不承認判例可以作為法律的淵源,然而在國際民事訴訟法領域,我們卻應該重視判例的重要性,并恰當地運用判例。這首先是因為在國際民事訴訟法領域,情況錯綜復雜,立法者不可能預見并規定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因而光靠成文法不足以應付審判實踐的需要,在必要時,應該允許法院通過判例來彌補成文法的缺漏。何況中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尚存在許多缺陷。其次,國際民事訴訟法的原則和制度也需要通過判例來加以發展。應該承認,中國國際民事訴訟法理論研究和立法工作都比較落后,在某種程度上,是跟我們不重視整理、研究中國處理涉外民事案件的判決材料有關的,故更應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參考文獻:
[1] 董立坤.國際私法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0:2.
[2] 陳隆修.國際私法管轄權評論[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
[3] 余先予.國(區)際民商事法律適用法[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
[4] J.H.C.莫里斯.法律沖突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0.
[5] 董麗萍.澳大利亞國際私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