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娥 何成龍
摘 要:在國際法的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精神和歷史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維護國家文化主權;人權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條件,只有滿足國際人權法要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被國際社會所承認;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多樣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環境法基礎。行政保護模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和保存來講不可或缺,但是僅給予行政保護并不能最大化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采取行政保護與法律保護相結合的綜合保護模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法;保護模式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296-02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與特征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為了切實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中國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根據該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如下幾種:一是傳統的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口頭文學載體的語言文字;二是傳統的雜技、書法、舞蹈、美術等藝術;三是傳統的歷法或者醫藥、技藝等;四是傳統的民俗、節慶活動、禮儀;五是傳統的游藝和體育;六是其他的相關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1.傳承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人們對文化的自我抉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并非一成不變,既存在創新也存在拋棄,因而它是活態的。正是通過世代相傳、改造完善,文化才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同時這種口傳心授的傳承也打上了深刻鮮明的民族、家族印記。
2.地域性。通常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特定族群在特定的地域上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其必定與該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都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生產生活狀況和風俗習慣,離開了該地域,它們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和條件。
3.群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產生到發展,不是依靠單個社會成員的一己之力便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其所在地域的整個群體或關聯的族群在長期的團體生產生活中不斷完善,它反映了該社會群體普遍的民俗風情、思想感情、文化內涵和理想愿望,表現了該群體的集體智慧。
二、國際法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依據
(一)基于國家文化主權的保護
國家文化主權是國家在文化領域所擁有的對內最高權和對外獨立權,同時國家文化主權的行使也必須尊重國際公共權利。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顯露出其潛在經濟價值,國家之間因非物質文化遺產商品化而引發的糾紛日益增多。從世界范圍來看,不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不盡相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也逐漸政治化。這種政治化趨勢,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極為不利的。基于此,從國家主權的角度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地位是減緩這種政治趨勢的出路。國家對于其領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享有主權,有權管轄其領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
(二)基于國際人權法的保護
在21世紀全球一體化進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國際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2]。非遺保護和國際人權保護既統一又存在沖突。統一在于:文化權利本身是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面;沖突在于: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陋習,其違背了基本人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序言中宣布,其參考了有關的國際人權文件。這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遵循保障人權的原則。只有符合國際人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被國家和國際社會予以承認和保護。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國際人權保護存在互動。
(三)基于國際環境法的保護
在全球經濟建設得到有效推進的同時,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國際環境法研究的重要內容。但是,在這一原則提及之初,其僅僅是關注生態環境的和諧,忽視了人文因素的可持續發展。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日益認識到文化生活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關聯性被提上議事日程。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應包括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之中,不同國家、民族傳承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快速推進的現代文明嚴重沖擊了非遺的生存和發展。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必定對文化生態平衡造成極大的破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尊重,并不意味著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封存起來,而是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在充分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傳承和發展,必須避免盲目開發、急功近利。
三、國際法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
(一)行政保護模式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行政保護模式是指成員方按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采取的確認、保存、弘揚、傳承和振興等各種行政保護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行政保護十分必要:第一,確認、歸檔和保存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序保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挖掘、整理、歸檔以及開展了相應的研究之后,才能準確掌握其源流和傳承的具體情況,便于日后更好地開展保護和利用工作。第二,合理開發利用是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有效手段。長期以來,日韓等國家,在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發掘、展示本國的民俗文化資源,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事實證明,只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條件的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生產力,才能以保護帶動開發,以開發促進保護。
日本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相對健全的行政保護。首先,文部科學大臣向“文化審議會·文化遺產分科會”提出咨詢。然后,后者向有關的“專業調查會”提出調查委托。“文化審議會·文化遺產分科會”審議調查報告,進行答申。再由文部科學大臣決定“指定”與否,一經指定,即發表官方“告示”。在指定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的同時,還必須對能夠高度體現無形文化遺產之技能的“保持者”或“保持團體”進行個別認定、綜合認定或團體認定[3]。
(二)法律保護模式
世界上許多國家均切實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力度,收到了明顯成效。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法律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國家[4]。1793年頒行的《共和二年法令》規定,法國對于一切的藝術品進行保護,只要其處于法國的境內。此后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法律,如《紀念物保護法》、《考古發掘法》、《城市規劃法》、《景觀保護法》等,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不斷健全完善。
(三)綜合保護模式
行政措施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和保存來講不可或缺,但是僅給予行政保護并不能最大化的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不能切實保障相關主體的權利實現,因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采取行政保護與法律保護相結合的綜合保護模式。
以中國為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繁榮和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是非常獨特的。近年來,中國對非遺保護日益重視,采用綜合保護模式才能更好地推進中國非遺的傳承與發揚。
1.進一步細化行政措施確認、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中國對于非遺的行政保護存在以下不足:保護經費有限;激勵措施不足;監督機制缺乏。迫切需要進一步細化、完善行政保護:第一,政府及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工作,建立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對非遺代表性項目認定傳承人,為其提供開展傳承活動的必要場所、經費支持;第二,上級政府及其文化部門切實加大對下級政府及其文化部門的監督管理力度;第三,對于在非遺保護和傳承方面做出了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營造有利于非遺保護傳承的良好氛圍。
2.逐步完善相關法律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目前,中國在非遺保護方面最為重要的法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該法對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影響深遠。但是其過于簡單籠統,對于一些細節問題并沒有給予相應的規定。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主要包括商標法、著作權法、專利法等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但是現有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被運用至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時仍存在著制度瓶頸和理論障礙,還有諸多難題亟待解決: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商標法規定的商品分類表無法涵蓋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必然導致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無法歸入商品分類表而無法申請注冊商標;第二,著作權保護的時間性使著作權制度不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永久保護;第三,著作權對作為衍生作品母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無法給予保護,對民間節慶等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保護;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承的,很難滿足專利保護對于新穎性的要求等。
因而應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所確定的法律原則的基礎上及時補充制定實施細則,完善配套法規,從而使相關的規定更具可操作性,使這部文化大法更能發揮實效。要充分認識知識產權制度的開放性與包容性,認可其在非遺私權保護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制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 李墨絲.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國家主權為視角[J].求索,2009,(4):138.
[2] 郭玉軍,唐海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人權保護研究——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為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6):66.
[3] 王焯.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J].文化學刊,2008,(6):29.
[4] 曹新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初探[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3-08-02.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