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 暢人物簡介:李紀珠2000年前曾任臺灣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委,是當時最年輕的政務官。她2004年至2008年任國民黨立法委員,之后曾任臺灣金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及中華郵政董事長,2013年起任臺灣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兼臺灣銀行董事長。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今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中國北方首塊金融改革“試驗田”。根據規劃,青島城市東部嶗山區的金家嶺地區將成為國內外金融機構的聚集地。6月下旬,《環球時報》記者在青島采訪期間看到,已有多家金融機構落戶金家嶺。6月21日,首屆“金家嶺財富論壇”在青島舉行,這是試驗區獲批后青島市政府參與主辦的首個金融論壇項目。會場外,與會嘉賓、臺灣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兼臺灣銀行董事長李紀珠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的獨家專訪。環球時報:臺灣金融界還在積極推服貿協議嗎?李紀珠:在積極推動。立法院這幾天加開臨時會議,馬英九先生希望臨時會議通過三大法案,第一個就是服貿協議,第二個是兩岸監督條例,第三個是臺灣經濟自由示范區。從中可以看到,臺灣方面推動服貿協議的決心一直存在。環球時報:大陸陸續設立多個金融改革試點,臺灣如何看待這一機遇?李紀珠:這是一個好現象,兩岸金融體制越接軌,合作機會就越多。現在大陸諸多金融試點都在往改革開放的方向走,這將為兩岸帶來更接近的金融體制和更多合作。太多管制的情況下,企業有沒有競爭力,差不了多少。金融改革開放對有競爭力的銀行非常有利,同時使金融配置更有效率。環球時報:大陸金融改革其中一項是開放民營銀行,臺灣在這方面有何經驗?李紀珠:失敗的經驗更值得分享。臺灣1990年決定開放民營銀行,一下子開放了16家,當時的想法是,市場競爭適者生存,最有效率的銀行將留存下來。但我們當時忽略了市場競爭發揮效率是有前提的,其中包括合理的退出機制、足夠強的監管,以及競爭過程中政府要及時發現問題并有介入糾正的決心。而當時什么都沒有,政府還限制了民營銀行的創新內容,結果同時進入市場的這些金融機構都在提供相似業務,不但對下游合作社造成擠壓,彼此間競爭也出現問題,最后還沒有退出機制。大陸首次開放5家民營銀行,有目標且有秩序。5家里有2家主做第三方支付,為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服務,這恰是原有金融服務體系缺失或不足的部分。未來你不可能只開放這5家,一定會繼續開放下去,所以有必要設計足夠好的監管制度、退出機制和立即糾正市場的機制。還要有一些公眾的配套措施,比如存款保險制度,避免金融機構退出時引起大規模恐慌。環球時報:互聯網金融是否會使監管者面臨更大挑戰?李紀珠:挑戰一定更大。電子金融的貢獻在于將基層民眾的儲蓄有效動員出來,提供交易購買的便利性,并為在銀行體系拿不到資金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大銀行不愿意做這一塊,是因為它運作成本偏高,不劃算,電子金融則成本較低。但當電子金融進入一個較大交易或吸納較大儲蓄的時候,情況將大不一樣。我個人的看法是,到最后監管無需界定“銀行bank”的概念,而是要針對同樣的“銀行業務banking”行為采取相同的監管和管理措施。無論監管者或業務提供者都不可能要求做到零風險,關鍵在于確保這種風險在整個金融體系里面可控且可承受。環球時報:最近大陸發生一起金屬貿易融資騙貸事件,其中銀行間沒有互通系統,貿易商借此重復質押騙貸,這方面臺灣怎么做?李紀珠:臺灣的聯合征信體系建立數十年來,運作方式已比較完善。金融機構會員收到客戶信息后,就會把相關信息輸入聯合體系的數據平臺。同時每個金融機構都可以上去查看某個企業究竟融資多少,融什么,有沒有被拒絕的情況。這一及時通報系統具有強制性,如果你不通報,將被取消會員資格。▲
環球時報201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