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人變得越來越富裕,中國對食品的需求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增長。在2011年,中國成為了大米的凈進口國,而早在2004年時,大豆的進口量就已經超過了國內產量。中國人對于糧食和肉類胃口的改變,加之城鎮化、污染和沙漠化導致的耕地流失,意味著中國需要將目光投向國外,獲取更多比重的糧食。這將可能推動全世界范圍內的商品價格上漲,并由此改變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貿易的平衡狀況。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主要出產豬肉、大米、小麥、土豆、高粱、花生、茶葉、谷物、大麥、棉花、油籽和魚類。盡管中國的耕地面積只占全世界耕地面積的10%,但生產的糧食卻養活了占全世界20%的人口。最近對于全國土地使用狀況的調查結果似乎是一個好消息。調查顯示,約有1.35億公頃土地被歸類為種植了莊稼的土地,其中包括稻田、可灌溉土地和旱地。與此同時,在長達十年的連續增長后,2013年的糧食總產量創紀錄地達到了6.02億噸。
然而,在這些數字背后,真實的景象也許要糟糕許多。
“自力更生”之困
自古以來,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就一直是中國的國家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的“自力更生”政策更是將這一點奉為圭臬。即使在很少能夠用肉類,甚至是蛋和奶來補充主食(主要由大米構成)的年代,這一目標仍然是至關重要的。但中產階級人口的增多以及隨之而來的對肉、蛋、奶需求的增加,令達成這一目標變得愈發困難。
去年年末,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表示,中國將堅持糧食自足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基礎是國內的糧食生產,適度的進口,以及對于糧食安全戰略的科技支持。二月中旬,農業部的一位官員否認了《金融時報》上的一篇報道——該報道認為,中國放棄了糧食自足的政策。這名官員承諾,中國將通過不斷提高糧食總產量,來確保國內食品的供給和需求狀況保持穩定,底線產量將達5.5億噸。這一數字的依據是國務院于1月28日發布的一份農業計劃。
然而,在十二月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的一名官員表示,接近333萬公頃的耕地因為污染過于嚴重而無法繼續耕作,這占到了全國耕地總面積的接近2%。最近一次的耕地調查顯示,全國耕地面積約為1.354億公頃,但在扣除了為恢復森林和牧場而儲備的土地,以及污染過于嚴重因而莊稼無法生長的土地之后,實際可以耕作的土地數量僅僅略高于政府劃定的1.2億公頃的紅線。
吃遍世界
為了解決不斷增長的需求與不斷下滑的國內生產能力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北京在海外增加了對食品資產的投資,并在拉丁美洲和東歐等地的農業區域購買農場,試圖通過這一途徑保證食品來源。
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富含蛋白質的食品比重上升,這明顯地改變了全球的貿易流量。例如,快速增加的食品需求令中國從三年前的玉米凈出口國變成了如今的世界第五大玉米進口國。2013年12月中國進口的玉米總量創下了歷史記錄,正是由于中國等其他國家進口數量的上升,目前美國盡管依然位居最大玉米進口國的位置,但所占市場份額已經顯著下降。
為應對糧食需求增加帶來的問題,北京采取的方法不僅僅局限于直接進口小麥和玉米。二月末,中國國有食品業巨頭中糧集團宣布購買了一家大型糧食交易商51%的股份。分析人士認為,這項交易是為了便于更好地涉足主要的糧食生產區域,使得北京能夠滿足自己越來越富足的國民。食品行業的觀察者預期,隨著中國企業繼續尋求直接接觸農業生產者的商業機遇,在未來會發生更多這種類型的并購。
促使中國進口糧食的原因除糧食短缺外,可能還包括水資源短缺。盡管直接將水資源作為商品的國際交易十分少見,但鑒于水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糧食和其他食品的交易實際上起到了代替水資源交易的作用。因此,中國進口糧食的同時,實際上也是進口了生產這些糧食所必需的水分,從而令中國本身的水資源可以用于他處。按照人均淡水量的標準,中國已經成為了水資源相對貧瘠的國家,上文曾提到的嚴重污染問題使得中國的水資源狀況雪上加霜。在未來,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將通過從水資源豐富的國家進口糧食和其他食品來部分解決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官方對策有待檢驗
盡管產量更大的糧食品種顯然是令中國在日益萎縮的耕地基礎上生產出更多食品的必要途徑之一,但中國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態度卻是矛盾的。一方面,中國拒絕進口許多轉基因食品。3月2日的一則新聞報道指出,自從去年10月以來,中國退回了未獲得農業部批準的88.7萬噸美國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籽的進口也遇到了類似問題。但另一方面,中國公司又牽連進了盜竊美國農業公司知識產權的案件之中,其中就涉及轉基因技術。這一行為表明,中國可能并非對引進轉基因技術不感興趣。
在“兩會”上,農業部的一名官員表示,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他的聲明是迄今為止官方為了驅散公眾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疑懼作出的最為公開的努力。這也表明,未來中國可能會試圖將轉基因作物作為農業現代化項目的一部分,以此來解決國內的糧食短缺問題。
北京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投入無疑是真實的,但中國耕地的退化與更加繁榮的人口提出的更多需求也意味著,這些目標很難得以實現。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植物需要水分、陽光和土壤才能生長。正如北京承認的,環境的不斷惡化使得中國的許多土地和水資源無法為農業提供支持。更糟糕的是,霧霾遮住了陽光,可能對農業造成新的威脅。
此外,“兩會”上的2013年的年度報告和2014年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草案都回應了與食品與水安全相關的重大問題。土地改革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國家發改委表示,“我們基本上完成了確定、記錄和證明全國范圍內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工作,并將確定和記錄農村承包土地使用權的工作試點推廣到了105個縣、縣級市和區”。此外,李克強總理在長達100分鐘的工作報告中,宣布要“向污染開戰”。財政部的預算同樣列出了如何將資金投放到包括消除污染在內的農業項目的具體細節。
3月26日,國家發改委的一名官員宣布,中央政府2014年用于農業投資的預算將達到2200億元人民幣,這占了國內總投資量的50%以上。眾多農業分析人士如今都預測,中國最大的農業綜合企業將在今年取得高達30%至50%的利潤,實現創紀錄的增長。這些大型公司能夠更加便利地得到政府資金,有更強的管理大規模政府項目的能力,并建立起了良好的聲譽,因此它們最有可能獲得政府的補貼,并贏得合同。
這名官員還強調了水資源問題,指出2014年的預算中將有700億元人民幣用于建設節水型灌溉系統,升級現存的過時設備,并凈化水資源。高層的表態反映出了問題的嚴峻性,但投資和關注并不能保證問題就一定會得到解決。事實上,中國在這方面面臨的挑戰依然是巨大的。
編譯:侯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