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走入一家大型醫院,進口醫療器械隨處可見,而國產醫療器械難覓蹤影。”進口醫療器械正在蠶食甚至壟斷國內醫療市場,這是業內人士的普遍認識。
2013年,中國醫療器械進口額為149.75億美元,同比增長20.07%,其中以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復用具、X射線斷層檢查儀、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高附加值產品為主。目前,我國高端醫療器械70%以上依賴進口。
那么,國產器械去哪兒了?
技術差VS價格差
4月17-20日,第7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國內外多家醫療器械企業參展。而同類功能的醫療器械產品,由于關稅、產品功能、品牌效應等因素的影響,國內外品牌的差價巨大。
以一般醫院最基本、最常用的設備彩超儀為例,進口高端彩超儀價格在150萬到300萬元不等。而國產彩超儀最低價格僅5萬元,而最高端、最先進的設備也不過150萬元左右。為什么有如此大差別?展會現場幾家知名海外品牌的相關負責人給出了同樣的解釋:“我們產品的技術水平是國產品牌達不到的。例如同樣的一款彩超儀,我們的成像效果非常清晰,設備的硬件及穩定性都遠遠高于國產品牌。所以,價格貴也是有道理的。”
雖然價格令人咋舌,眾多醫療機構仍然偏好技術過硬的進口產品。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原副會長鄭全錄指出:“像心電圖機、CT、磁共振等高端醫療器械基本看不到國產品牌,跨國企業壟斷了80%以上國內市場份額。”
醫療器械行業在中國屬于新興產業,由于起步較晚,整個行業不論產能還是研發水平都遠遠落后于國外同類企業,這是客觀事實。我國國產醫療器械產業在全球醫療器械市場份額不足3%,與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根本不成比例。據了解,中國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將近1.6萬家,90%的企業年產值不超過1000萬元,盡管市場份額逐年擴大,覆蓋面進一步拓寬,但仍以生產醫用敷料、醫用高分子等低附加值或需頻繁替換的產品為主。
由于無法在技術領域尋求優勢,眾多國產醫療器械企業逐漸走向“低端、大量、價格戰”的歧途。
在第五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論壇上,醫療器械行業專家朱明不無憂慮地表示,如今醫藥行業的生產企業已經陷入了低價困境甚至是絕境。近十年,醫療企業的生產成本和財務成本持續走高,但是產品價格卻持續下降。“中國的注射器現在賣到0.12-0.13元一支,把價格賣到最低也沒有錢可賺。”
“如果只將目光關注于中低端市場,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路只會越走越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威高集團董事會主席陳學利表示,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不僅有利于提升我國醫療行業整體競爭力,而且可以大幅降低老百姓的看病花銷。
藥價高、檢查費用高一直被視為“看病貴”的兩個重要原因。大型醫院主要采用進口醫療診斷設備,面對高昂的投資、損耗等問題,必然致使檢查費用、診斷費用也相應地變高。
進口器械的營銷攻勢
在第7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眾多醫療器械企業紛紛攜帶其新技術、新產品亮相。與此同時,GE醫療、飛利浦醫療等跨國醫療器械企業還發布其市場戰略,希望借此契機進一步深耕本土醫療市場,并從公立醫療機構延續發展到民營醫療市場。
對民營醫院而言,選購醫療器械的標準,比之價格與服務,技術背景更為重要,因為精準的測量和顯像,往往能讓醫生對患者病情有更為準確的判斷。而跨國醫療器械集團也專門針對民營醫療市場發布了自己的戰略,除了售賣產品,還為民營醫院提供售后服務、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等多方位服務。
在過去的一年里,隨著城鎮化推進,基層醫療器械市場擴容,民營醫院實現兩位數的爆發式增長,針對本土醫療機構的這一需求,眾多跨國醫療器械集團發布了民營醫院戰略。飛利浦、GE、西門子等企業紛紛將研發和生產環節向中國轉移,并布局基層醫療市場,試圖通過“本土化”戰略搶奪新興寶地。在2010年,GE醫療就成立了藍海醫療事業部,專注于為民營醫院提供服務。
“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營銷。”朱明指出,有的國內很多產品有很好的技術、最低的價格,結果還是賣不動。“一個醫療器械產品的研發應該由技術專家、營銷專家、臨床專家全部參與。但是現在產品研發階段基本沒有營銷專家,臨床專家也很少,許多產品都是技術人員和臨床專家覺得有用就去做,而他們沒有營銷的概念。”
例如上述的彩超設備,進口產品硬件確實很好。然而國產品牌的設備主要配件也大都源自進口,功能基本可以達到臨床運用的需求,甚至跟進口產品相差無幾,價格卻相對低很多,但卻仍然乏人問津。
2014年2月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印發《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并于3月1日起施行;3月31日,國務院頒布新版《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將于6月1日正式實施——今年普遍被業內人士看作醫療器械發展的“政策年”。不知在政策大力扶持自主創新的環境下,國產醫療器械能有怎樣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