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是實現高職會計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高職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應根據會計職業道德自身的內容及學校教育資源的情況對教育活動進行合理合排,提高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教學效果。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及考評體系等共同構成了高職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職會計;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91-03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由于受到招生市場的連續追捧,高職院校舉辦會計專業熱度不減,大部分職業類院校都舉辦了會計類專業。應該說,會計高等職業教育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積累,其培養體系已較為成熟。由于會計的通用性和規范性特點,幾本核心專業教材,加上一兩個會計實訓室,就能支撐傳統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學生會計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也不難實現。但一個完整的會計專業人才,只有會計職業技能是不夠的,會計職業道德是重要的會計職業能力框架,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對會計專業來說,是重要的素質教育。如何在學校開展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會計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
應該說,高職學校對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也不能說完全忽視,各學校也一定程度上開展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如結合新生入學,在新生專業教育中加入一些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結合思想政治教育,開設《職業道德》課程;結合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但主要停留在以上層面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并不能達到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還需要解決好發下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較為分散
以上形式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較為分散,如新生入學教育階段的職業道德教育,可能僅僅“蜻蜓點水”,只能對新生起到一定的啟蒙教育,難于形成較為深刻的感性認識。《職業道德》課程可能過于說教,內容泛泛,與會計專業結合得并不緊密,政治課意識較濃,學生接受程度有限。《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盡管符合專業要求,但限于考證的功利性,學生“為考而學”的傾向明顯,也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二)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基本停留在一本教材和幾堂課上,沒有形成多樣化的教育手段,與 “教學做”一體化的會計技能教學培養體系不相適應,教學效果遠不能與技能教學相比。
(三)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培養體系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在會計人才培養中占多大份量?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答案。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課程體系有哪些、在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如何體現、與技能教育如何銜接等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教學和考評基本上還是空白。總之,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有的地位還沒有真正落實,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模式還未形成。
三、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一)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在實施會計技能教育的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加強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使學生形成較強的會計職業道德意識,具有會計職業道德素養,成為一名既有過硬的會計技能,又有較高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適應會計職業市場和崗位需求的合格會計專業人才。
(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決定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又決定于會計職業道德本身的內容。目前關于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主要以32字為代表的通行版本,即“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和強化服務”。
由于學校教育的特殊性和局限性,32字內容的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不可能全面鋪開,各個內容也不可能取得同等效果。根據學校的資源和條件,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的開展程度分析如下。
1.愛崗敬業。要求會計人員熱愛本職工作,安心本職工作,并為做好本職工作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這種素質的形成與專業的選擇有很大關系。對于學生,這與職業生涯規劃有很大關系。有些學生就讀會計專業完全出自父母的意志,不是本人興趣愛好所致,將來畢業從事會計工作就很難做到愛崗敬業了。因此,愛崗敬業的素質應該從培養學生的興趣開始,再結合職業生涯規劃來開展。
2.誠實守信。要求會計人員執業時言行一致,不弄虛作假,講信用,重信用,信守諾言,保守秘密。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會計職業活動和職業道德的精髓。因此,誠實守信是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中須要結合會計法規、會計職業判斷、會計正反面案例來開展教育,同時輔助學校開展的其他德育活動,提高“誠實守信”的教學效果。
3.廉潔自律。本道德規范主要關乎會計人員對金錢的態度,要求會計人員公私分明,自覺抵制金錢的誘惑。會計從業人員有與金錢近距離接觸的天然條件,如果做不到“廉潔自律”,會計人員很難在市場經濟中生存,極易遭受“滅頂之災”,這實在攸關會計人員職業生命。本規范盡管在學校很難開展合適的教育,但通過模擬與案例,再結合法制警示教育也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4.客觀公正。要求會計人員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真實地記錄和反映實際經濟業務事項,按照國家的會計準則、財經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要求依法辦事,做到鐵面無私,不避親疏。本規范也是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體現,“客觀公正”是“誠實守信”的延伸,攸關會計人員做人做事的態度。本規范的教育可以結合“誠實守信”規范一同開展。
5.堅持準則。本規范要求會計人員,嚴格按照會計法律制度辦事,不為主觀或他人意志所左右。本規范是“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的具體落實和保證。在學校,要結合會計法規、會計準則的學習加以教育。
6.提高技能。要求會計人員不斷通過學習、培訓和實踐等途徑,持續提高會計專業理論水平和職業技能,以達到和維持足夠的專業勝任能力。本規范可以通過會計技能教育、技能大賽加以強化,無需單獨進行。endprint
7.參與管理。要求會計人員在工作崗位上間接參加管理活動,為管理者當參謀,為管理活動服務。本規范體現在具體的工作中,在學校較難加以具體的教育,但可結合“財務管理”課程進行適當強化。
8.強化服務。要求會計人員具有文明的服務態度、強烈的服務意識和優良的服務質量。本規范與“參與管理”一樣,也需要在工作崗位中得到體現。在學校只能通過會計模擬實訓階段和頂崗實習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綜上所述,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在學校的開展存在不平衡的局限,但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特別是在“誠實守信”、“堅持準則”、“提高技能”等方面最能得到強化,在其他會計職業道德素養方面也能有所加強。
四、高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模式的架構
(一)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體系的架構
如同技能教育一樣,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也必須有相應的課程體系來支撐,才能實現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目標。根據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和目標,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體系應該由以下課程構成。
1.會計與會計職業生涯教育。本課程主要介紹會計的起源及其歷史演變,會計史上重要人物,介紹會計的相關職業和崗位及會計職業生涯的規劃,旨在培養學生對會計職業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對會計專業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本課程主要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開設,可以結合《基礎會計》課程并行開設,根據五年制高職校的特點,也可以將本課程安排在《基礎會計》課程開設前,作為《基礎會計》入門輔導課程,可以減少學生從中學課程轉向專業課程的不適感。本課程宜以校本教材為主。
2.會計法律與準則規范教育。本課程主要介紹《會計法》、《會計基本準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與會計執業密切相關的法律制度,旨在加強學生對會計規范性、制度性的理解,提高學生“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的職業道德素質。本課程可以安排在《基礎會計》后,與《財務會計》課程同時開設。本課程可以采用校本教材,也可以采用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3.會計職業判斷中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本課程主要以企業經濟活動各業務環節進行會計職業活動和職業判斷中所表現的會計職業道德為主線,加深學生會計職業道德在具體會計業務中運用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客觀公正”、“堅持準則”的職業道德素質。本課程可以作為《財務會計》的一門后續課程獨立開設,本課程一般以校本教材為主。
4.會計案例與誠信教育。本課程以會計業界正面與反面案例為內容,對學生進行會計職業的榜樣教育和警示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會計職業道德綜合素質,特別在加強“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堅持準則”方面更有現實生動的教育效果。本課程可安排在《財務會計》后,畢業實習前進行。本教材需要用真實的案例來編寫,同時利用討論、講座等形式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5.會計職業道德實踐教育。本課程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各項素質進行全面梳理,需要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有一個全面和正確的判斷,是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一個檢驗。本課程宜安排在學生實習階段,作為學生的實習階段職業道德素質的一個綜合測評。本課程可以由學校自行編寫會計職業道德測試題庫,通過試卷和網絡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測評。
(二)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方法的創新
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與會計技能教學既有緊密的聯系,又有較大的差異。會計技能教學已形成“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依賴于大量的重復訓練和實訓環境的有力支撐,技能教學目標較易于實現;而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更多地屬于意識形態和精神層面,難于在短期內形成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這就意味著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教學不能照搬會計技能教學,需要對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只能是多種方法的結合。
1.課堂理論教學。課堂理論教學盡管不是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但還是必須存在的。尤其是對會計法律、會計準則體系和會計職業道德內涵方面的學習,需要老師進行傳統的講授,對于形成學生會計職業道德認知,形成規范意識、制度約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2.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應該成為會計職業道德教學的重要方法。會計職業道德通過案例的分析和討論顯得比較具體和形象,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可以克服以上課堂理論教學的抽象和空洞。案例教學特別對于學生在會計職業判斷中的會計職業道德意識及開展會計誠信教育、警示教育方面均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3.講座教學。講座教學是會計職業道德教學的特色教學。講座教學可以邀請會計實務界資深人士、成功人士來學校定期開展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來樹立會計業界的道德模范,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同時也可以邀請法律界人士及中介機構審計人員來校專題講授會計職場的舞弊案例,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及廉潔自律的警示教育。
4.圖片音像展示教學。圖片音像展示教學也是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一個不可替代的輔助教學手段,可以克服書本和講授的單調和抽象,可以給學生真實而形象的感官刺激,不管是正面的榜樣示范教育還是反面的警示教育都可以用本方法來實現,適合在學生專業學習的初始階段進行。
5.模擬情景教學。模擬情景教學要求學生在設計的情景中直接參與會計職業道德的實踐,并作出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判斷,是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和內化的階段。本教學方法可以安排在學生實習階段,作為會計職業道德實踐教學和考核的一種手段。
(三)會計職業道德實踐體系的架構
盡管沒有會計技能實踐開展的便利,也沒有會計技能實訓環境的完備,但為了提高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的效果,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同樣需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支撐,其架構為:
1.會計模擬崗位的實踐。本實踐環節可以借用學校目前主要用于技能訓練的會計實驗室中開展,通過學生對會計崗位角色的扮演,從模擬崗位中體現會計職業道德的具體存在。如出納崗位,一方面體現對金錢的態度,強化會計人員“廉潔自律”職業道德的意識,另一方面在業務中加深對會計服務的認識,提升“強化服務”職業道德水平。當然,為了區別于會計技能的實踐教學,為了會計職業道德實踐教學的組織和開展,會計職業道德的實踐環節也需要相應的實訓教材,這需要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來加以開發。
2.會計頂崗實習中的實踐。會計頂崗實習中的實踐是指會計專業的學生在最后校外社會實習階段中進行的會計職業道德的實踐,當然,這種實踐不需要單獨開展,可以與會計頂崗實習環節結合起來進行。通過學生對實習單位了解和觀察及對會計崗位的部分參與,可以真實地體會會計職業道德實踐運用,加深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全面理解和自覺踐行,是學生會計職業道德素質內化最重要的階段,是學生從學習會計職業道德轉變為自覺踐行職業道德的關鍵環節。
(四)考評體系的架構
會計職業道德是合格會計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職業道德認識水平的高低,執行力水平的高低也需要相關的評價和檢驗,這將作為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前綜合素質測評的一個重要部分。這種測評既需要定量的檢測標準,又需要定性的檢測標準;既需要校內的考評,又需要校外的考核。
1.校內的考評。校內考評考慮到教學環節的可操作性,宜于定量打分測評。主要通過由會計職業道德包含的具體內容組成測評題庫,通過學生的回答來測評,可以采用百分制。其中題型可以采用判斷題、選擇題和案例分析題等。該環節可以在學生完成校內所有相關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后進行。
2.校外的考評。校外的考評主要結合學生畢業前頂崗實習階段所體現的會計職業道德水平所進行的測評,該測評由用人單位進行。作為學生實習成績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作為學生會計職業道德水準一個權重,并以此作為學校判斷學生能否成為一個合格會計畢業生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研究編審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 丁正亞.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綜述[J].職教通訊,2013,(20).
[3] 趙建新.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與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J].財會通訊,2012,(6).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