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4年3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歐美五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演講時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述,對于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是中國夢的內核和支撐
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所創造的、為整個民族所世代繼承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歷史風貌的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的情感歸屬和集體記憶,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也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推陳出新,使之成為社會進步、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
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為走中國道路提供智力支持。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占領價值制高點、掌握文化傳播的主動權,不僅是維護文化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國家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是推動時代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支撐中華崛起的必要條件和題中應有之義。
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為弘揚中國精神提供不竭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精神的主要內容,這兩種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義,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形象的樹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規則的確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操守的養成,都是中國崛起所必需的文化基因和動力源泉,也是將中國各民族、各階層團結在一起的精神紐帶。我們應根據時代的需要,不斷豐富“中國精神”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流淌于中國人心靈的一種追求和品格,彰顯中國人的涵養和氣度,境界和胸懷,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
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為凝聚中國力量提供有力支撐。中華文化是將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在一起的強大黏合劑,在創新中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有利于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用強大的文化、道德和價值力量來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形成團結一心、奮發有為的社會氛圍,增進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匯聚社會共識,不斷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這是社會成員的強烈需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型國家的必要條件。
二、實現中國夢必須繼承和創新中華文化
只有重視文化傳承,才能源源不斷地從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才能保持中華文化的延續性。而更為重要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這既源于中華文明自身面對轉型期急劇變遷的社會環境進行內在轉換的需要,也源于經濟全球化時代應對外來文化沖擊,更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中華文化必須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調整,回應時代提出的新問題。
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承前啟后,推陳出新。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體,中國有令世人稱羨的漫長而豐富的文化傳統,這是建設現代文化的源頭活水。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應進行深入挖掘,使之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例如,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著力以提升自身的修養來成就“家國天下”的情結,“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和“天下為公”的擔當與情懷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滋生的金錢至上、個人本位的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抗衡;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天地圓融”的和合思想,追求精神和身體的內在融通,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對于現代工業文明在精神層面帶來的人格分裂、心理壓抑等問題也起到了有益的矯正作用。對于傳統文化,需要進行理性的分析、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接續歷史文脈的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與當代中國建立新的社會主義民族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構建中國獨有的價值體系。
以先進文化精神作為引領,尊重個性、鼓勵創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不斷解放思想,科學發展,以強大的思想力量推動經濟的騰飛和國家的崛起,積累了引以為豪的精神財富,這也是我們建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依歸。“變則通,通則久”。強大的創新和再生能力是中華民族永葆活力的核心要素。目前,尤其需要培育新型的先進文化和時代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在碰撞中迸發活力,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持續的精神依托。因此,必須尊重知識、尊重自由、尊重個性,在寬松的氛圍中鼓勵學術探索、學術爭鳴,培育眾多專家、名家、大家,創作出大量能夠代表中國文化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文藝作品,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中國夢。
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為杠桿,深化改革,激發活力。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其根本目的是服務于人民,即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不斷提升國民的精神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激發文化創作生產活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發揮中華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我們亟須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在深刻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深化改革與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積極應用先進科技手段,推進內容、風格、流派創新,使原創性文化產品在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文化體制改革,為人民提供廣闊的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局面,為中國夢的實現贏得更強的發展動力、開辟更大的增長空間。
以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標識,增強軟實力,提高競爭力。30多年的銳意改革進取,中國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在國際舞臺上,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也正在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爭端的解決。今日之中國秉承什么樣的價值基準,對全世界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此時,向世界表達中國的國家理念,闡述中國的歷史,展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必將助推世界文明秩序和政治秩序的重建。例如,在紛爭不斷、戰火不熄的世界局勢中,中國積極推廣的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的理念已經越來越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和認可;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作為解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為聯合國所采納和推介。目前,應在提升國民的文明程度,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方面下功夫,以人文魅力和文化積淀構建與大國地位相稱的文化內核。此外,要通過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立足本土的現實實踐和長期發展的需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吸收營養,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轉換和創新,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競爭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