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劉英
一
2014年一季度中國經濟部分指標出現下滑,一些媒體再次大談中國經濟頹勢,不少企業主則大喊救市。一時間,中國系統性金融危機、崩潰論又甚囂塵上。4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一季度我國GDP增長7.4%,雖比上年同期回落0.3個百分點,但處于今年GDP目標值7.5%的合理區間范圍中,經濟增速在全球名列前茅。當然,近年來,也有不少企業主常感嘆生意難做。不過,根據我多年來在江浙一帶的調研,陷入困境的企業,不少是過去將銀行借貸用作房產炒作的投機者。現在貨幣政策收緊,房價升值乏力,企業自身的產品升級換代卻沒跟上,面臨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2014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7.4%實屬不易,這種增長是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通過調整過剩產能、去杠桿化及環境治理的刮骨療傷中實現的,這也顯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活力和動力之強勁。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要求,一季度的宏觀經濟統計指標數據表明我國經濟已經在這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具體表現在,我們不是急于刺激經濟,而是采取穩增長調結構,更加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不再依靠提高投資這架馬車來拉動經濟粗放式增長,逐步降低重化工業等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提高服務業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
從一季度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的優化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增速顯著高于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4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個百分點,高出第二產業4.1個百分點。二是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在優化,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也正在發生積極變化,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要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高3個百分點左右。這些跡象顯示,我國的產業結構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正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從這個角度看,金融決策者恐怕不能偏聽幾乎一邊倒的“救市”聲,而應當多一些調研與甄別,既要幫助真正的技術創新企業渡過難關,維護市場穩定,也要讓市場力量推動結構調整,擠掉一些經濟泡沫。
二
其實,全球真正領先經濟增長的指標絕對不僅僅是PMI、發電量、GDP等經濟指標。在中國,政策取向是領先經濟的重要指標。在信息化時代,中國政策和中國經濟發展令全球矚目。
專注某些橫截面的短期數據,對指導投資、微觀調整是有重大參照意義的。但就宏觀政策而言,應該對市場的數據波動保持柔韌性。對消極經濟跡象的未雨綢繆很有必要,各類預案也要提前準備。常識告訴我們,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發生動搖。我國調結構不僅表現在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更多依靠消費拉動,而不是如以往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還表現在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成效。一季度,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大幅度下降4.3%。這恐怕也是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上講“不會因一時波動而采取經濟刺激”的底氣所在。
從宏觀經濟數據上看,我國的經濟狀況長期向好。從綜合反映我國國民經濟先導及運行實際狀況的克強指數(由中長期貸款、工業發電量、鐵路貨運量的統計數據同比增速加權得出)可以看出:2014年2月份克強指數是9.21,不僅高于2013年11月份的8.76,而且遠高于上年同期(2013年2月)克強指數的-3.73,中國經濟已經出現觸底回升的苗頭。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當中,投資和出口繼續下滑,消費這駕馬車越來越給力,消費或內需的貢獻率在持續提高。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僅高于投資,更高于出口。馬年說起三駕馬車,就看一下另外兩匹駿馬——投資和出口。
由于去杠桿化帶來的表外融資回落以及地方房地產銷售回落,地方政府的固定資產投資回落至2002年的低水平。因此,今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地方投資的回落。從統計數據來看,一季度制造業投資上行動力不足,3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由2月的15.1%微幅上升至15.2%,基建投資累計同比由2月份的18.77%上升至3月份的20.88%。目前,各地的固定資產投資正緊鑼密鼓地開始穩步推進,這勢必會帶動中國經濟更多的增長。
與此同時,在新型城鎮化的政策指導下,房地產行業處于成長階段,房地產風險總體處在可控程度。當然,個別地區房地產領域可能出現風險。由于房地產下行會對地方債的償還帶來壓力,可能會加大對與之關聯的金融體系風險。因此,從宏觀經濟和宏觀調控及金融監管來看,防控任何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的苗頭,防范金融體系整體可能的風險也非常必要。
我國經濟增長的活力不僅要看政府投資,更要看民間投資,我國改革紅利的釋放可以通過民間投資來最好體現。今年一季度,我國民間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個百分點,達到64.8%的歷史高位。因此,無論從民間投資的活躍程度還是政府支持力度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巨大。可以預期,今年后三季度中國經濟會繼續回暖,實現7.5%的增長目標可以實現。
需要強調的是,今年一季度出口數據回落,上年的基數偏高是一個原因;同時也要看到一些領先指標已經在修復了,由于外圍的經濟形勢趨勢向好的確定性較強,出口的改善提高完全可以期待,如對歐美各國的出口,再有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等強力推出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外圍經濟總體改善,會拉動中國的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隨著國際經濟逐步走出危機,也勢必拉動中國的出口,所以出口這駕馬車也會越跑越快。
總之,當前我國面臨經濟轉型和金融深化兩大問題。其中,經濟轉型的目標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無論去過剩產能還是去杠桿的經濟結構轉型都必然付出代價,這個陣痛的過程將帶來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以及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新一屆政府采取不刺激經濟的做法,其實包含了對我國經濟增長足夠強的信心與底氣。而金融深化的目標就是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在當前經濟轉型疊加金融深化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正爬到半山腰,必須氣定神閑,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
三
無論如何,中國應保持對宏觀經濟數據監測的審慎,以及對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必要警覺。但相比歐美的態勢,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很多有利的因素。
一是政策余量釋放改革紅利。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上所講到的向改革要動力,我國的改革紅利是最大的紅利,這就好比中國是一個青少年,茁壯成長乃是自然趨勢。相比于歐美長期以來的刺激政策,中國經濟發展多年來的主線是“金融抑制”,時刻在防止發展過熱。所以,“單獨”政策一放開,中國即將面臨的老齡化難題會大大緩解;房市、車市若繼續低迷,可采用取消限購、降低首付款等多種方式來應對。說白了,中國可用的招數遠比歐美多,目前遠未到“救市”攤牌期。
二是中國經濟發展尚有不可低估的潛力和空間。以歐美國家約80%的平均城鎮化率來看,中國新型城鎮化在未來10—15年還將消化3—4億人口。按照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中國每年將以一個百分點的增速來提高城鎮化率,意味著每年將有上千萬人進入城鎮。這對于基礎設施、產業、就業、內需的拉動都呈增長態勢。加之現有城鎮基礎設施的優化、生態環保產業的崛起、中西部產業縱深發展,我國只要保持目前的政局穩定與政策持續性,預計在2025年前還能產生10萬億美元的經濟效益,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還將增加1—2倍。可見,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還遠未挖掘殆盡。
三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正在產生巨大的創新紅利。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對傳統產業改造力度的提高,互聯網正在變革和顛覆傳統商業模式,并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據統計,我國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數和智能手機數量在全球都是第一。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并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可以說,我國網民的數量就已達到歐美任意一個國家總人口的數倍。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正在變革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顛覆著傳統的商業模式、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深刻影響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中西方技術代差的縮小,中國非常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趕超歐美。中國社會創新潮呈現出前所未有之勢,且不說高鐵等大型基礎設施已趕超西方,騰訊、小米、華為、阿里等均已站在了世界創新前列。雖然創新的中國式困境還很多,但所謂“中國永遠不可能有創新”之類的批判,即使不是批判者的偏見所致,恐怕多少也是出于對中國目前真實狀況的不了解。
四是改善民生將提供經濟增長動力。推進我國的改革最終要依靠人民,依靠中國人才產出與全球人才的輸入。創新需要人才,我國每年有700多萬高校畢業生,這些新生力量都是創新之源和動力之源。伴隨歐美國家財政支出與科技投入持續減少,歐美的技術創新人才正在出現東移之勢。京滬穗深每年歐美精英、海外留學生回國呈現兩位數的增長,中國吸引力與日俱增。霧霾、擁堵、文化差異絲毫抵不住中國掘金熱的誘惑。理性分析已顯示,富人移民海外,遠不如國際人才東移中國來得踴躍。另外,我國的醫療、養老、住房、汽車、教育、保險等涉及民生的各個領域存在大量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機會。不僅如此,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當中,需要切實改善民生的方面還很多,這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
五是我國有充足的各種儲備來促進經濟增長。我國較低的物價與外債水平,為中國經濟增長和改革提供了寬松的政策空間。我國的政策也好,制度也好,產業也好,儲備非常廣,既包括可以靈活有度更加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包括中央地方“十二五”規劃以及新型城鎮化的項目儲備,還包括足夠多的包括破除壟斷、鼓勵民間投資、混合所有制、擴大直接融資以及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等金融體制改革的制度儲備,更包括諸如房地產的去行政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儲備等等。
當然,中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還很多。可捫心自問,哪個時期中國的問題不多呢?哪個時期中國經濟的挑戰比現在少呢?中國的問題是成長的煩惱,是經濟上行期的問題。用常識來看,在爬坡期一定要減速慢行才能穩穩地快速登頂。而歐美的問題則是衰老的問題,是經濟下行中爭取復蘇的問題。面對唱衰中國的問題,我們無須大驚小怪,我們要有自己的經濟自信。其實早在21世紀初,就有眾多西方人說中國銀行業已經技術性破產,中國經濟硬著陸之說甚囂塵上。但中國在進行穩健改革的過程中,不僅經濟沒有衰退,而且在2002年以后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實現了經濟騰飛,西方的唱衰論不攻自破。其實,茁壯成長中的中國,完全可以不理會這些論調,只要我們穩住自己的腳步,修煉自己的內功,成長是必然的。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大踏步地向前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