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金
(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公共基礎部,福建泉州 362700)
高職院校體育專業“以賽代考”實踐教學模式探究
張玉金
(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公共基礎部,福建泉州 362700)
針對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以賽代考”的考核模式,對“以賽代考”的優勢進行較為全面的探討,以期通過運用“以賽代考”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職院校;體育專業;以賽代考;實踐教學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體育專業正在進行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賽代考”是對傳統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一次創新嘗試。“以賽代考”就是符合體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要求的新型評價方法,在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1.1 教學模式缺乏特點,忽視學生職業體能勝任力的培養
傳統體育專業教學觀念落后、方法陳舊,課程內容與學生、社會生活脫節,教學模式缺乏特點;無論課程結構還是內容,基本上都是大學課程的壓縮版;理論性、學術性比較強,高職特色體現得不夠,沒有從根本上體現出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中心,以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為基礎,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育觀念,沒有圍繞培養學生的“職業體能勝任力”來開發高職體育課程體系。
1.2 由教師規定考核內容,忽視學生創新性運用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多以規定內容考核為主,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練習、考核,這種考核模式規定內容太死、覆蓋面窄、靈活性不足,不利于學生主動思維,制約學生整合所學知識,限制了學生創新性運用能力的發展。
1.3 專業技術、技能以單人考核為主,忽視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
傳統體育專業考核以單人為主。考核呈現的單兵作戰方式導致學生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后練習都以個人行為為主,缺乏集體協作精神。教師督促、引導學生相互配合、互相幫助基本是局部、被動的協作。
以賽代考中,比賽是考核的手段,比賽的目的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集體參賽、個人參賽、達標賽、集中比賽和隨堂考核相結合等形式達到評價學生學習的目的。以賽代考是一種新型的評價方法,具有自身優勢。
2.1 考核內容具有預知性
體育運動的動作技術、技能等需要依靠勤學苦練才能獲得。以賽代考要求將這部分內容的考核要求預先告知學生,即開學初將學期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時數、考核方法公布,并附以詳細說明,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可行的學習計劃,最終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
2.2 競賽內容具有靈活性
在實施“以賽代考”的過程中,教師對考核內容只作宏觀把握,在微觀上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權。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的特色,又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增加比賽的觀賞性。以競技性體操比賽為例,教師將教學內容和自學內容依據難度進行列表,學生按照教師規定的編排要求從中自選動作參賽。這樣可以在學生的強項和弱項之間尋求平衡。
2.3 考核方式具有導向性
學業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在“以賽代考”的探索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挖掘其內在潛能,開闊視野,拓寬其思維。
2.4 考核覆蓋面具有寬泛性
自學能力是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更新學生的知識結構。為促進學生在體育技術方面自學能力的提高,教師將教學計劃外的動作、技術列入比賽難度表中供學生選擇,并進行相應難度升級,指導學生自學;結合單元教學,將部分相近的動作技能調整到一起,以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健美操教學中前滾翻、前滾翻分腿起的教學完成以后,將前滾翻直腿起和倒立前滾翻直腿起的動作技術要領教給學生,學生通過自學完成。
3.1 形成“小組教學”模式
體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要根據教學目標、所用教材和學生的情況來確定。現代創新教育十分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及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抽簽、教師指定、自由組合等形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方式進行教學,以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信息交流。組內成員發揮集體智慧,共同討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全體成員在創造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和實踐,并以團體形式進行考核,團體的成績記作個人的基本成績。“小組教學”模式中,后進學生在團體中得到鞭策,優秀學生責任感增加,優秀學生幫助、帶動后進學生,互幫互助的學習風氣濃厚,學生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3.2 發揮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作用
在體育專業實踐教學中,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各種活動,通過正常教學和自主學習獲得成功。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鼓勵并肯定學生通過辛苦努力獲得成績,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體育專業教師要刻苦鉆研業務,研究教學方法,培養敬業精神,循序漸進、靈活多樣地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3 倡導團隊合作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掌握學習內容和方法,完成學習任務,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教師要協助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統一安排教學環節,使學生學會自行角色轉換,互相之間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共同為集體做出貢獻。
健美操教學“以賽代考”的基本理念是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健美操比賽,加深對該運動的了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基于這種理念,我校體育專業教師選取2013級健美操選修班學生100人,通過問卷調查、數理統計和實驗法,研究“以賽代考”在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中發揮的作用,為本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4.1 “以賽代考”的考核環節設計
將選修班100名學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班50人,對兩組學生的實驗前創造力和實驗后運動成績進行比較和分析。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傳統常規考試;實驗組在傳統教學內容學習基礎上進行動作、隊形和音樂的創編。兩組課時相同,“以賽代考”的考核環節設計見圖1。

圖1 健美操“以賽代考”的考核環節設計
4.2 實驗前兩組學生創造力的比較與分析
采用美國心理學家尤金的創造力水平量表進行測試,運用SPSS軟件對總體分值進行正態檢驗。結果呈正態分布,具有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學生創造力水平比較
根據表1,對照組平均值為42.765,實驗組平均值為42.836,經方差齊性檢驗,P>0.05,不存在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學生的創造力水平一致,無顯著差異,可以進行“以賽代考”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
4.3 實驗后兩組學生學習成績的比較與分析
從對兩組健美操學習成績的調查看,實驗前后兩組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很大差異(表2)。

表2 兩組學生實驗前后平均值比較
對照組平均學習成績為70.10分,對健美操的喜歡程度為65.30%,學生參與創編度為13%,掌握方法、培養能力度為10.80%;而實驗組通過教學創新,四項平均值均超過對照組較大幅度,平均學習成績提高了19.70分,對健美操的喜歡程度增加了21.80%,學生參與編制度增加了71%,掌握方法、培養能力度增加了30.70%。結果表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力、學習參與度和積極性明顯提高,能夠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4.4 結果分析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保持測試標準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實驗組學生在創造力水平、學生對健美操的喜歡程度、學生參與創編度、掌握方法、培養能力度、健美操平均學習成績等方面均較對照組高,并且這些能力帶有正向遷移的跡象,說明“以賽代考”適合高職院校體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
(1)“以賽代考”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是體育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克服了傳統體育教學的弊端,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以賽代考”更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個性化發展,真正達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2)“以賽代考”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通過“以賽代考”,教師更加積極、主動地教授和指導學生,責任意識和業務水平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得到不斷提高,主導作用得到切實發揮;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提高體育術科水平,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3)“以賽代考”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在比賽之前的授課階段,教學內容被整合分解成多個工作項目(任務模塊)。學生在授課老師的指導下,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團隊討論、合作、實踐及小組競賽來完成所有項目,進而習得課程專業技能及獲得相應評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努力將團體的力量發揮到最大,培養了集體主義觀念。(4)“以賽代考”使學生在獲得學習進步、成功喜悅的同時,也看到了考核的嚴肅性和比賽的競技性,為學生搭建了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平臺。(5)“以賽代考”還存在很多不足。如不能體現課堂教學的組織、紀律性;不能體現學生間的互相幫助;在集體參賽時后進學生會受到排斥;自選動作比賽中,學生為取得好成績過分求新、求難,導致考核失敗,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摸索解決。
改革是高校發展的主旋律,深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是時代賦予體育專業教師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體育專業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確定正確的改革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在“以賽代考”的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各種考核制度,使“以賽代考”實踐教學模式永葆生機,促進學生體育術科技術水平和實戰能力全面提高。
[1]范國梁,彭慶文,楊亦陽.體操普修課考核方式的改革——“以賽代考”[J].體育學刊,2001(3):73-74.
[2]沈綱,董倫紅.“實踐育人”理念下休閑體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5):109-114.
[3]郝曉蕊.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12):98-100.
[4]陳琦.體育院校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1):1-6.
2014-09-2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BS14451)。
張玉金(1985- ),女,福建莆田人,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公共基礎部講師,從事大學體育健美操、武術、瑜伽教學與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4)06-0146-03